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 08:48 新京报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村要“强化产业支撑”。笔者结合近期对一些农村建设的实地考察发现,凡是农村建设搞得好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各具特色、颇具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在华西村,有全国首家以村命名的乡镇企业上市公司,主营范围涉及纺织品、化工原料、化学纤维品、服装制造、热电站、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2004年实现销售260亿
元,2005年达300亿元。在韩村河,有国家一级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固定资产高达13亿元,最高年产值20亿元,累计上缴利税2.7亿元。2000多亩粮田仅由20多人耕种,从种到收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和产业化经营。在大寨,有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下辖羊毛衫厂、制衣公司等8个企业,从业人员700多人,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依托“大寨”品牌,村里还引资建起了大寨中策水泥厂、大寨酒厂、核桃露饮品厂等一系列合资企业。

  大寨人从种田农民转化为技术员、管理员、营销员,人均收入5000余元,比1980年增长27倍。

  由此可见,强化产业支撑是中央找准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点。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各地应以此为契机,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应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着力提高优势农产品的比重;应继续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大力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适应市场、连接农商、农民受益的特殊经济体,要使农民能够进入加工、流通领域,赚到离自己最近的钱。特别是不同农村应结合自身特点着力培育自己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农村发展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单靠财政的转移支付是难以保证的,必须搞好财政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下大力量搞好农村的金融体制改革。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功能趋于弱化,自1998年起,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撤并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导致大部分农村地区出现金融机构单一化、金融市场日益垄断化的局面,使得城镇资金进入农村的渠道越来越窄;一方面农村的资金又大量流向城镇,据测算,国有商业银行2002年以吸储上存方式从农村流出资金3000多亿元,部分地区信用社出于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的考虑,通过转存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平均每年造成2000亿元左右的资金流出农村,此外,农村的大量资金还通过

邮政储蓄等渠道大量流向城市。这种局面不改变,单靠财政转移支付和农民自己投入,农村的产业支撑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因此,要下大力量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变单一的信贷金融服务为信贷、投资、
证券
、保险等多样化、综合型的金融服务;要变间接融资为主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所有金融部门的作用,要使财政、金融政策有效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的产业化建设。

  □李飞(中国社科院国民经济专业博士生)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