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实行有差别的区域调控与国家援助政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09:01 中国经济时报

  在“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有必要按照区域问题的性质和严重性划分关键问题区,如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地区、处于衰退中的老工业基地、财政包袱沉重的粮食主产区、各种矛盾交融的边境地区等,以此作为国家援助和政策支持的地域单元。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国家区域援助政策体系。

  ■魏后凯

  中国国土辽阔,各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除了统筹安排各区域的总体战略布局外,还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各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划分经济类型区,实行针对性强的差别化区域政策,分类指导和调控各地区发展,避免宏观调控中的“一刀切”现象。无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都应该贯彻这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思想。

  1、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区,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

  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思路中,首先提出了优化整合区、重点开发区、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区4类功能区的构想。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指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显然,这4种类型的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科学确定这4类主体功能区。很明显,如果以省或者地级市作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依据,那将显得过于粗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在一个省或者地级市的范围内,都可能存在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如果以乡镇作为划区的依据,虽然能较好地反映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政策的实施,但操作难度和工作量很大,而且有可能缺乏数据的支持。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测算问题。由于所涉及的变量和因素较多,要科学测算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并非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事实上,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在市县层次较具操作性。从国家层面来看,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可按如下思路来展开:

  (1)优化开发区。主要是那些经济开发密度较大,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的区域。具体包括三类地区:一是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为代表的沿海经济核心区,如广州、深圳、

东莞、上海、北京、天津等沿海城市地区;二是中西部及东北开发密度较大的超大城市中心区,如西安、成都、武汉、哈尔滨等内陆超大城市中心区;三是亟待产业转型的资源型城市,如阜新、大庆等结构单一、缺乏接续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对这类地区来说,重点是优化开发和再开发。其中,前两类地区重点是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质量,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综合竞争能力,优化和改善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防止经济过度集聚,避免出现″膨胀病″,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后一类地区重点是发展接续产业,实现以产业振兴为核心的经济转型。

  (2)重点开发区。主要是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较大,经济开发密度不高,目前已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具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中西部及东北的中心城市及交通干道沿线地区,如长株潭-岳阳地区、马芜铜-合肥地区、昌九景地区、中原城市群、南北钦防地区、成渝地区、关中地区、长吉地区、哈大齐地区等;二是中西部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资源富集地区,如攀西-六盘水地区、格尔木地区、包头-鄂尔多斯-榆林地区等;三是东部沿海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如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福建沿海地区等。对这类地区来说,今后重点是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行优先重点开发,引导人口、要素和产业合理集聚,形成新的产业和城镇密集带。

  (3)限制开发区。主要是指那些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具体又可分为三种不同情况:一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如西北河西走廊、阿拉善等荒漠化地区,西南石漠化地区等;二是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周边地区;三是其他限制开发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地、泄洪区等。对于这类地区,应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整治,鼓励生态性移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禁止开发区。主要是指那些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动物、文物、地质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如湖北神龙架、四川卧龙、江西鄱阳湖、青海青海湖等。对于这些依法设立的各种自然保护区,要实行强制性保护,有的还要实行抢救性保护,严禁从事不符合其发展方向的各类开发活动。

  2、进一步完善国家区域援助政策体系

  显然,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可作为国家区域调控的地域单元。但是,要从根本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必须明确划分关键问题区,以此作为国家援助的地域单元。目前,中国的区域援助政策主要是沿着两条路线展开的:一是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问题区域给予援助;另一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采取“普惠制”的办法。实践证明,这种“普惠制”的办法没有体现分类指导的思想,其实施效果较差,而且容易引起不公平问题。因为并非西部所有地区都属于贫困落后地区,整个东北地区也并非都是老工业基地。相反,中西部某些老工业基地如洛阳、株洲、重庆等,尽管其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确实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却不能享受国家的援助政策。

  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今后中央的区域援助政策应着重针对关键问题区域展开。确定是否给予国家援助的标准,一是必须属于问题区域,而且问题的性质比较严重;二是这些问题本区域自身无法解决,确实需要国家给予援助。为此,在“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有必要按照区域问题的性质和严重性划分关键问题区,如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地区、处于衰退中的老工业基地、财政包袱沉重的粮食主产区、各种矛盾交融的边境地区等,以此作为国家援助和政策支持的地域单元。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国家区域援助政策体系。至于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并非是一种单独类型的问题区域,它可以归并到其他关键类型区之中。对于这类地区,在确定关键问题区域时,应该按照同等优先或适当降低标准的原则,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照顾。

  (1)贫困地区。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还有2610万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有4977万人。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582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劳动力文盲率高达14%。为此,在“十一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一是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帮助还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解决温饱;二是提高贫困线的标准,使扶贫政策能最大限度地涵盖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帮助他们克服脆弱性,巩固温饱成果,提高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三是坚特扶贫到村到户,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劳务输出、社会救助等多种扶贫方式,分期分批地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问题;四是实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贫困家庭少生、优生、快富;五是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创业和外出务工的能力。

  (2)资源型地区。目前,中国有一大批资源型城市已开始进入老年期,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型城市进入了中年期,各种结构矛盾日益凸现。特别是有些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如辽宁阜新、黑龙江鸡西等,随着资源的逐步枯竭以及接续产业的缺乏,当前正面临着很大的产业转型压力,迫切需要中央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为此,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要帮助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积极培育接续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增值程度。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衰退产业的退出机制,并加大国家财政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此外,要加强对矿山沉陷地的治理和生态恢复等。

  (3)老工业基地。目前,国家有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展开,并日益发挥作用。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除东北地区外,中西部地区也拥有一批问题突出的老工业基地,如洛阳、株洲、重庆等。建国以来,这些老工业基地对推进国家工业化做出了较大贡献和牺牲,但由于体制和机制不活,各项投入不足,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急切需要国家给予支持。如株洲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50%以上存在“办社会”现象,近年来累计下岗职工达12万余人。据估算,目前株洲市仅

养老保险资金每年缺口就在3亿元以上。为此,在“十一五”期间,很有必要在进一步完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将政策的适应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以便实行全国统一的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

  (4)粮食主产区。重点是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粮食主产区。这些地区“三农”问题突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地方财政包袱较重。目前,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46.2%都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应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援助力度。一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网改造、水源工程体系、县乡公路、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对粮食主产区给予更大的财政扶持,帮助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如加大对种粮大省、种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核销粮食主产区粮食挂账;增加粮食风险基金;适当调减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地方配套比例;进一步提高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标准。三是完善主产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其建设各种类型的粮食批发市场,加快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5)边境地区。中国陆地边境线长达2.2万多公里,共有陆地边境县134个(不包括新疆建设兵团56个边境团场)。在这些陆地边境县中,山区、丘陵县占78.4%。这些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各种矛盾相互交融的地区。加快边境地区的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边境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需要。为此,在“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沿边开放的力度,继续完善“兴边富民”计划,充分利用边境口岸区位以及周边国家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建立一批资源加工型基地,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条件较好的边境口岸地区,应积极开展边境自由贸易区的试点工作。此外,国家还应增加财政的投入,加强沿边公路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沟通各边境口岸和边境县之间的联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