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时报广场·志勇两会观察:别让模式框住新农村建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00:26 中华工商时报

  今年春胜去年暖。也就两天的时间,北京一下就暖了起来。

  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很多,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委员和代表们最关注的话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使国人豁然开朗。

  2005年,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这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新农村建设放置到“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新高度。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何时能实现“农民的终结”,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正因如此,中国领导高层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意在启动国内市场、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同时还提醒各级党政领导要

  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一律。这一提醒不能不说是点中了我们行政贯彻中的要害。

  中国农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问题,谁了解中国的农民谁就了解了中国,解决好中国农民的问题就解决了中国的问题,这是一位国际友人的话。此话有着一定的道理。对农村的建设,我国也做过不断的努力,但历史的教训我们也深深地领教过。人民公社、大跃进,我们吃过苦头。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下,全国都在搞“大寨田”,其后果是“以粮为纲、其他砍光”。树典型、搞样板、出模式,以运动的方式搞建设,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已成为我们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法宝。典型、样板、模式在实际过程中是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不具普遍性,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若把“示范”和“合理的一面”无限夸大,势必走向反面,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灾难性的苦果。

  中国有8亿农民,24000万户农户,目前我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可以说是千差万别,而地区与地区的差别就更大了。在两会前,笔者去了天津市的武清,与区委书记聊起新农村建设的话题,在他看来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是一个原则,而具体的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来自农民的反应是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成一个模式,如搞成模式,到头来吃苦的还是农民,同时新农村建设也最终被忽悠了。来自基层的理解是,新农村建设就是农业要产业化,农村要小城镇化,农民要非农民化,而在农村要实现这“三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十年,有的地方要上百年。

  笔者在下面还了解到这样一个现象,目前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声音很多,但来自农民的声音显得很微弱。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是农民本身自己,绝不应是城市里的人硬要使农村怎样,绝不应是人为地要搞成一个什么样的模式,也绝不是有了钱就能把新农村建设搞好。国家的扶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建设新农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自主创新的潜能,这应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而绝不是靠典型、样板、模式,更不能用搞运动的方式来搞新农村建设。

  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农民早已不买账,而且是深恶痛绝。求实效,别让模式框住新农村建设,这是农民想要的。(6A11)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