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新闻,它是残酷的,在那里面,人世间的诸多苦难竟鬼使神差地聚合在一起,让看了的人忍不住心生无尽的诅咒;有一种故事,它是悲怆的,在那里面,人世间的几多辛酸冷暖竟出人意料地接踵而至,让听了的人,忍不住黯然神伤。2月23日《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题为《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的报道,一下子触动了很多人的心。
清贫的农民徐恩怀一家,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大举高利贷买车跑生意,然而造
物弄人,高额的管理费和突如其来的车祸,击破了一家的希望,而病魔缠身,又使老徐全家雪上加霜,从此债台高筑,生活艰难。如此境况下,徐恩怀夫妇咬牙让孩子们接受教育。身为长女的徐萍忠实履行一名乡村女教师的职责,巨额欠债和三个弟弟的高昂学费逼迫她无奈走上卖身之路,开始两年之久的“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的人性错位。高利贷、不合理的管理费、车祸、病魔、因病致贫、因教育致贫、拖欠教师工资、善良、忏悔、感恩……当这些社会的积弊、生活的苦难和人性的真谛全部集结在一个家庭时,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新闻故事,而成为一段社会历史。老徐一家人的遭遇,不就是目前“三农问题”所普遍包含的问题吗?农民脱贫致富问题上的制度性困惑、农民医疗保障匮乏、教育致贫、农村教师的困境,乃至女性因贫困误入歧途等,都通过这个家庭的罕见遭遇摊在世人面前。
历史应当由什么人构成?历史不仅是由某些“英雄人物”所构成,更多是由像徐萍、徐恩怀这样的普通百姓所构成,尽管他们对命运对历史常常束手无策,但那种近乎超出想像的无助,才更真实形象地反映出众多民众的现实境遇。所谓“小人物大历史”往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从余华笔下《活着》中福贵的一生,我们对纵横几十年的中国民众的变迁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文学如此,史学更是如此。人,只有人,才是一切价值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所以,历史应当记录人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具有标志性和普遍意义的辛酸、苦难,不是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吗?既然是镜子,那就可以正衣冠,知兴衰,明是非。记住这个悲怆的故事,就是记录了时下很多农民家庭真实的生存状态,就是让我们一起出力,不让悲怆再继续下去,不让悲怆再重演。
把这个新闻故事写进新闻史,可以让后来者领悟记者的道德水准和人格标准;把这个新闻故事载入历史,则可以让后来者深思这个时代在“三农”上曾经走过怎样一种弯路。毕竟,历史的记忆是智慧之母,记住它更多是为了激发后人对此的破题智慧。马九器
(金陵/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