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生动的,也是多样的——本报六位记者的家乡现状就各不相同。
不用说巨大的东西部差距,即使是同处一个省区,每个县甚至每个村面临的问题也都不尽相同。强弱不一的基础和千差万别的乡情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可能用同一个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无法用同一种模式进行建设。“一刀切”和形式主义的做法,是新农村建设的大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解决老乡们在走向文明富裕的道路上所遇到的比较困
难的身边事、具体事、实在事,这就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能空对空,必须实打实。
新农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对这个问题农民最有发言权。当农民最基本的温饱和医疗等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不能要求农民花钱去买书看报;当农民在土地里得不到生存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时候,年轻人就要走出去,去寻找能够让他们生存、发展的地方。拔苗助长不行,越俎代庖不行,只有符合农民意愿的建设,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只能是劳民伤财。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实事求是。
亿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力,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正因为新农村建设没有定式可循,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多听取农民的想法,要问计于民,而不能想当然、拍脑袋。包办一切不可取,放手不管也不是一个负责任政府的做法。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切实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新农村建设本来是为农民、国家所办的大好事,也是事关城里人的一件大事。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就必须真正体现城乡统筹的原则。要把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建设融为一体,使之成为13亿人的共同行动,做到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共进,以便早日改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
话说回来,无论各地新农村建设如何千差万别,都是围绕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5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是中央根据全国农村的实情而提出的高度概括、凝炼的指导方针,也是对广大农民意愿的高度概括。这清楚地表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既不可以一哄而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还包括政治文明建设,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要想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立足各地的实际,立足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好、引导好、发展好、保护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亿万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方方面面采取一些切合农村实际的措施和办法,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思路和做法,不能搞大呼隆、刮风式的“大跃进”做法,要鼓励各地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群众的承受能力来稳步推进。核心的问题是还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使广大农民真正富裕起来,新农村建设才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和保障。但同时,新农村建设也要在移风易俗、改造农村社会方面下功夫,切实改变脏乱差的面貌,消除愚昧、落后、保守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一代农民。乡村的政治文明建设也要在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这个中心目标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各种实现形式,体现出村民自治的法律要求,让亿万农民享有中国乡村特色的政治文明。
归根到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