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投入不能包治对公众的忠诚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 |||||||||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医院协会报告会”上,卫生部部长高强透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卫生支出曾经一度占到政府总支出的6%,而到2002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4%。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造成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六大“病因”之一。 ———中国青年报
政府投入的缺失,导致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因此,要有效保障公共卫生领域和百姓的基本医疗,政府就应该多给钱。有钱当然好办事,问题是:多给钱,公立医院就能够保证对公众的忠诚度吗?恐怕未必。 假如国家给公立医院以充足的财政支付,就可能让医生安心为病人看病,以尽公共服务之责。但是,也可能出现两种消极情况:一是医生有端“铁饭碗”的思想,积极性不高,服务质量差。事实上,在改革前不就存在医生态度生硬,敷衍塞责的现象吗?另外一种情况同样可怕:在国家给了充足的钱以后,医院仍然千方百计牟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利益主体都有这样的天然倾向。 例如,在目前建立平价医院成为卫生行政部门“探索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改革”的主要形式,许多地方一夜之间冒出许多平价医院。其潜在的危险是:出现公立医院定位含混,左右逢源,形成新的“双轨制”:公立医院既打着平价医院的旗号,通过权力通道得到充分的财政保障,挤占公益蛋糕,使得有限的公共资源不是真正用于公共服务而是假公济私;又坚持市场逐利,毫不放松对病人的宰割;假如出现这样的局面,将彻底歪曲甚至葬送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改革! 因此,那种认为只要国家多多给钱,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的观点,显然是过于天真了。诚如高强所说,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初衷“肯定不是让它为政府挣钱,而是为群众提供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也就是说,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公共事业,政府要通过它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既然是公共服务,就应该保持对公众的忠诚度,使公共事业真正姓公。但是就像上面所分析的那样,公立医院在拿到国家全额支付的钱以后,可能为公众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品质低下,或者可能仍然追逐自己的私利。总之,公立医院难以保证对公众的忠诚度,公共服务难以真正姓公。 毫无疑问,国家应该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但是同样重要的是,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它们的监管。至少在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改革中,必须把握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公益的归公益,市场的归市场,绝对不能出现新的“双轨制”,确保有限的公共资源真正用于公共服务而不是假公济私。同样重要的是,重建公共服务对公众的忠诚度,使公共事业真正姓公。一方面要提高医德水平,另一方面在制度上的严密监管,使之置于公众全方位的监督之下。没有这些措施做保障,国家投入再多的钱,都可能像流进干旱的沙漠,根本营造不出公共服务的“绿洲”!(22G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