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洋品牌集体触雷是偶然更是必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07:45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向来,在中国消费者眼中洋品牌是带着光环的——跨国企业背景、超人气明星代言、美轮美奂的广告片、看似科学的效果承诺、让人艳羡的生活场景、过目不忘的精美画面,洋品牌像一个个具自有生活方式的传教士,以自己的标准宣扬行业的标准,不断暗示消费者——想进入社会的主流消费?选我吧!

  当然,这个传教的过程,离不开营销界和传媒的积极参与。据笔者所知,有一批专门从事跨国品牌经营研究的“营销教师爷”,开口便是“品牌文化”,闭口就是“品牌忠诚度”,在这些营销专家们看来,“不是品牌,就没有发言权”。于是,传媒也跟着起哄,一会儿“向宝洁学营销”,一会儿“研究高露洁”,好像惟有跟洋品牌沾上边,才能显示自己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到有影响力的人。

  终于,洋品牌集体触雷了。

  回顾一下,近几年的“当众砸奔驰”、“质疑

可口可乐”、“三菱召回事件”等等,不难发现,貌似偶然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必然——社会信息日益透明化、消费者心态日趋理性、洋品牌心态浮躁缺乏危机管理意识。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话到了网络时代,一个坏消息可以瞬间传遍全球各个角落。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可选择商品的不断丰富,消费者慢慢懂得,品牌是一场游戏,背后的真正主角是产品,产品出了问题,游戏便不能再玩下去了。

  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一些部门针对洋品牌,却一路开绿灯,甚至一些洋品牌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市场销售几乎到了依靠企业自律的地步。可以说,这些违规的“问题洋品牌”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进入老百姓的消费视野,与一些主管部门对于洋品牌的监管已经习惯于“网开一面”、“一好百好”的侥幸心理不无关系。

  另外,洋品牌心态浮躁、危机管理意识缺乏,也是促使其东窗事发的长期隐患。

  所谓前车之鉴,是希望我们国内的企业看到这些洋品牌失血的同时,也应该感觉有些痛。正如某业内资深人士所谈到的,“在我们谋取企业发展,致力企业危机管理工作之前,是不是该及时,并经常性对企业的危机隐患开展检测工作。比如我们产品的质量还存在哪些缺陷,我们的广告宣传是不是经得起较真;哪些隐患是必须马上排查,哪些是可以暂缓,哪些必须经常性跟踪检测,哪些是必须作好应对措施的。”

  只有多一份对消费者的尊重,多一份危机管理意识,我们的企业才能多一份安全保障。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