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古埠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09:02 中国经济时报 | |||||||||
■鲍文忠 古镇渔梁与徽州任何一个村落差不多,在徽州人眼中,那是歙县南乡的起点,仅此而已。 去年酷暑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的编导来徽州时,提出前往渔梁一趟,
徽州的古码头很多,渔梁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为它坐落在古徽州府边上,古徽商帮大多从此出发,沿新安江顺流而下,更为重要的是府衙的官员们要出去也只能以此为道,渔梁便显得尤为突出了。有称之为“徽商之源”的。 我读中学时所在的一个名叫上店的地方,也曾是古码头,那地方虽然破败了,但能看出曾经的辉煌,下河上船有好几条道,街两边也都是曾经的店铺和仓库。这样的码头顺水而上还有不少。 渔梁的街道并不宽,大约也就两米,但这个街道不能行车,街道沿着练江的走势,因此并不平坦,有坡,弯道还较大,路面是扁的鹅卵石铺就,路中间用鹅卵石铺成了状似鱼脊的线,当地人说这也是此处称为渔梁的原因之一。 渔梁街虽说并不宽,但曾经是那么的繁华,我踏在用鹅卵石辅就的街道上,感觉到了几百年徽商所经历的磨砺和艰辛,也感受到了徽商们几百年雄霸天下的脚步声。这里有不少如今已十分败落的商铺和仓储。街上的父老乡亲们十分热情,带着我们穿街走巷,一路叙说着旧时渔梁的辉煌和荣耀。 我们发现,这条街道隔二三十米便有一条能往江边的通道,这江便是新安江上游的练江,不少于十余条,我以为是为了方便居民生活而设置,却原来这都是专用码头的通道,每一个专用码头上下同一类货物。 第一次来渔梁时,是特地看一看渔梁坝的,那时正是渔梁坝上了“国保”的名单,而被称之为“江南的都江堰”。春汛季节,天正下着细雨,江南那种缠绵的细雨,烟雨迷蒙,江水涨了不少。我们踏着渔梁街走着,雨并不大,但街道已是全湿了。上追几十年,这一路湿滑却是渔梁人的梦中所求,因为只有这样的雨天,船即可行,且又安全,正是徽商出行的最佳日子。一帆风顺,渔梁街便会空前的流动起来。 来到渔梁坝,坝下早已物是人非的码头,我们找不到太多的痕迹,两座极小的菩萨庙却保存了下来,每一个船工,每一个徽商,每一个官员远行,都会在这儿焚上一炷香,以期得到河神的庇佑。坝上停了几条小木船,我请船工撑着在江面上转一圈。细雨打在江面上,泛起了一层薄薄的雨雾,这淡淡的雨雾给了人些许伤感。我看着从坝上一路翻转而下的江水,怎么也想像不出,这江水能造就三百年雄霸九州的辉煌历史。但我知道这淡淡的伤感,几百年来都笼罩在渔梁的上空,因为这里上演了太多的生离死别。 我陪着编导找到了一位92岁的老船工,他11岁就在船上学徒,在船上生活了20年左右,直到徽杭公路开通几年后,因为水路的逐渐败落,才不再做船工。我们想从老船工的生活中,了解一下徽商历经三百年不败的源泉,了解一下即便前面生死茫茫,那些徽商仍前赴后继的不竭的动力。或许这位老船工不愿碰触那些伤感的事情,想起那些故事,都会让人潸然落泪。他微微地笑着,向我们描绘了渔梁码头上演的宏大的场面:整个江面上都是船,多的时候上百艘,把狭窄的江面挤得满满的,一眼望去,满是冲天的桅杆。搬运工裸着古铜色的肩膀,扛着从杭州、上海、扬州等地运来的货物,或是运往这些地方的茶叶等东西,穿梭着上船下船。我们问,见过风光的荣归故里的人吗?他的眼睛暗淡了下来,再也无语。忽然我们自己都感觉问得不妥,民国时期,那里还有那么风光的徽商呢?! 每年的元宵节,渔梁古街上都要上演“跳钟魁”的民俗节目,从江边到街道一路跳来,一直到深深的夜间。从渔梁走出去、那些为徽商金字塔垫起塔基、到死也无法回家的古徽人太多,渔梁或许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寄托他们的哀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