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价格偏低加压人民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09:06 扬子晚报 | |||||||||
央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这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粗放型经济增长,而且还导致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扩大了贸易顺差,从而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海关总署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实现贸易顺差1018.8亿美元,为2004年的3倍多。
社科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的资源价格主要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资源价格与市场供求关系脱节,二是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尽合理。 史丹指出,我国的资源价格采取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所谓的政府指导价,其实就是政府对资源直接说了算。这种定价方式,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致使国内资源价格一直偏低。 央行在报告中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煤、焦炭、天然气、水、电的价格均相对较低。原油和的价格虽然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动情况进行调整,但调整时间滞后,调整幅度也低于国际原油和成品油的涨幅。国内的资源价格被人为压低,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显得很"低",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最终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上升的压力。 “较低的国内资源价格既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也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史丹向记者表示。史丹建议,未来应从两方面提高资源价格:一是提高终端资源产品的价格,二是提高资源价格。 “终端资源产品价格与资源价格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价。如果只提高资源终端产品的价格,而不提高资源价格,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史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