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两极分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03:00 新闻晨报 | |||||||||
□晨报记者曹西京 目前47家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券商在中国货币网公布了2005年未经审计的年报。统计显示,这47家券商去年总体亏损18.6亿元,总体净资本规模395亿元,但盈利、净资本等差距进一步拉开。
业绩分化加剧 从报表看,47家券商盈利情况表现出以下特征: 两极分化加剧。47家券商中21家实现盈利,占44.6%。中金公司净利5.88亿元、营业收入19.9亿元均居业内第一位,分别是第二位的3.9倍和1.6倍,而亏损最多的去年净利润-13.2亿元。 业务模式有变。在大多数券商主要依赖于经纪业务的同时,部分券商采取了不同的业务模式,并取得了成功。比较具代表性的有两类。一类是中金的投行模式,其承销收入达14亿元(占总收入的70%);第二类是红塔、中银、东方证券等,其自营价差收入分别达到1.56亿元、1.51亿元和9225万元,显示出较好的操盘能力。但总体来看,经纪业务仍是券商主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自营业务直接决定盈利水平。 创新类券商略胜一筹。14家创新类、9家规范类和其它24家券商的差别明显,创新类券商去年共盈利3.67亿元(不包括中信证券,该公司去年净利润预告将超过2.48亿元),但规范类和其他类券商整体净利润亏损1.61亿元和20.68亿元。即使在创新试点券商中,盈利能力也不同,14家公司中5家亏损;中金、广发和光大盈利能力继续领先,而深圳某券商则连续两年亏损。 分析人士认为,市场低迷、发行暂停和自营业绩不佳是券商2005年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还有的是由于大大手笔计提减值准备,去年10多家券商计提准备金超1亿元。如中银国际政策性溢价收购原海南港澳信托证券业务及相关资产,去年大规模计提减值准备带来巨亏。申银万国去年巨亏也是由于大规模计提减值准备,其中证券跌价准备12.47亿元、坏账准备9.01亿元、投资风险准备3.62亿元。 2006年的制度变革以及产品创新将推动券商效益好转;新股发行恢复将助推其投行业务发展,但竞争将更激烈,券商两极分化将更明显。 净资本家底仍薄 今年初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围绕“老风险基本化解、新风险有效防范,全行业规范经营、持续发展的路径清晰可见”两个目标,今年内基本完成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今年1月6日中国证监会公布《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规则》征求意见稿规定,证券公司经纪、自营、投行、资产管理等业务上限均与净资本挂钩,明确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从2005年年报看,47家券商共完成主业收入107.5亿元,来源主要靠手续费收入和证券承销收入,而受托收入则大规模下降。统计显示这47家券商去年底净资本总额约为395亿元,43家去年末净资本为正值,世纪、泰阳、河北、大通证券4家净资本为负。按创新试点证券公司“最近一年净资本不低于十二亿元,最近一年净资本不低于净资产的百分之七十”的资格要求,只有四家非创新类券商满足这一基本条件。 资产管理潜力大 而14家创新类券商净资本规模总计为228.36亿元,算上中信证券2004年末45.6亿元的净资本额,15家创新类券商净资本总额约为274亿元。按这个基数计算,创新类券商集合资产管理上限将达到2740亿元,空间巨大。分析人士认为,从经纪业务、自营业务规模上限而言,大券商已在未来证券业竞争中占据了有利条件。监管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将从支持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开展国际业务等多个方面扶持优质券商发展,再加上权证创设、集合资产管理等创新业务专营权,融资融券、T+0等证券市场的制度变革和金融创新,这些券商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而净资本偏小的券商如果不尽快提升净资本规模,将很难获得股改、发行等项目,甚至失去分销资格,今后的发展空间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