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低附加值”危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09:30 解放日报 | |||||||||
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官方网站惊现“非中国制造”的商标申请,有媒体报道称是由一家在直布罗陀注册的Alvito公司向欧盟提交申请“NOTMADEINCHINA”(非中国制造)字样商标,包括两个图文商标和一个纯文字商标。据说欧盟已经接受申请,一旦批准,在欧盟25个成员国内都会有效。 暂且把这样的申请是否会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声誉产生负效应的可能搁至一边,
大凡出过国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想买点“洋货”送送亲戚朋友吧,看中的价廉物美的东西,往往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此时的心里,既会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又往往有点遗憾和无奈,毕竟出国回来送礼,总是想送点正宗洋产品。而这样的经历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生产的产品遍布全球的事实。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尽管我们出口的产品价廉物美,尽管我们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在提高,但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依然还是“低附加值”的代名词。与欧美各国贸易摩擦的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此起彼伏,诸如此类的开放性问题,都与“中国制造”的低附加值有关。因为,产品价格低廉,就会使发达国家的低端劳动力资源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从而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产品长期形成的概念陈式,为了避免低档嫌疑,人家就会想与你“划清界限”。此次出现有公司申请“非中国制造”字样商标,也许就是这一因素在作祟。 我们完全可以为“中国制造”的铺天盖地叫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制造”的低附加值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更是我们目前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优势。但我们更应该明白,这种现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这种阶段只能是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廉价竞争力而沾沾自喜,甚至满足于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不思进取。出现“非中国制造”的商标申请,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和反思:在开放度不断增强的国际市场,“中国制造”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最终角色是什么?是更多的创新还是更多的“为他人作嫁衣”,答案应该不言自明。 郑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