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预测及对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 09:01 中国经济时报 | |||||||||
■马龙龙李智 2006年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预测 作为“十一五”经济发展的头一年,2006年政府将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理念,巩固2005年的宏观调控成果,延续2005年消费品市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在2005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消费倾向和消费信心不断增强。 1、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继续加大对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第三产业经济比重的提升也将提升产业体系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还将进一步显著提升,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向600元大关迈进,为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奠定收入基础。 2、在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热点形成、税赋负担减轻、城市化进程加快等推动居民消费倾向提升的因素共同作用下,2006年我国消费率的持续下跌将得到有效缓解,并出现适度回升,稳定在54%—55%左右。 3、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消费品市场的长期繁荣以及政府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投资的有效延续,将进一步改善2006年城乡居民对消费品市场现状的满意度和远景的预期值,推动消费者信心指数恢复到97点的高位。 4、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总体销售情况将保持12%以上的同比增幅,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突破5000元大关,人均每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突破15元大关。 (二)供给薄弱环节得以完善,供求矛盾有效缓解,市场环境实现优化,市场秩序走向规范。 1、供过于求的商品将继续减少,供求平衡的商品将稳步增加,随着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平衡供求态势能力的不断提升,预计2006年供求平衡与供过于求的商品将首次平分秋色。 2、2006年热点商品和重点商品将围绕着需求的扩大提升供给能力。生活必需品市场发展将以稳定为主题,推进各类必需品供给均衡扩容;纺织品市场将突出国际化主题,在贸易摩擦中寻找发展空间,并合理利用国内市场平衡产能;家电市场将贯彻梯度转移的主题,通过推进城市消费高端化和农村消费普及化,实现产销两旺;至于首饰、汽车、住房等热点商品,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已初步具备升级条件的2006年,仍然会有良好的市场表现。 3、2006年,流通产业将加速内部整合和对外开放,消费品市场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也将随之提高。零售业总体规模将继续扩大,但内部业态结构和组织化程度将有所演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将成为2006年零售业态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并购仍将成为2006年提升零售业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实施手段。 4、流通改革将继续深化,消费品市场监测和信息化工程也将扩大实施范围。2006年,政府主管部门将在加大流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的同时,继续整肃消费品市场秩序,对市场封锁、不正当竞争以及商品质量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专项治理。 (三)多方合力推动价格演进,供需两旺促成价格的低位稳健走势。 1、从压制CPI继续下滑的因素看。 (1)在2005年3月以提息为代表的稳健货币政策和2005年7月以人民升值为代表的汇率政策驱动下,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消费价格指数将承受来自货币层面的双重压力;如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出现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则2006年消费价格指数还将受到宏观经济“萧条”因素的抑制。 (2)2006年国家将延续粮农直补政策,构建扶持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恩格尔系数也将继续下降,持续多年的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得到全面缓解,食品类产品价格将趋于低位稳定。 (3)生产资料特别是能源、动力产品价格涨幅趋缓。全球范围内能源供应紧张和不良预期的缓解,使得能源、动力类生产资料价格已开始稳步下调;同时,连续7年的投资增长,将在未来三年内转化为较大的产能增量,从而全面提升生产资料供给,使多年居高不下的国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得到抑制。 2、从推动CPI上攻的因素看。 (1)成本推动性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存在。2005年国内市场水价上提、电煤价格放开、电价趋升、天然气价格调整等基础性原料或动力商品的价格上涨因素,以及国内外初级产品价格差异带来的输入因素,将全面传导到消费品市场。工资上涨的压力也正在形成。几乎可以肯定,目前还基本阻塞的生产资料到消费品的价格传导渠道2006年将得以疏通。 (2)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服务价格还存在升温空间。优质医疗机构和文教资源的供给不足,短期内难以得到彻底解决。伴随社会老龄化、大学教育普及化以及居民收入不断提升三大外部因素,服务需求却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再加上服务消费在消费者消费结构中比重的不断提升,2006年服务商品将和居住类商品一道充当价格上涨的主导动力。 (3)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2005年房地产投资增幅稳步回落,但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却逆势上涨8.8%,突破3000元/平米大关。进入2006年,住房消费的扩张、宏观调控中对土地和信贷的控制、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工业品价格上涨引发的房地产开发成本上升都将使房价获得进一步上涨的动力。 综合上述,预计2006年CPI同比升幅将与2005年1.8%的水平基本看齐并略有下挫;在特定条件下,CPI同比升幅可能击穿1%的下限,但形成这种走势的概率约为25%;CPI同比升幅处于1.3%至1.8%的区间的可能性更大,从而形成超温和的涨势,推动消费品市场调节商品供求、优化商品结构、完善商品渠道。 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政策建议 由于消费需求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已经成为当前消费品市场新一轮快速增长的根本动力,2006年政府出台的政策应当从引导和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促进需求结构升级和供给结构优化、兼顾总体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问题、改善消费品市场环境与秩序等方面来促进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一)引导和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1、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 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大国民收入向低收入居民再分配的比重。如在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降低间接税率、提高低保标准等措施,提高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再如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延续粮农直补制度,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另外,还要继续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人口转移。 2、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提升农民收支能力。 农村市场体系的完善应该是两个过程、两个市场的同步完善:一是农民获得现金收入的过程,即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完善;二是农民完成消费支出的过程,即工业品销售市场的完善。要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收支能力,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政策手段双管齐下打造客观适用的两层次农村市场体系。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倾向。 为抑制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政府应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覆盖面,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发展社会福利,并要大力发展保险业,不断提高居民即期消费的信心。 (二)促进需求结构升级和供给结构优化 1、调整产品结构,培育和扩大新型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政府应积极发挥流通业的先导作用,引导生产企业积极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适销对路新商品;并对住房、汽车、首饰、休闲旅游、健康保健等热点消费领域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政策支持:一是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新型消费领域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政策;二是要在紧缩经济的同时,放开对消费金融的政策压制;三是加强对新型消费领域的市场监测和分析,促进相关商品的市场导向和服务完善。 2、加快消费品市场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消费便利。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消费品市场发展和建设的总体规划,制订必要的发展政策:一是要采取措施,多种途径推进新型流通组织和业态形式的发展;二是要继续对地方封锁、行业垄断进行专项治理,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流通方式,形成便捷高效的服务网络,促进家庭劳动社会化。 (三)兼顾总体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特征 1、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关注体现为同时关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005年政府对通货膨胀的预防和控制是卓有成效的。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必须与长期的对通货紧缩的防治协调并行。从中长期看,我国消费品市场并不存在推动价格持续上升的长效机制,除了受商品供求态势影响之外,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水泥、钢铁等行业的投资高增长。一方面,中国消费者目前对住房、汽车的消费需求本质上属于“存量需求”,前期具有高速释放性,后期缺乏有效延续性;另一方面,投资属于具有“两面性”的经济变量,在建设阶段,投资属于需求范畴,是价格的拉上动力,到了投产阶段,投资就转化为供给范畴,成为价格的压制因素。所以,2004年—2005年稳中有缩的政策举措还应有所延续,从长期看,这其实也是在反通货紧缩。 2、对价格结构特征的关注体现为切实关注西部、农村、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2005年的价格走势,在总体增幅背后隐含着复杂的结构性特征。首先,从商品结构看,在粮食价格快速回落的同时,却出现蔬菜价格持续的大幅上涨;在食品价格出现松动回调的同时,居住类商品价格却始终居高不下。其次,从城乡结构看,在城市价格增幅一路走低的同时,农村价格增幅反倒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再次,从地域结构看,西部地区在2004年的价格加速上涨和2005年的价格涨幅回调过程中都扮演了领跑角色,价格波动极其剧烈。在这样的价格结构特征下,受到价格冲击最大的就是西部的、农村的、低收入的居民。由于收入水平较低,所以这部分居民的需求价格弹性极高。价格变动的商品结构特征会造成他们消费结构的扭曲,价格变动的城乡结构特征会导致其整体消费能力的萎缩,价格变动的地域结构特征则会导致其消费能力失去稳定性。可见,进入2006年,政府应将经济工作的重点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引导,将该阶层视为未来数年内的重点扶助对象,加强对该阶层的消费性转移支付,在提升最终消费率的同时,稳定物价,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四)改善消费品市场环境与秩序 2006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工作重点,应是从制度上、从根本上改善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一是继续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开展专项整治;二是针对新型消费领域以及涉及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消费,从产品市场准入、质量保障和违法责任方面强化现有的法律法规,并出台新的行业管理规定;三是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着力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有权无责、权钱挂钩等问题;四是加快建设商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管系统,引导消费品流通企业和相关商品制造企业诚信经营,提升消费者信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流通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