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邃
由知名学者冯绍雷教授和相蓝欣教授担当主编的论述转型中的俄罗斯的丛书,于2005年4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包括5卷:《转型理论与俄罗斯政治改革》、《俄罗斯经济转型》、《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转型中的俄罗斯对外战略》和《俄罗斯与大国及周边关系》,共280多万字之巨。这是一套富有理论性和前瞻性,体系完整且资料翔实
的丰厚佳作。丛书涉及的主要问题,诚如该书《总序》中指出的那样,是要回答苏联解体十四年来“俄罗斯以及前苏联各国以制度变迁为核心的社会转型,具有怎样的起因与动力,将如何起步,并遵守何种途径,还有对迄今为止的转型过程及其结果作出何种评价,以及给予怎样的前瞻性估计”。
《转型理论与俄罗斯政治改革》作为丛书的核心部分,写作难度最大,因而对于读者也就更具吸引力。该书无论是关于转型理论的研究,或是对俄罗斯政治改革的分析,都能以其风格之新与剖析之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转型理论部分,该书立足于俄罗斯却又超越俄罗斯,把发生在俄罗斯的转型与世界范围内的“大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读者能在更深层次上领会俄罗斯转型的时代背景。作者指出,这个“大转型”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的南欧,随即波及拉美,接下来是东亚,最后是苏联东欧;“大转型”的基本目标是民主化和市场化。对此,作者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深厚的理论功底,明确指出,先后发生在拉美、东亚和苏东地区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固然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客观同一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多样的;转型的实质不仅在于普遍性,还各具独特性。
与转型多样性相关的另一研究热点,是转型范式问题。该书指出,国际上对转型范式的认识发生了根本转换,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说是革命性变化。针对曾经盛极一时的“华盛顿共识”,作者指出:“简单地预言非欧美文明背景或者准欧美文明背景的国家(尤其是大国)经过制度变迁能够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成长为欧美型市场经济与民主国家的这一判断是缺乏根据的”;并进一步指出,转型问题的关键是要“更多地关注模式选择与本土环境的互动和相互适应”。至于俄罗斯转型的去向,作者又从历史中得到启迪,认为法国大革命中拿破仑的“回归保守”的历史逻辑比较符合俄罗斯的变迁路径,即“激进—稳健—保守”。
类似理论上的分析与判断,显示了作者把汲取诸多转型理论家、实践家综合研究的思想成果,与作者自己多年对转型理论、对俄罗斯社会转型实践的研究心得,巧妙地加以结合的功力。
政治改革部分,该书涵盖了民主、政党、选举、法制和行政等诸多方面,还涉及对政治领导人物和政治文化的分析研究。书中汲取了这一领域国内外学者的有益见地,运用了大量翔实的西文资料,致使一些结论更具有客观性和启发性。例如:
关于俄罗斯政治体制,作者认为既不宜笼统地称作“民主体制”,也不能简单地框架成“权威体制”、“寡头体制”,而是采用了“带有委任式民主特点的混合体制”提法。这个表述不仅新颖,而且切实。
关于俄罗斯政党制度,作者提示了转型的基本脉络:其建立由混乱步入规范,其活动由无序变成有序,其作用由微弱转为上升。还指出,俄罗斯政党制度是“无执政党”的多党制,政党在国家生活中被边缘化。
关于俄罗斯联邦制度,作者指出,通过联邦条约与联邦宪法,地方同中央政府的谈判能力愈来愈强,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协商性联邦”。这一结论对于研究与理解俄罗斯内政和外交中地方势力的影响力,以及普京总统推进改革为何要加强中央权力,是有助益的。
关于俄罗斯选举制度,该书从多次议会和总统选举中,揭示了若干规律:首先,每次选举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又都是在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属于“有组织的不确定性”;其次,无论是议会选举还是总统选举,体现了整个社会实际上分化为“改革派”和“反对派”;第三,选民行为高度“规范化”,不是媒体和政客可以随便灌输观点的;第四,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在选举中的影响力上升。这些结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澄清种种纷乱的选举现象。
关于俄罗斯法制改革,该书认为法制大厦业已成型,特别是司法改革长期存在的两大“瓶颈”:政治支持不足和资金匮乏,随着普京新一轮司法改革已得到切实解决。
至于该书中的政治人物和政治文化部分,也颇具特色,有助于读者认识俄罗斯领导人、俄罗斯民族及其性格对于内政外交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