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央行警惕通胀 预测CPI涨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 09:44 扬子晚报

  央行警惕通胀 预测CPI涨3%

  北京消息 目前预测中国今年消费物价指数(CPI)的版本有多个,但央行是最保守的一个,昨日在2005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给出了3%的预测,并仍用"不确定"来描述今年的价格走势。经济学家认为央行对通货膨胀依然保持警惕。

  在报告中,央行首次公布对今年CPI和GDP(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预测,其中GDP预测增长8%,不但低于去年12月央行研究局研究报告预测的8.8%,也低于世界银行的9.2%。

  特别在物价指数方面,央行表现出了较大程度的谨慎,给出的预测是3%,高于央行研究局的2%、中科院的1.97%,以及多家投行2%左右的预测。

  "央行的预测比较保守、留有余地。"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
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告诉《上海证券报》,"一方面如果CPI达到3%,则经济增速会超过10%;而GDP如果只能达到8%,则CPI甚至会负增长。"

  宋国青认为,影响今年CPI走势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央行的货币供应。

  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也表示,从央行对CPI的预测来看,"央行还是在担心投资反弹。"他认为,对过去一年多的"投资增幅放缓"的看法需要谨慎分析,"至少从数字上得不出这个结论。"

  对于今年物价走势的判断,央行认为上行和下行压力并存。从上行风险看,一是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会对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带来上涨的压力;二是公共服务品价格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会释放部分隐性通货膨胀,水电煤气等资源和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都存在潜在上涨压力,一旦释放会推高未来价格水平。

  从下行风险看,央行认为有三点因素,其一是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其次是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产品价格依旧存在下降压力,导致PPI下行;第三个因素则是粮价,央行认为粮价走势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会成为CPI下行的因素。"(记者 禹刚)

  [解读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央行报告四大看点

  

  中国人民银行21日发布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报告中关于人民币汇率等问题的论述也颇具看点:

  看点一:关于人民币汇率。报告指出,2006年将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看点二:关于个人消费信贷。2005年我国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减缓。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2444亿元,同比少增1629亿元,汽车贷款比年初减少500亿元,同比多减少248亿元。央行表示,这是多年高速增长后的正常调整,也反映了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在发挥作用。但应对其进一步变化趋势予以关注。

  看点三:关于未来价格走势。未来我国价格走势仍存在不确定因素,从上行风险看,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这会对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带来上涨的压力。从下行风险看,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价格存在继续下降的风险;粮价走势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会成为消费者物价指数下行的因素。

  看点四:关于宏观经济形势。从国内消费需求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逐步启动,这些都有助于刺激消费需求。从进出口看,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出口保持一定增速,但也存在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等潜在风险。

  存差扩大有"隐情"

  

   北京消息 央行昨天发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5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存差达到9.2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目前全国各地均存在存差现象。

  存(贷)差,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与各项贷款的差额,存款大于贷款是存差,贷款大于存款是贷差。

  提到存差,很多人总是首先想到"资金闲置",但央行昨日公布的2005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明确指出,存差并不等于银行资金闲置,多发放贷款和引导居民增加消费并不会减少存差。

  数据显示,我国金融机构自1995年开始出现存差,之后逐年扩大,2005年末金融机构存差达到9.2万亿元,将近占存款余额的三分之一,分地区看,目前我国各个省份均出现存差。

  另外,2004年的贷存比(贷存比=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68%,而2005年新增量的贷存比为53.6%,很明显,存差仍在呈扩大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向记者表示:"存差扩大的情况必须引起重视。"他认为,存差的持续扩大同时反映了投资渠道的缺乏,人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导致了居民储蓄的持续高速增长。

  "除了债券融资外,大量的外商投资、证券市场融资和民间融资都构成企业新的融资渠道,企业融资不再仅仅依赖银行贷款,而与此同时,存款保持高速增长,存差的扩大也就成了必然。"赵锡军强调。

  在报告中,央行不认同"存差扩大是资金闲置、使用效率降低和金融对经济支持力度削弱的表现"的说法,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分析。央行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银行持有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总量不断增长;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与核销力度加大;金融体系外汇资产增长较快;现金需求增长趋缓。(记者 禹刚 实习生 但有为)

  贷款利率难涨 银行利润受挤

  

  北京消息 央行昨天发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呈现下降趋势,贷款利率上浮比例继续下降,商业银行利润正在受到挤压。

  央行报告显示,第四季度商业银行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7%,为基准利率的1.09 倍,利率水平比上季降低0.07 个百分点。

  其中,固定利率贷款占比为88.8%,加权平均利率为6.08%,比上季降低0.09 个百分点;浮动利率贷款占比为11.2%,加权平均利率为6.02%,比上季提高0.15 个百分点。

  渣打银行中国区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认为,贷款利率的下降值得关注,"人民银行温州支行对借贷利率进行监测,2006年1月,平均一年期贷款利率为9.36%,而2005年的同期贷款利率为12.12%。"王志浩认为是充足的流动性导致了利率被迫下降,而利率下降可能意味着投资反弹。

  此外,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比例已经下降到50%以下,这也是近年来少见的现象。在2005年第四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24.29%,比上季度上升2.53 个百分点;实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为26.47%,比上季度上升1.83 个百分点;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49.24%,比上季度下降4.36 个百分点。

  根据统计,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呈现较大幅度下降,去年三季度(53.59%)比二季度(59.32%)下降了5.73个百分点,而四季度又比三季度下降了4.36 个百分点。

  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2004年10月央行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同时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央行此举旨在增强金融机构根据风险、成本等因素实行差别定价的能力。

  然而,各家银行并不敢轻易下调存款利率,同时在贷款方面,利率上浮比例却逐渐下降,因此作为主营业务的存贷款利差收入面临收缩的威胁,而结合银行减少信贷投放的背景,这一威胁可能表现得更为严重。

  究其原因,一方面银行风险定价能力不足,缺少贷款利率上浮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银行流动性充足,对优质企业的定价能力削弱,而且短期融资债券的推出对贷款形成较大的分流效应,容易导致银行恶性价格战。

  事实上,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盈利困境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昨日,银监会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2006年银监会将把"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扩展中间业务"作为今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记者 唐昆)

  央行今年货币政策"重用"利率工具

  专家解读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将引导市场利率走低以配套汇改

  央行昨天发布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认为,将在巩固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政策的基础上,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

  报告同时认为,去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贬有升,弹性逐渐增强。2006年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利率:稳步推进市场化

  

  央行表示2006年将从几方面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首先,将在巩固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政策的基础上,将"适当简化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研究推出利率衍生产品";其次,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立适时动态调整再贴现率等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第三,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制,合理反映期限和信用风险。最后,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完善利率形成机制,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引导的能力。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措施。完善市场利率监测体系,提高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对比2005年央行以低利率配合汇率改革这一政策趋向,"可以初步判断,伴随汇率制度改革尤其是升值压力阶段性加大的情况下,央行将引导市场利率走低,"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赵峰表示,不过"在市场平稳、并且中美利差逐步扩大的背景下,央行也将会引导市场利率上行至合理水平"。

  而此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指出,简化存款利率期限结构是我国的长期计划,除1年期外的存款基准利率外,其他期限存款的基准利率可能被取消。

  种种迹象表明,在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形成机制的这一主题下,维持低利率环境将是央行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

   汇率:主动、可控和渐进

  

  央行在报告中提出,2006年将"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出发,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同时"拓宽资金流出入渠道,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央行认为,去年汇改以来,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有贬有升,弹性增强。

  不过,央行强调了仅仅由汇率来承担调节国际收支的责任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

   货币政策: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挑战

  央行强调,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报告认为三大问题突出,一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调整。二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挑战。三是履行加入WTO承诺对我国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 柴元君)

  公开市场、存款准备金、再贴现:三大货币工具料今年齐上阵

  

  昨天央行在2005年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亮出了2006年货币政策新组合: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等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这三大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将有望在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全部亮相,共同为实现今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发挥作用。

  "三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同时出现,特别是再贴现首次登台,这无疑在历年属于首次,意味着央行对货币政策的调控以数量为主,转为数量与利率并重。"一些商业银行人士对此评价认为。

  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是央行三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进程和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限制,其中只有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成为近年来央行所选用的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组合。

  就在去年,央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组合为,研究运用存款准备金、差别存款准备、公开市场操作的合理组合,增强数量调控能力。与去年相比,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组合进一步完备,在原两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基础上,增加了再贴现,使三大操作工具全部进入组合"名单"。同时,对货币政策组合的运用,也由去年的"研究"转变为"加强"和"协调配合",这意味着这三项工具今年不仅将进入"实战",而且将在操作中进行互补。

  "毫无疑问,三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同时出现,完善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在目前货币政策操作的敏感期间,具有重要意义。"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其中央行对再贴现这项工具的运用应引起市场的关注,因为这项工具的运用,建立了央行与市场之间常效对话平台,将有效传导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对于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意义重大。

  另外值得注意是,春节后由央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共同主办的《金融时报》就曾经在该报的评论员文章中提出要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立适时动态调整再贴现率等中央银行利率机制,完善市场利率监测体系,提高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从各货币政策工具在今年所承担的"工作量"上看,公开市场操作的担子仍然不轻。在三大工具的功能描述中,央行对其功能定位着墨颇多,并且进一步指出,在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和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的同时,将发挥其对市场预期的引导作用。

  在三大工具中,存款准备金政策曾被喻为最具"杀伤力"武器。然而,业内人士认为,从央行对其今年的定位来看主要是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强化对金融机构正向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意味着,对不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区别对待,有升也有降,不会构成全面的流动性紧缩。(记者 秦宏)

  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揭密"

  昨天发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释"了去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的原因。这份报告显示,在去年5至8月份期间,为配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公开市场调整操作力度,引导货币市场利率适度下行。

  报告将去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在5-8月份期间,为配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前后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适度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引导货币市场利率适度下行,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了流动性相对宽松的低利率环境。

  在2005年,由于银行体系资金面宽松,货币市场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曾于4月底降至1.2%-1.25%之间。自5月份起,货币市场利率仍然进一步下行,并且于6月初降至1.1%水平,而且保持了近1个月时间,直至汇改之前,即在7月中旬才逐步回复到1.2%水平附近。

  统计数据显示,在5-8月份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较之前明显减弱,4个月的月均净回笼量为898亿元,比全年平均水平低20%。

  去年全年,央行投放、回笼相抵,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净回笼基础货币13848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量相当于2004年的2倍多。其中,资金净回笼量高峰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分别是2-4月份和9-11月份,各净回笼资金5135亿元和4492亿元。(记者 秦宏)

  [资料链接] 公开市场操作路线图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灵活的公开市场操作,为汇率改革等多项重要举措提供了有力支持。其基本的思路,可以从央行昨日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中窥见一斑。

  1-2月份,央行通过多种工具组合及时熨平春节前后短期内的流动性波动,同时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力度。3、4月份,央行票据发行规模开始增加,对冲力度进一步加大。

  5-8月份,为了配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前后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央行适当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引导货币市场利率适度下行,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流动性相对宽松的低利率环境。这一阶段央行压低货币市场利率,以提高"热钱"投机的机会成本,事实证明这一手法效果明显。

  9-12月份,鉴于新的汇率形成机制总体运行平稳,美联储连续加息后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央行适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合理回升。

  此外,去年底,央行还推出了创新性的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外汇掉期交易。11月25日,为适度回收流动性,保持货币市场利率的平稳运行,央行选择国开行等10 家银行开展外汇掉期交易,央行即期卖出美元,同时约定1年后以相同汇率买回美元,并相应收取美元与人民币的利差补偿。该次掉期交易量为60 亿美元,央行收回基础货币484.83 亿元人民币。(记者 唐昆)

  〔相关〕利率市场化面临新突破

  央行将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调控基础货币

  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 调整再贴现率等央行利率

  简化贷款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研究推出利率衍生产品,建立适时动态调整再贴现率等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昨日透露将推出的这一系列举措,受到业内人士广泛关注。他们认为,以此为契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出现突破性进展。

  此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我国将逐步简化存款利率期限结构,除1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其他期限存款的基准利率可能被取消。

  专家指出,存贷款利率期限结构的简化,将增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空间,直接促进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打开;理顺央行利率,增强货币政策市场化调控能力,以及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都有助于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各种利率衍生品的推出,则意在规避风险,为利率市场化保驾护航。

  央行昨日发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还透露,将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制。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完善利率形成机制,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引导的能力。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措施。

  这份报告提出,央行将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调控基础货币。专家认为,外汇掉期将被央行作为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用于从市场上收回流动性或向市场投放流动性。

  央行还将关注国际市场利率变动幅度和节奏,协调本外币利率政策。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等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推动金融控股公司规范发展。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报告强调,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拓宽资金流出入渠道,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丰富企业、个人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中国证券报于力)

  〔相关〕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今年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发布的2005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今年将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推动金融控股公司规范发展。密切关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发展状况,防范跨行业、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补偿机制。

  报告分析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时指出,今年是实施"

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当前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正在显现,投资仍然存在反弹压力。国际因素方面,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等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潜在风险。报告指出,今年物价走势存在不确定性,既有投资反弹可能对上游价格带来的上涨压力,又有公共服务品价格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对未来价格水平可能的推动;同时,下游消费品及部分过剩行业的产品价格则面临下行压力。

  在谈到今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和趋势时,报告指出,今年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增强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进一步改进外汇管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今年将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推动金融控股公司规范发展。密切关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发展状况,防范跨行业、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今年在巩固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的基础上,央行将会适当简化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研究推出利率衍生产品。报告称,要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立适时动态调整再贴现率等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

  报告还指出,去年7月21日汇率改革以来,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运行平稳,人民币弹性逐渐增强,企业较好地适应了新的汇率机制。报告称,今年将会从经济金融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出发,按照主动、可控和渐进的原则完善汇率制度。同时,加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一步完善多种交易方式并存、分层有序的外汇市场,积极推出新的外汇金融产品。 ( 证券时报 贾 壮)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