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越塑”高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 05:25 浙江日报

  在一幅名叫《八十七神仙卷》的越塑作品前,一群老外久久不肯离去。他们不停地用手比划着,从各种角度欣赏,并不停地拍摄这幅长2米,宽0.55米的越塑作品。因为此作品他们从未见过,在他们的眼中,这看上去像雕塑,但又有油画韵味的作品真是妙不可言。他们中有人和作品的创作者洽谈,愿意以1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作品,但是主人却婉言谢绝了……

  这幅越塑作品的主人叫胡阿寿,是一位农民画家。

  农家画匠

  胡阿寿,1952年出生在绍兴湖塘陌坞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饮鉴湖水长大的胡阿寿,酷爱画画,他常被越乡的山水风光所陶醉,一心想当一名画家。

  青年时代的他,拿起木工工具、竹作刀、画笔,背上行囊,走乡串户,为乡亲们做竹木家具,雕刻竹、木器花样。渐渐地,他对乡村艺术有了独特的理解,他做出的东西,画的图案,呈现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气息,赢得了“画花阿寿”的美称。

  胡阿寿真正走上美术这条路,是在他22岁那年。在走乡串户画漆画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绘画的功底浅薄,这样下去,画的东西再受欢迎,也只能是个民间画匠。于是他决心有意识地系统学画。有一天,胡阿寿发现村中的画栏里贴着一些印制得非常精美的画,其中有潘天寿、丰子恺、程十发、周昌谷等画家的作品,原本是供人“批判”的。胡阿寿就悄悄地把这些画揭下来保存好,有空时便照着这些作品临摹。

  名师点拨

  胡阿寿第一个老师是当时浙江美术学院的吴山明。胡阿寿的绘画基本功并不扎实,但吴老师感到胡阿寿对绘画有灵性,作品中透着一股灵气。绘画的技艺一点就通,吴老师就从最基本的素描教起,指导他绘画的技法,并将自己的一些作品交给他,让他带回去临摹。

  在这期间,胡阿寿主要学的是中国画,画人物,山水、花鸟等。他专门拜访过绘画理论教授王伯敏,拜访过曾任美院国画系主任吴茀之和人物画家周昌谷等人。他还到北京拜访过郭沫若,到上海拜访过丰子恺、程十发,他们对他在绘画方面的指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雕塑方面,胡阿寿拜美院雕塑系主任陈长庚先生为师,深得陈先生的器重并得其真传。

  1979年,胡阿寿开始师从浙江美院的副院长宋忠元先生学习工笔画。宋先生对胡阿寿学画的精神很赞赏,让胡阿寿将他的作品带回去临摹,画完再换一批。学好绘画要有造型的基础,胡阿寿在宋先生指导下,在这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这对他后来的“越塑”创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1985年,胡阿寿又拜浙江美院院长肖峰为师学油画,为的是弥补以往在画中国画方面偏重意境而“写实”不足的缺憾。学习油画的绘画技法,感受油画的质感、色彩、立体感和层次感。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胡阿寿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不懈,拜师学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作品《夏熟图》,《金陵十二钗》在国内外有关报刊杂志上一发表,立即引起人们的注意。

  步入殿堂

  绍兴是黄酒之乡,其酒坛的制作十分讲究,这种酒坛被冠名为花雕酒坛,它集雕、塑、绘、刻于一身,色彩鲜艳,立体感强,具有较强的艺术欣赏价值。胡阿寿潜心研究传统的花雕酒坛工艺,他制作的花雕酒坛吸取了东西方绘画和雕塑的艺术成分,力求在表现造型、神韵上创新。在内容上,引入人物风情,注重故事情节;在堆塑材料上,用瓷泥取代了陶土,制作工艺由直接在坛上雕塑改为塑稿制模型,在最后的着色上大胆使用油画的表现手法,增加画面的质感和层次感。它的主要代表作有《金陵十二钗》等。善于思索的胡阿寿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常想,花雕技艺虽有创新,但它仅是为酒坛做装饰,创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用花雕的工艺来制作艺术品,创作的空间和艺术的表现力将会大大扩张。他一边创作一边苦苦思索:能不能结合现代西洋画的表现手法,引入前人所没有的风情人物,将酒坛花雕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呢?受到敦煌艺术的启迪,一次外出时,他偶然看到古文物里有一种钱币,在平面上凸起文字,如果将酒坛花雕艺术移至平面上,那该多好啊。

  这一个设想由产生到实践,整整用了20年时间!他开始制作《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是不可多见的中国古代绘画遗珍,据说是宋代武宗元《朝元仙仗图》的稿本。上个世纪30年代,徐悲鸿在一位外国人的收藏中发现了它,不惜花重金买回。全卷描绘道教群仙前往朝拜天帝的队仗行列。传世真迹为白描长卷,画家运用飘逸流畅的线条,勾画出稠密重叠的衣纹,给人以在空中徐徐行进的感觉 ,其艺术水准极高。胡阿寿早就对此画深感兴趣,买回印刷品后,爱不释手,花了好多天时间,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认认真真地临摹了一遍,然后把这幅平面的画制作成立体的。胡阿寿在一块长2米,宽0.55米的平面上采取传统的方法,吸取唐代佛像雕塑手法,用稠密的雕塑线条造型,使画面产生出群仙飘逸的神态。这幅历时大半年的艺术品一问世,立即引起了轰动。这是一幅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壁画:它像油画,又像雕塑——这就是“越塑”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功之作。

  作品问世后,立即受到有关人士的重视和好评。浙江美院的宋忠元教授评价说:“胡阿寿的越塑《八十七神仙卷》把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结合起来,颇具特色。”美院博士生导师王伯敏赞叹说:“胡阿寿的越塑《八十七神仙卷》从古画中移植过来,雕得生动,颇具气势,他耕作之余,潜心艺术,竟做出如此新成果,令人敬佩。”1996年,在浙江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会上,越塑《八十七神仙卷》获得金奖。在落幕不久的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的角逐中,胡阿寿的《八十七神仙卷》又荣获银奖。

  探究阿寿画画的用料,阿寿说,越塑的特色就是选料,只选中国特有的桐油作调合剂,作品可保存千年以上不变。其材料主要成分是瓷粉、桐油、油画颜料等。用瓷粉与桐油掺合的配料,先在木板上做好浮雕,再用桐油配制的油画颜料对浮雕加以赋彩绘画。在桐油的作用下,作品保存时间越长越坚固。这种画,画面层次感强,视觉效果新颖。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前院长肖峰有一幅题词一语中的:“塑中有诗,雕里见画。”

  在阿寿的展室,我们可以发现阿寿的桌上有一本红本子,这是一份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的证书。证书上写着:“胡阿寿先生:鉴于您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成绩卓著,兹授予您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在阿寿的收藏本中,可以看到许多大师级人物对阿寿的评价,丰子恺、程十发、肖峰、王伯敏……阿寿说,这些大师都是自己的恩师,虽然没有进他们的课堂听课,但对阿寿却是常常一对一地讲授,他们有时也听阿寿讲。阿寿稀奇古怪的念头却时常能得到大师们的嘉许。

  未了心愿

  胡阿寿的越塑作品曾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展示,每次展位虽小,但展到哪里,哪里便成了观众注目的亮点。有的要当场购买,有的要定制。终因作品太少,而且大部分都是非卖品,使人叹息不已。这位善思索,有追求的农民艺术家,现在又在想些什么呢?胡阿寿说,他所强调的是一门应用技术,应面向市场。越塑作品一旦作为油画的替代品,不难想像国内外的艺术品收藏、家庭装饰等市场需求量是多么巨大。但是限于个人的力量,如果有实力的企业家愿意来投资,将办学校与办公司一体化开发,培养一批高水准的创作人才,创作大量高档次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示销售,这将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胡阿寿说,越塑作品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比如做

婚纱肖像。发达地区婚纱摄影已不是时尚,已有相当一部分新人请画家画油画婚纱像,而越塑作品比油画更有立体感,更易保存且新颖别致。如果开发应用,市场潜力是很大的,不仅能创造财富,而且还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胡阿寿的心愿能实现吗?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越塑作品一定能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