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百年煤城资源枯竭之后艰难转身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15:09 南方新闻网 | |||||||||
经过100年的开采,辽源市已成为全国17座资源严重枯竭型城市之一。在被确定为全国资源型城市改革试点之后,这座城市正在试图走一条新的道路,这样的尝试无疑具有标本意义 煤城朝夕
□本报记者 徐钟 这是东北一个寻常的夜晚,还没到8点半,位于辽源市市中心的当地最大一家超市已经停止营业,街道两边的其他商铺也纷纷准备关门。 街头行人寥寥。由于没有值得夸耀的旅游景点,这里的流动人口非常少。在严寒而漫长的冬夜,人们习惯于在家看电视或打麻将。 如果你是一位偶然经过此地的游客,这座大部分地区一天只供应一小时自来水的城市,很难让你有兴致留连于此。但如果你是位煤炭商人,那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 在过去100年间,这座吉林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始终以煤为生。而在更早的时候,这里曾是清朝的皇家猎场。如果没有煤炭,这个交通并不发达,仅有两区两县的弹丸之地,可能仍是一片绿色。 在1950年代的鼎盛时期,当地的辽源矿务局原煤产量曾占到全国总产量的近4%。当地煤炭业曾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煤价被控制,这一资源优势并没有给当地带来急剧增长的财富。 直到近两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煤价渐渐放开,辽源才出现了枯木逢春的景象——进出矿山的运煤货车又多起来,工人不但可以按时领到工资而且钱袋渐厚。这个城市的商业气息也开始浓烈起来,至少人们不再需要替孩子到大城市去买肯德基的汉堡包了。 但这样的好日子似乎来得太迟。和全国其他17座城市一样,辽源市因其国有煤矿已进入“老年期”,而成为资源严重枯竭型城市。目前,辽源矿业本部仅有800万吨残煤可采,按西安矿2005年完成172万吨煤炭产量计算,不用5年,辽源煤炭将被采掘一空。 令当地政府感到庆幸的是,去年5月,国务院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将辽源市确定为全国四个资源型城市改革试点之一。另三个试点为阜新、大庆、珲春。 但这样一座城市究竟如何转型,这仍是人们心头最大的悬念。 最后的资源 辽源市下辖龙山、西安两区。矿山集中在西安区,这个区的人习惯把龙山区称为市内。单从建筑上看,市内与矿区就有20年的差距。 6年前,仅有初中学历的樊军就南下大连打工了。“如果我不出去打工,可能早进去了。”他说。 樊军长得高大帅气,不爱读书,以前总和人打架。他在外地当过建筑工人,现在边帮人卖电脑,边学一些电脑知识。 父亲樊福德是当地的煤矿工人,这几年下井工资涨了,又可以按月开到。经济条件好转后,他想在市郊买块地盖房,让儿子樊军回家成亲,“不想让他再飘了”。 但樊军最近回来的十来天内相了两次亲,都没成功。 在多数辽源人心中,矿工仍是最底层人群的代名词,而事实上去年当地矿工的年平均收入已达到15885元。即便如此,因为风险大,也没有多少城里人愿意下井采煤。“我们这里的一线采煤工人有2/3是农民工。”西安矿二区书记翟海波对记者说。 过去矿山周边的国有企业都是围绕煤炭而生,但它们多数没来得及看到这波繁荣就倒闭了。但拥有西安矿的辽源矿务局因近年煤价高涨而依然是当地最强大的企业。 由于辽源本部煤炭所剩不多,作为省直属煤炭企业的辽源矿务局正在着力向外扩张,先后在通化的煤河口、内蒙古通辽市的金宝屯、长春市郊的龙家堡投资开采煤矿,去年三地煤炭出产量已达到辽源本部煤矿的三倍。向外扩张已成为辽源矿业转型的经验。 但辽源人开始担心辽源矿务局会搬到长春去。通化钢铁公司搬到长春后,这种传言更盛了。 作为当地政府挽留这家公司的姿态,在去年12月辽源矿务局顺利改制为国有独资的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之后,该公司把3万多退休工人全部交给地方财政接管。 辽源的运气 “辽源这三年的运气相当好。”《东北再造》一书的作者、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庶明说。他指的是辽源近年来所争取到的政策扶持。 首先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就为辽源带来8.77亿元资金,建成了容纳5万余人的塌陷区迁居小区。市委书记赵振起还定下目标,要在三年内消灭市区内的平房。 其次是资源型城市改革试点。按理说试点本来轮不到辽源,黑龙江省鸡西市更为典型,但黑龙江的大庆、珲春因石油和林业资源类型入围试点,另一个名额就只能落到吉林省。“辽源算捡个便宜。”刘庶明说。 试点为辽源获得政策和资金的源源不断的支持。在吉林省银行的一份资料中显示,吉林省银行对接的84个重点项目中,在全省9个市(州)中面积最小的辽源就占22项。 事实上,辽源市曾经是一座轻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1960年代,一批北上支援经济建设的上海技术人员带来轻工业技术,发展出电子、纺织、塑料、服装等完整的轻工业体系,新中国的第一台电视机、洗衣机、个人电子计算机就诞生在这里,一度被誉为“东北小上海”。 但遗憾的是,这些产业此后都未能发展壮大。 为了摆脱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布局,早在2001年,辽源就提出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的发展目标,并曾把机械、电子、化工、造纸、包装、木材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医药等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 但由于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低、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综合竞争能力弱,这自然使发展受到限制。直到2003年,辽源市第二产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2.4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72个百分点,且整体亏损严重。 从去年开始,辽源市开始寻找新的替代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积极发展传统优势产业。 从当地政府提供的数据来看,这三个新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的主要力量。 “新的产业大部分是科技型企业,它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辽源市一位官员说,“现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只有袜子行业,其他就业门路我们也在探索。” 民营企业 37岁的王师傅现在是当地的一位出租车司机,五年前,他从辽源市纺织厂下岗。言语之间很为当地的袜业自豪。也确实如此,在广东、浙江雄霸天下的中国袜业格局里,辽源竟奇迹般地站住了脚。其袜子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亿多双,占据东北、华北和西北大片市场,而且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 辽源还准备投资14亿元,新建一个年产20亿双袜子的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 早在1960年代,辽源就建有两家国营纺织企业,第一针织厂生产内衣,第二针织厂生产袜子,两家工厂最兴盛时曾有两三千工人。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两家国营老厂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效益逐步下滑,开工不足,后来不断裁减人员。 下岗的工人们开始自谋生路,陆续有个体小作坊出现,大多是夫妻店,规模虽小,但数量日渐增多。1996年,小袜厂发展到二三十户,织机从两三台到几十台不等。 1990年代,第一针织厂破产,第二针织厂则分为松鹤和华峰两家厂,后来两家企业转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现在,辽源袜业已形成以两家骨干集团为龙头、四十多家专业厂家群聚的格局。 在辽源的其他传统优势行业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如当地的选矿设备制造、建筑塔吊(塔机)制造产业,旧的国营企业逐渐退出,一批大大小小的民企成长起来。 民营经济的发展,使这个一年四季笼罩在煤尘之下的城市逐渐有了商业气息。 在辽源市中心街上的一家国有工厂旧址,建起了一座大型现代化购物广场———银座大厦,它的一楼是来自美国的肯德基快餐店。 肯德基的生意好得出奇。据当地一位税务人员说,肯德基平均每月可交税2万-3万元。如此推算,肯德基每天至少要卖掉2000多个10元钱的鸡腿汉堡。 与肯德基隔门相望的是一家乔沃皮草专卖店。今年流行貂皮大衣,店里每件皮草都在万元以上,依然不断有人光临。 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些改变仍然不够,他们还是希望能够走出去。 在辽源的居民区各个角落的墙壁外侧,贴有许多小小的广告纸,大部分内容是英文辅导班、数理化招生。 大年初六还没到,樊军就准备提前离开辽源回大连了。他告诉记者,他要努力赚钱,然后接没出过远门的父亲看看“外面的世界”。 (来源: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