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五大失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 09:12 中国经济时报

  ■大势观察 ■吴忠民

  教育是事关民生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事关经济社会能否得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保证。所以,在民生问题和科学发展观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很有必要从宏观的层面来判断一下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这些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一,高等教育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从80年代的5%左右一跃达到了去年的21%。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跨越。第二,办学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状态,特别是民办教育兴起并且初具规模,以往完全由国家一手包办教育的局面初步改变。第三,教育的对外交流空间得到了巨大的拓展。教育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应当看到的是,教育事业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义务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本来,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应当得到超前的发展。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同经济发展相比,义务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更是一片凋敝。暂且不说农村中有关义务教育普及率统计的水份有多大,至少就其质量而言很难看到发展的迹象。严格地讲,中国没有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的本质是免费教育。准确地讲,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模式是“合作教育”模式,也就是国家拿一块,家庭拿一块,学费在居民收入当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义务教育严重滞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一方面,使得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远远没有得到与经济发展幅度相应的提升;另一方面,加重了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的贫困问题问题,加重了贫富差距,而且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公正状况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二,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滑坡。由于缺乏长远的考虑以及对短期效益的过度热衷等种种原因,中国近年来对于高级技工的重视程度不断走低。一方面,中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1985-2002年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增加了四倍以上,高等学校的教职工人数也增长了40%左右。另一方面,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严重滞后:1985-2002年间,技工学校的招生数只增长了一倍多一点;同一时期,技工学校的教职工人数不增反降,从21.5万人略降至20.3万人。而且,2002年中国有600多所技校停止招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导致了产业工人劳动技能总体水准的下降。现代社会当中的工人技能等级比例结构应是中级和高级工人占据80%以上,而在中国现阶段工人技能等级比例结构却正好颠倒过来。中级工以上的工人的比例只有40%左右,初级工的比例则高达60%左右。如果把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考虑进去的话,那么,中级工以上的工人的比例不到20%,初级工的比例则高达80%以上。这种现象所带来的,从国家的角度看,是

中国经济竞争能力的严重下降,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现实需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局面尤其是难以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局面;从个人的角度看,是生存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削弱。

  第三,教育产业化错误导向的形成。教育就其主体而言,应当是公益事业,而不应当是以赢利为主的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做了过于宽泛的理解,致使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种产业化的有害导向。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教育往往过分看重经济效益,将教育当成一种赢利的行当。教育不合理收费现象比比皆是,这既涉及到了基础教育,也波及到高等教育。比如,大约在1996年左右就出现了“高校要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的提法。另外,种种不合理的以收费赢利为目的的办班活动也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大面积地兴起。教育产业化这样一种错误的导向,从基石的层面误导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危害极大,在不小的程度上损伤了教育事业的元气。这种导向,对教育界的公信力,对教师的敬业精神,对教学质量,对民生,都产生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四,大学合并缺乏慎重考虑。中国的大学如何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许多人都在考虑的问题。就大学的发展来说,道路多种多样,其中的一条路就是对一些相关度比较高的大学进行必要的整合,进行合并。但是,过犹不及。一旦将一定范围内是合理、有效的事情推到整个高等教育界,便违背了教育的自然生长规律。大学应当在竞争中生长,主要是靠自身的力量、靠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质量来发展。人为的揠苗助长方式很可能会起到一种适得其反的作用,留下一系列十分负面的后遗症。比如,教学及水准的降低,校内各项矛盾的增多,学校元气的伤害,等等。根据笔者个人有限的接触,高校中几乎所有的教师对此均持否定的态度。这种大干快上、缺乏慎重考虑的大学合并现象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如果成功的话,会在世界教育史上留下一笔;如果搞得不好,也会留下一笔。

  第五,教育公共资源投向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教育事业当中的公共投入存在着一个优先顺序如何安排的问题。本来教育总投入就不足,在这有限的投入中,优先顺序又严重颠倒。现在出现了一种反常的现象:对于国家该包揽的事情比如说基础教育做得很不够,而对不该包揽的事情比如说对大学教育,却过多地包揽,进行了巨额的投入,两者十分不对称。西部地区许多小学教师的月收入只有200-300元,一些小学每年的办公用费只有几百元。而对一些大学却进行了巨额的、可以说是超豪华的投入。不能否认,对于大学进行必要的扶持是有道理的,但有个“度”的问题。一旦超过了必要的度,那么这些巨额投入就会呈现出一种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形。像211工程、985工程的投入过于豪华,却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南方一所重点高校一个人文学科的系,不算211工程得到的经费,只是从985工程那里就得到了3600万元的经费。这笔经费,在西部地区可以建立180个希望小学。有人算了一笔账,每年给这个系100万元的科研经费和给几千万元的科研经费,最后形成的成果几乎不会有任何差别。现在许多大学的硬件建设特别是建筑物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甚至比起许多发达国家的名校来说都不逊色,但是教学水准和质量却没有同时上一个台阶。现在各地投入数以千亿元的资金建设大学城;另外种种形象工程正在持续不断的大量推出。类似的行为,不仅耗费国家巨大的财力,使公共教育的投入没有得到相应的成效,而且引发了大量的消极后果:比如,助长了强行圈地和强行拆迁的行为,引发了诸多的腐败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助长了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兑水、浮夸甚至是造假等现象。

  中国教育事业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失误,大致地讲,起码有这样一些原因:(1)民生理念的淡漠以及教育公共性意识的匮乏。(2)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意识仍然存在,长官意志、行政命令的作法仍在在很大的程度上起作用。(3)形象工程的潜意识和大干快上的浮躁情绪结合在一起。

  如何判断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功得失?这就涉及到判断标准的问题。就此而言,应当有两个方面的标准。第一方面的标准是教育的公正性如何。这又具体包括:(1)教育制度和政策是否公平,也就是说,是否平等地对待所有的社会成员。(2)教育事业是否有助于改善民生的基本状况。(3)教育事业是否有利于未来社会公正状况的改善。第二方面的标准是教育的效率性如何。具体包括:(1)教育是否有效地提升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2)教育是否有效地提升了民族

竞争力。(3)同教育本身以往的水准相比,教育的层次、教育的质量以及教育的开放度是否上了一个台阶。(4)教育的投入是否得到了相应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基于这两个方面的标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得有失,其中,失大于得。虽然还不能说,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是失败的,但是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不成功的。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