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价格二大难题待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 09:11 中国经济时报 | |||||||||
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建议,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记者 唐福勇 北京报道 我国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的现实再次引起各方关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月21日发布的《二○○五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一份“我国资源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的专文,对我国资源价格水平偏低所造成的
报告认为,我国资源价格主要存在两大方面问题:一是资源价格基本上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全面覆盖环境破坏成本和安全生产成本,资源税也很低,更重要的是没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致使资源价格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水、电、煤气、热力实行政府定价,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此外,政府还可干预电煤和土地的价格。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煤、焦炭、天然气、水、电的价格均相对较低。在地价方面,不少地区为招商引资,压低征地补偿费。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虽然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动情况进行调整,但调整时间滞后,调整幅度也低于国际原油和成品油的涨幅。 二是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从电力与替代燃料的比价关系看,我国单位兆焦的电力价格,只相当于燃料油和天然气的70%、液化气的67%、人工煤气的56%。 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有关人士认为,资源价格偏低和比价关系不合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一是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偏低的资源价格不能及时和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发挥,由此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粗放的,资源产出效率低。 二是偏低的资源价格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从需求看,资源价格偏低导致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特别是不正常的投机性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从供给看,资源价格偏低,影响资源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此外,资源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还会促使资源出口大幅增长,最终造成国内资源供给不足。 三是资源价格扭曲会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汇率上升的压力。由于国内的资源价格被人为地压低,多数资源价格低于国外水平,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显得很“低”,出口产品的价格始终保持在全球较低的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结汇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资本也会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压力。 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建议,下一步有必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