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6中国经济趋向何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05:01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2006年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如何,温和增长还是稳中趋降,面临的是通胀还是通缩,抑或是滞胀?国际经济环境如何变化?对中国经济又将产生哪些影响?日前在《证券市场周刊》主办的2006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上,与会专家对此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通胀还是通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部长卢中原指出,去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扩张性因素还在保持,不会使中国的经济大落。原因主要是民间投资活跃、区域经济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口比较优势依然彰显以及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新上项目逐渐增加。

  而收缩性的因素,他认为至少有三点需要关注:一是周期性的收缩性因素叠加在了一起。一方面短期的企业固定投资的减少使得生产要素在减少,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的高点应该在2005年结束,2006年应该回落。二是工业品价格在回落,而且回落的行业面在扩大。三是今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需求也在回落。

  他表示,中国经济还处在这一轮上升周期的稳定阶段并开始下滑。据其预测,2006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会慢慢回落,今年的GDP增长率大约是9.6%。

  与卢中原看法不同,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认为,现在我们走入的可能是滞胀,而不会出现过热,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停滞的原因在于生产过剩。通胀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元的风险越来越大,导致国际资本不愿使用美元资产而可能直接去冲击商品期货,使价格涨高。中国经济现在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都要靠国际资源来支撑,而国际市场如果受到了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商品期货价格涨得很高,那么给中国带来进口输入型的膨胀。另一个原因在于“十一五”期间是我国人口增长的一个小高峰,大概会增加5000万到6000万人口,但同时我们的耕地在不断减少,这样大概会有4000万吨的粮食缺口。

  综合考虑扩张性因素和收缩性因素,卢中原认为,“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应保持稳定性不要大动。要通过改革和宏观调控保持稳定增长的平台,尽可能使中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回落不要太猛。第一,要继续强化“双稳健”政策。第二,应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第三,要高度关注农民增收的难题。最后,要完善中国的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制度、并购制度、资本市场建设以及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外部环境的影响

  从目前可预见的基本因素来看,邱晓华预测,世界经济继续保持温和增长的前景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但世界经济确实有它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三个因素:世界油价的走势、禽流感和国际汇率走向。

  摩根大通亚太董事总经理、中国区研究部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师龚方雄称,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增长形势2006年要比2005年好,因此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环境,至少从外部环境来讲比去年要好。

  与龚方雄的乐观相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对世界经济发展持谨慎态度:“今年不能够把它看的太好,原因在于还是美元”。美国经济现在的大问题是它的储蓄率在不断的下降,它的双赤字问题是年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年年都在扩大。

  他还提醒,必须充分估计到“今年和明年大家要关注伊朗战争的可能性”。王建表示,中国现在从伊朗进口的石油达到了13%,从海湾进口的差不多占一半。如果伊朗战争爆发,有可能一是油价涨得天价高,二是由于油路被封锁就是花钱也买不到。

  此外,龚方雄指出,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将面临着全球经济的风险、国内的政策风险和银行、金融和市场风险。

  全球经济的风险,尤其是美国经济的风险,来自在高油价和加息的情况下,美国消费者能否继续保持强势的消费状态。政策风险主要是取决于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步骤和速度。龚方雄认为,过去中国宏观经济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改革没有到位,政策没有到位。

  比较重要的政策风险,他认为最主要是价格的自由化以及很多改革能不能到位。在人民币方面我们国家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就我国的经济环境,让人民币继续增值不是问题。

  至于银行、金融和市场风险,龚方雄表示,如果没有银行有效介入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贷,这方面不充分发展的话,很难谈得上由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据中国经济时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