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2006中国两会与经济展望 > 正文
 

经济学家与网民对话 纵论“两会”热点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 07:38 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从2月10日起,经济参考报与新华网合作推出了“两会,你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网上投票活动,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响应,投票人数已经超过了15000人。数百名网友除了投票外,还发贴对具体问题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那么,如何看待网友们提出的问题,网友们的建议是否有操作性?这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就此,经济参考报邀请了艾蒿、刘澄、谢鲁江三位经济学家,对网民讨论比较
集中的问题,按照在网民投票中的得票顺序,进行了简要点评,供大家参考。

  本次投票活动的截止日期是3月5日,欢迎广大网友和读者继续投票或者发表看法,经济参考报和新华网将在本次投票活动结束时,再次请相关专家或者两会的代表、委员与网友对话,点评或者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欢迎大家继续参与。网址是:www.xinhuanet.com

  关于股市发展问题

  网友“txpxp”

  2006-02-21 21∶02∶15.0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全球最快的,为什么股市却是全球最糟的?股民享受不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却遭遇着愈演愈烈的股灾。

  网友“哭喊”

  2006-02-21 09∶29∶22.0

  股民的血泪与上市公司欺诈有关。股民为中国资本市场作出了贡献,为经济改革作出了牺牲,能否将经济成果反哺股市,促进股市健康发展。

  网友“亚民妈妈”

  2006-02-13 22∶34∶18.0

  全国的股民都希望股市牛起来,股市已经五六年没有大涨啦!特别是散户,他们的钱都是血汗钱,来得不容易,应当引起政府的重视。

  网友“原始大森林”

  2006-02-18 19∶03∶09.0

  为国企改革做出贡献的中国股民,是世界上最惨的股民,老股票几十元一股的面值现在只剩下几元钱的多的是,新股票跌破发行价也多的是。一方面拼命发股票,市场承受不了,监管也跟不上;另一方面有的上市公司经营不善亏本了,还有的上市公司把股民的血汗钱当唐僧肉,三下五除二就把股民的钱花完了,公司也就亏损了。现在的股民有恐惧感,买股票积极性不高了,如果不是大部分股民的钱被套死了,房价肯定比现在还要高。

  刘澄点评:

  这些年,最不幸的当属股民了,多数股民都被迫变成股东了,很多股民无奈感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其实,受伤的何止股民,在这轮长达5年之久的熊市中,无论是券商还是上市公司,都可以说是伤痕累累,有的甚至走到了破产的境地。政府监管机构的公信力也大打折扣,以致出现逢政府出台好消息,股市就应声而落的怪现象。为何出现这种双输的局面,又如何打破股市发展的怪圈?我认为,一是股市政策的立足点要一切从保护投资人利益出发,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否则投资人是不会掏钱买股票的,股市的发展更无从谈起;二是只有监管部门硬起来,对那些损害股民利益的人绳之以法,股民才能拍手称快;三是证券监管机构要树立公信力,从构建证券市场基础设施入手,夯实股市基础,少搞“政策市、消息市”之类的花拳绣腿,如此才能真正恢复股民对股市发展的信心;四是强化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建立损害赔偿制度,支持股民诉讼制度,让那些损害股民利益的人在公众面前现出原形,得到应有的惩戒,此时谁还有胆量损害股民利益?股民都得到了实惠,股市又何愁发展不起来!

  关于医疗问题

  网友“九江协和”

  2006-02-16 17∶06∶35.0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医疗人才资源成倍增长。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却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在于医疗机构的运作目标出现偏差。由于政府缺位,医疗机构投入不足,导致医疗机构普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而对合理运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发挥更大社会效益的努力减弱了。我是一个有19年医龄的医务工作者,我感觉看病难、看病贵,不是技术力量和医疗资源不足,而是医疗机构的导向出了问题。

  谢鲁江点评:

  看病难与教育费用高、房价高,被老百姓普遍认为是“新的三座大山”。天价医疗费用(如发生在哈尔滨的事件),各种名目繁多的回扣,等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到了引起社会公愤的地步。这位网友认为是“医疗机构的导向出了问题”,我觉得是抓住了要害。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医疗、教育都带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入公共资源的范畴。在这方面,完全引入市场机制,政府不给予投入,试图依靠医院自负盈亏来解决医院大发展问题,其结果就是医院以“促进医院发展”、“改善职工待遇”等名义,名正言顺地剥夺患者。因此,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思路需要调整,不能把医院和患者完全推向市场。

  网友“树增”

  2006-02-17 14∶29∶02.0

  彻底放弃医疗的产业化改革,医疗卫生事业本来就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根本不应当搞成产业化的赚钱营利的事情。医药不应当放开,应当由国家垄断经营,否则就是对人民不负责任。由于医疗、医药的产业化市场化取向,才出现了假药、假医生、假医疗器材,草菅人命已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建议“两会”好好研究这个问题,把医疗卫生的发展真正放到正确的道路上。

  谢鲁江点评:

  这位网友提出的“医药不应当放开,应当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观点,我不太赞同。医药行业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也是一个知识产权密集的行业,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这样的行业还是适合由企业作为主体来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和研发。需要国家做的是实施有效的行业监管,监督和制约医药行业的暴利行为。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把医药行业交给了企业,而在于国家的监督制约不力。现在各地各级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加大了对回扣之风的治理力度,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网友“诚实公民”

  2006-02-16 17∶50∶41.0

  我国是老年人占大多数的国家,看病就医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针对我国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实际情况,国家应在农村和城市建立众多配制齐全、管理员工思想高尚的老年公寓,解决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没有子女的五保户可以免费入住,一切由公家全管。有子女的只要老人愿意入住,可以强令其为老人每月按时交纳费用,生活困难户可酌情减免。这样,辛辛苦苦劳动了一生的老人可以老有所养而幸福地安度晚年。

  谢鲁江点评:

  这位网友所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看病难的问题,而是一个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我国传统上(尤其是在农村)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的,所谓“养儿防老”,这一点也作为传统伦理道德(孝道)而得到了当权者和广大民众的提倡和认同。但是进入工业化、市场化社会之后,人员的流动日益频繁,生活的压力日益加重,传统伦理道德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以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了。以社会化的养老保障来取代家庭模式的养老保障,应该成为主要的方式。这位网友的意见,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养老保障模式变迁的大方向、大趋势。

  艾蒿点评:

  孝的问题是道德范畴问题,但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我宁可把其当成一个经济问题来讨论。有一句老话:百事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若论事,天下无孝子。子女不孝,既有作者说的感情淡漠,也有经济能力问题,城市中多是“时间”问题。城市“空巢”老人的确很普遍。因此,应在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养老体制,上述建议我认为可行。但不是建老年公寓,而是“养老院”和“福利院”。将来,应在城乡普遍建立养老保障制度,靠养老金解决养老问题,而不能完全靠子女养老。

  网友“用户名不能为空”

  2006-02-16 21∶55∶07.0

  看病难、看病贵实际上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主要成因和矛盾是:(1)医药服务行业在现代社会的客观垄断性,和其自由市场化定位之间的事实矛盾;(2)医疗行业不能左右医药生产企业提高利润,导致医疗成本在不断增加;(3)由于医疗行业市场化,医疗行业必然要面对自身生存和竞争的巨大压力,必然要走向利润最大化,从而又加剧医患矛盾。归根到底造成这种现状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原因。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取决于某一个行业、某一家医院采取了何种先进的形式,而是必须要从整个社会体制上、从根本的成因上来加以研究和解决。

  谢鲁江点评:

  我很赞同和欣赏这位朋友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不是一味的气愤和责难,非常值得提倡。实际上,医疗改革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也是我们大家的困难;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尊重法治,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各方面的利益诉求,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关于反腐倡廉问题

  网友“shuima”

  2006-02-10 16∶24∶46.0

  俺只关注一条,谁能监督俺们那边个别胡作非为的一把手?他管钱管物还管司法,他是俺们那的“土皇帝”。

  网友“草木心”

  2006-02-10 17∶17∶13.0

  党政机构不能无限增加。我在政府机关工作20多年,眼看着政府从屈指可数的几个部门,到现在我和我的同事都搞不清到底有多少个部门。我在县里工作期间,就曾听县里的领导讲,立个庙就得花钱,可不立庙上面又不干。我们可以看看这几年设立了多少常设的和非常设的机构,往往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设立一个机关,而不是监督现有部门是否尽到了责任。

  网友“阿谈”

  2006-02-11 09∶30∶10.0

  腐败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总根源,腐败不除,国无宁日。公权力的个人出租化,使得掌握权力的人可以不劳而获,即所谓的“灰色收入”,甚至是出卖公权力获得“黑色收入”。不仅如此,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人占有化,也是巨大的腐败。

  刘澄点评:

  反腐败问题多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抑制腐败,一大批省部级高官落马,力度不可谓不大,成果可以用丰富一词来形容。但是,腐败问题远未根本杜绝,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腐败分子可谓前赴后继,手段也越来越隐蔽。谈及原因,制度建设无疑是根本,只有充分发动公众,强化舆论监督,建立起覆盖广泛的上下一体的有效监督体制,才能使那些想犯罪的人无机会得逞,伸手的必被抓。只有如此,才能震慑罪犯,弘扬正气,让百姓舒心,党和政府放心,犯罪分子闹心,社会和谐的好日子才会距百姓越来越近。

  关于教育问题

  网友“yellow2008”

  2006-02-11 11∶39∶56.0

  教育乱收费只是问题之一,更重要的是要让人读得起书,书读得值得。降低教育费用,提高教育质量,落实免费义务教育。

  艾蒿点评:

  加强基础教育应作为我国的国策,这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大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能只是口号,应付诸行动。义务教育应是免费教育,不仅应免除学费,也应对困难的家庭给予补助,让每一个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这应该没有疑义。但教育资金的来源却是一个难题,基础教育是哪一级政府的责任,没有规定清楚。乡镇政府责无旁贷,但谁都知道,乡镇政府多数都很困难,所以,只好由儿童的父母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乱收费”也随之发生了。后来,把基础教育的责任上划县政府,但多数县财政也很困难。由此可以看到,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财政体制问题。

  网友“chengshipingmin”

  2006-02-13 17∶49∶06.0

  我们最关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费用太高,平民阶层难以承担。

  艾蒿点评:

  据我所知,国家承担了大部分高等教育费用,故有些人讥称我国的教育部是“高等教育部”,原因是教育部仅负责高等教育支出,而不负责基础教育支出。至于一些家庭难以承担的问题,应通过助学金或勤工俭学或助学贷款来解决,不能用纳税人的钱补助并不困难或比较富裕的人。

  网友“gjns”

  2006-02-22 11∶23∶15.0

  校中校、校外校比比皆是,比教育乱收费更可怕。校中校、校外校的普遍存在使教育收费披上了合理的外衣。国家的地皮,国家的教室,国办的器材,国办的教师,打着民办的旗号收取各种学习费用,为了上理想的学校,老百姓还必须愿打愿挨地交纳费用,这不是巧取豪夺吗?

  艾蒿点评:

  这的确不正常,应当是国办就是国办,民办就是民办,民办公助就是民办公助,浑水摸鱼是不行的。但国办并不等于不能收费,而是必须按规定收费,不能巧立名目,更不能搞校中校、校外校。

  关于房价问题

  网友“asdasdfsdfds”

   2006-02-21 14∶10∶36.0

  我想问住房价格走势会如何?建议领导看看居民收入和当地的房价,看看是不是合理!!!

  网友“cxpcxpcxp”

   2006-02-15 12∶54∶52.0

  将房地产高价泡沫推倒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网友“故乡云”

  2006-02-16 23∶46∶01.0

  出了控制房价的政策,房价却涨到天上去了,一边是大多数老百姓“望房兴叹”,一边是很多小区的入住率不足20%;一边是老百姓为攒首付把钱存进银行,一边是银行把钱借给某些人去抬高房价;一边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家数钱,一边是买房者背上半辈子的债务;一边是提出的“居者有其房”,一边是很多人买不起房!!!!!!!!!!!!

  刘澄点评:

   现在的高房价弄得百姓怨声载道,政府忧心忡忡,只有房地产商在偷着乐,到底是怎么回事?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另一方面,要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性问题,应加大中低价位的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住房的供给,切实解决有实际需求的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问题。在改变住房供应结构的同时,我们更应强调让那些有利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的政策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应避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变味、走样。比如,以经济适用房为例,原本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政策得不到实际的贯彻,而出现了排号难、审核松、富人化趋势明显的问题,这也使得众人难免会发出“经济适用房到底适用了谁?”的疑问和感叹。

  另外,降低房价还可以从增加供应着手,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多种渠道融资,多种形式建房,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可以通过政府的协助,以合作建房等形式获得建房的资格,再加上政府税费的优惠和银行贷款的支持,房价一定大幅下降,还有谁会买那高价的住房,那时候,闹心也该轮到房地产商了。真心期盼房价能与百姓心连心。

  关于“三农”和新农村问题

  网友“网络呐喊王”

   2006-02-11 11∶03∶29.0

  青壮年都跑到城里务工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谁来建设?

  艾蒿点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本质上说是让农民享受工业化、现代化的成果,缩小城乡差距,主要解决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村风民俗、村容村貌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修公路、盖楼房、建公园、体育场等,不需要青壮年回来搞建设。青壮年进城务工,增加收入,减轻农村的就业压力,并为新农村建设积累资金,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

  网友“农民的知心人”

   2006-02-13 18∶59∶19.0

  村基层村官的腐败问题,已经成为破坏农村基层稳定、损害广大农民利益、破坏党群关系、损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顽症。

  艾蒿点评:

  一些村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败现象,有些地区甚至很严重,作者列举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反腐败不能搞运动,不能搞人人过关。根本解决腐败问题要靠法治、靠民主、靠教育。我赞同作者提出的建议。我认为反腐败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一只狗”

  2006-02-13 20∶12∶06.0

  我最关心的是土地征收的透明度还远远不够,以及土地被违法征收后,老百姓告状难的问题。在农村村务及财务上,村干部违法乱纪行为还存在普遍现象。结合我在上访中所碰到的政府部门中很多不作为的情况,我希望中央政府能成立一个由中央直接领导、直接委派的部门,专门是查处政府行政不作为和违法的部门。

  艾蒿点评:

   政府不作为现象是存在的,解决起来比较困难,因为界限不是很明确。解决的办法主要靠教育和加强监督,尤其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但仅此还不够,应加强人大及其人大代表的监督,让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政府的责任。此外,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当事人可诉诸法律,民告官是应该支持和提倡的。土地和农村财务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问题,土地征用过程中,既有损害农民利益问题,也有非法占用问题,还有征地补偿资金使用不透明或被村干部非法占有问题。这是一个体制问题,需要通过体制改革来解决。

  关于科技进步问题

  网友“s169”

  2006-02-10 16∶48∶21

  高科技有着高投资、高风险的特色。要签“军令状”,责任严格落实到人,管理落实到人,监管落实到人,资金的使用落实到人,独立的审计工作落实到人。对于未来出现的科技项目“豆腐渣”工程的责任人、负责人,要依法严肃责任,使人民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切切实实地见到实效。不能出现像韩国那样的“干细胞的乌龙事件”,和“日本火箭卫星那样的乌龙事件”。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自主创新上必须严格地落实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对管理松垮、纪律松懈的研究单位,要从严管理、严格要求,否则在资金和项目上不给予任何支持。

  谢鲁江点评:

   这位网友的论述体现了一种大力促进我国科技进步的高度责任感和紧迫感,很同意他的意见。我想强调的是:一是要把科研工作与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二是要特别强调对人的投入。科技进步说到底是人的聪明才智发挥的结果,是人力资本的贡献。因此,要推动科技进步,就必须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和做法,把资金和奖励真正用到人身上——对科技人员的劳动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价值上的认可,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大力资助、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塑造宽松的科技劳动的氛围和条件。总之,要围绕着人——这一科技进步的本源、动力去推动科技进步。三是要有效保护和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动科技管理和运行体制创新,推动科技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创新。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有数百万,人力资源相对还是丰富的,充足的,每年积累的科技成果、科技资料也非常多。今后推动科技进步,迫切需要的就是对资源的动员、整合及优化配置,使得科技资源中蕴含的能量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这方面,就特别需要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组织创新。

  网友“阿谈”

  2006-02-11 09∶30∶10

  科研学术必须要有平等、民主的制度做保障,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而现实却存在严重的学术垄断现象,学霸、一言堂、小团体、血缘近亲等实际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科研学术的发展。

  谢鲁江点评:

  对这位网友的看法,我很有同感。科研学术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它依靠的是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不会按照年龄、官阶、地位、亲疏远近来分布或出现的。因此,打破外在的、人为的垄断,形成自由创造的条件和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位经济学家简历

  艾蒿,男,河北人魏县人,曾在

财政部、建设银行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刘澄,男,辽宁人,曾在辽宁省国税局、东北财经大学、中央党校工作,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鲁江,男,山东人,曾任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现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