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非公经济不发展 就业问题难解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02:24 中华工商时报

  “大家别太着急,今年的就业问题突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面对各方人士对于“非公经济36条落实太慢的抱怨,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司长陈全生在今天举行的“非公经济36条”颁布周年研讨会上这样说。

  陈全生说,今年的就业问题比较突出,而目前在提供新增的就业岗位上,民营经济占了60%以上。客观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如
果这一块不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前,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2006年新增劳动力达到峰值,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就业领域问题突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

  面对这么庞大的就业人数,陈全生说,今年能提供的就业的空间和机会有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要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现在是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这是继续实行国家

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要防止反弹,控制新上项目、就不会增加多少新的就业岗位。

  第二,去年我们的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已达1000亿美元,而且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不断。在去年基础上继续扩大出口,难度很大。这样,扩大出口以扩大就业的机会就少了。

  第三,今年外资进入的规模我们仍将努力保持在近几年的水平上,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外资进入是以兼并、购并企业为主,其70%左右的钱不是新建企业,是购并现有企业,而购并之后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裁员。这样,外资进入也提供不了多少就业机会。

  第四,虽然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容量很大,但去年年末经济普查指出了在GDP数额新增的16.8%中,其中93%是服务业领域提供的。经过这次修正,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已上升到40%以上,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已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也说明服务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提高了一大块。由此,发展服务业、扩展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的空间也就有限了。

  第五,除上述之外更重要的是,目前有十几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这又会从两方面增加失业:一是产能过剩引起价格下跌,价格下跌造成企业效益下滑,出现企业亏损,而民营企业面对亏损肯定要裁员,严重的甚至要倒闭关门。这是产能过剩自身所带来的失业;二是我们治理产能过剩的过程中,还要关闭一批,淘汰一批,取缔一批,从而又要有一批失业人员,如小水泥、小钢铁、小玻璃等。出于安全问题,今年还将关闭四、五千个小煤矿。

  他还表示,要冷静地分析看待目前“非公经济36条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务院正式发文件,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而文件落实也要有一个过程,非公有制经济肯定要往前走,要大发展。目前的问题只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然而,如何更好地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解决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他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有所转变。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讲,他认为应该把就业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第一考核指标。相对于社会保障而言,就业对人的保障是积极、主动、内在的,是一种根本的保障。而且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就业单位和就业个人的缴纳。所以有关职能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把工作的重点和资金投到就业工作上。

  第二,应该把就业工作的重点由下岗职工转变到青年失业群体上,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如果说过去几年我们重点解决“40、50”人员,那么现在要重点解决“20、30”人员的就业问题。如果不注重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第三,要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就业转到重视发展第二产业扩大就业上来。实际上,第三产业是服务业,是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的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不发展,就难以提出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所以,要缩减和提升第一产业,强化和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由此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四,要重新认识国有大企业的突出主业、辅业改制工作。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一方面是突出大企业的主业,增强大企业的核心

竞争力;另一方面,改变大企业“大而全的状况,从而也为民营企业创造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为,一个大企业的修配厂与一个社会上的修配厂进行竞争,社会上的修配厂是竞争不过大企业修配厂的。国有大企业的突出主业、辅业改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3B2)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