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拉郎配”到市场化处置 央企整合渐入佳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 09:11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赵红梅 近日,华源集团旗下三驾马车(华源制药、华源股份、华源发展)行情备受瞩目。从2月10日起,井喷十日有余,凭借央企重组这一利好,华源制药逆势疯长,10个交易日涨幅超过60%,华源股份、华源发展涨幅也均超过25%,央企重组再次受瞩目。
“央企并购重组不是简单的‘拉郎配’,而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央企并购、扩张慢点不要紧,关键是做到‘精、大、强’。” 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保民告诉记者。 华源重组进行时,由“拉郎配”到市场化处置 2月16日,华源集团对外宣传负责人告诉记者,由华润集团对华源实行战略性重组,初步方案是华润集团将持有华源集团70%以上股份,华润集团托管国资委持有的华源8284.01万股占总股本9.136%,代国资委行使出资人权力。现已临时成立了“华源集团管理委员会”,由华润集团董事阎飚任组长,华源集团董事长周玉成任副组长。目前华润集团正在与华源的股东协商解决流动性危机方案、展开受让小股东股权的谈判。华润集团表示,正在做对华源集团的尽职调查,不久要拿出全面重组方案。 成立于1992年的华源集团一度堪称“神话”,集团资产在短短的13年内,通过并购这一杀手锏,从最初的注册资金1.4亿元扩张到2004年底的572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和最大的国有纺织集团。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并购致使华源诟病重重。截止到2005年9月,250多亿元的负债让华源举步维艰,由于遭到银行逼债,华源系企业信贷能力几乎丧失,最终华润成了施救英雄。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诚通重组华源不是市场化的方式。诚通和华源主营业务不搭界,肯定存在隐患。由华润重组华源,可以保障新的发展机会,这种重组兼并的方式比较合理,符合市场化规律,有利于盘活华源的资产。 李保民表示,以前不少企业自身没有资金,打着央企的旗号,用各种资产作抵押贷款盲目扩张,一味追求“大”,并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合并”,并没有实际做强、做大,因此出了不少问题,像三九集团就是如此。 李保民说:“但现在,国资委是央企的出资人代表,责任主体已明晰,明确了央企并购重组整合不能采取过去的“拉郎配”手法,必须采取自愿、协调的原则,减少行政力度。要认真查看并购重组双方企业的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不合适的,坚决制止盲目合并或重组。” 央企整合渐入佳境 年初,中石化回购旗下扬子石化等四家子公司;鞍钢启动整体上市计划;东方电气并购;中铝A股回购计划出炉;华润集团接手华源重组,这些似乎都预示着央企整合已渐入佳境。 为何央企在狗年异常活跃?李保民认为:“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但是当前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国有企业分布太广等问题突出。目前在21个行业板块中,央企发展要本着“精、大、强”原则,因此央企寻求重组、并购等手段来做大、做强很正常。” 此外,股改对部分央企的整合进程也起到推动作用。上证所2月份发布了支持交易所推进股改工作的备忘录。备忘录称,凡中国证监会上市部在审的并购重组事项,如相关公司向交易所提交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证监会上市部将根据交易所提供的名单,将在审公司列入审核绿色通道。 北京证券研究发展中心策略分析师刘景德告诉记者,华润收购华源,从目前旗下几个企业来看经营状况不是很理想,但通过资本运作,这几家上市公司股改过程中会有较大收获,肯定要比产业整合收益高。而且通过并购重组也可以解决这些绩差公司的历史遗留问题,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达到股改的真正目的。 长江证券研究员叶颂涛认为,从华源重组看,仅靠并购重组,企业做大做强的概率不是很大,关键还是建立核心竞争力,在产品线、研发上有自己的特色,不能求大求全。 左小蕾说:“海外大公司并购整合前提是互补性,并有提升公司利润的预期,绝对不会盲目为了规模的扩大而并购。其次,并购一定要有准确的评估,但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很多时候只流于概念。” “大不意味着强,强必须是主营业务突出。中国的并购重组一定要反思,要市场化的并购,而不是行政划拨的并购,或炒作概念。”左小蕾说。 李保民说,目前不少人说国资委动作太慢,三年里,央企数目只从189家减少到现在的169家。其实现在的并购重组、做强做大并不是原来的“拉郎配”,而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央企并购、扩张慢点不要紧,关键是做到“精、大、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