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状况调查分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11:02 商务部网站 | |||||||||
商务部新闻办公室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新闻 2005年12月底,商务部组织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大型流通企业和有关行业协会及专家对600种主要消费品2006年上半年市场供求趋势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供求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0种,占28.3
价格趋势调查结果显示,80.2%的调查意见认为价格稳定,比2005年下半年调查结果增加3.5个百分点;认为价格上升的占6.9%,减少0.2个百分点;认为价格下降的占13.0%,减少3.2%。分类别看,认为价格上升比例较高的主要有珠宝首饰、食品和儿童用品等,认为价格下降意见比例较高的主要有轿车、家用电器、自行车、助力车和钟表眼镜等。 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显现,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粮食供给水平继续提高,部分工业投资过热势头得到遏制,能源原材料涨价向消费品传递趋势减缓,我国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供大于求、总体平稳的格局。 分析认为,2005年,国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粮食产量继续较大幅度地增长,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产品投资、生产和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房地产结构不合理和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进一步受到重视和逐步得到解决。消费品市场继续平稳较快发展,零售额增长加快,价格平稳回落,供求形势比较稳定。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万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比2004年实际增长12%,达到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品进出口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加快,珠宝首饰进口明显快于出口,高端产品、品牌产品和从台湾、东南亚进口的水果等农产品丰富了国内消费市场。消费品零售价格涨幅明显趋缓,全年同比上涨0.8%,比2004年回落2.2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消费品市场发展总体面临较为有利的条件。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6年将继续实施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将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经济运行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二是居民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增长而稳步提高,特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直接补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人员补贴、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义务教育投入等政策措施,将会有效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结构和消费预期不断改善;三是国家进一步重视流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流通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将逐步显现,为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扩大国内消费,特别是开拓农村市场消费创造了条件;四是大件耐用消费品价格继续平稳回落,家用轿车降低身价,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五是世界经济发展仍处于平稳增长周期,我国进出口贸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与此同时,对国内消费品市场发展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些因素,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一是2005年以来粮食价格从高位走低,而农资价位仍然较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二是在国内消费品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多数行业产能继续快速增加,国内市场的供求压力明显加大;三是住房、轿车带动的消费升级力度有所趋弱,将对家电、纺织品、家具、五金电料等商品市场增长产生较大影响;四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增多,影响市场的稳定;五是发展不平衡和利益格局调整,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加上国际原油等原材料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市场蕴藏的风险增大。 综上所述,预计2006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2.5%左右,除食品、金银珠宝首饰、蔬菜等商品价格小幅上涨外,大部分商品价格继续保持2005年下半年以来的平稳运行态势。主要消费品供求变化趋势将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粮油类商品供给明显增加,供求关系趋于宽松 2005年,吉林、河南、江西等主产区粮食产量创新高,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840亿公斤左右,比2004年增加146亿公斤。国内粮食供给增加,产需缺口继续缩小,通过进口平衡国内市场的压力明显减轻。 2006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全年粮食将继续增产,价格走势平稳,带动其他食品价格涨幅继续平稳回落。植物油生产、消费稳定增长,进口保持基本稳定,价格稳中有降。此次调查中,82%的意见认为食品供求平衡,比2005年下半年调查结果提高9个百分点;认为价格稳定的意见占81%,比2005年下半年调查结果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认为棕榈油、大豆油供过于求的意见分别为21%和17%,比2005年下半年调查结果略有回落,认为棕榈油、大豆油价格上升的分别为12%和9%,比2005年下半年调查结果分别下降2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二、肉禽蛋等副食品供给总量充裕,短期和局部波动的可能性依然较大 2005年,随着各级政府“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家对食品安全管理力度的加强,副食品市场消费环境有所好转,市场供应充裕,除食糖、部分蔬菜价格有所上涨,猪肉受链球菌疫情影响出现短时的价格下跌,禽肉、蛋类受禽流感影响供需下降外,多数副食品价格基本稳定。 2006年上半年,副食品市场将继续呈现供应充裕、品种丰富、购销两旺的良好态势。调查显示,肉类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但也有超过10%的意见认为,猪排骨和羊肉供不应求,体现出人们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随着春季的到来,有专家预计禽流感可能加重,影响禽肉制品及鲜鸡蛋的消费预期,有36%的意见认为鸡肉将供过于求,近43%的意见认为鸡肉价格将继续下降,32%的意见认为鲜鸡蛋价格将下降。蔬菜市场供求基本平稳,但部分品种受季节、气候、运输和成本上升因素影响,价格有上升趋势,有30%的意见认为番茄、茄子等价格将上升。受食糖产量下降和国际市场价格上扬的影响,有20%左右的意见认为上半年食糖市场价格会继续上升,但超过80%的意见认为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三、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市场价格稳中趋降 2005年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市场供应充裕,品种丰富,销售稳步趋旺;出口市场尽管受到美欧设限、汇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依然保持20%以上的较高增幅。但是,随着纺织生产的快速增长以及部分出口产品转为内销,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压力加大,市场价格有所下降。 2006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上半年节假日集中,是纺织服装类商品的销售旺季;随着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的妥善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可预见性增强,纺织品服装出口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调查显示,认为市场供过于求的意见比例为30%,比2005年下半年调查结果下降12个百分点,表明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2006年上半年纺织品服装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有所改善;调查中多数意见认为上半年纺织品服装市场价格将趋稳,但有15%的意见认为价格将下降,这一比例比2005年下半年调查结果明显下降。 四、家用电器市场需求稳定,市场总体处于供大于求状况 2005年家电市场生产、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彩电、空调、洗衣机等主要品种产量保持两位数增幅,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增长超过16%。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彩电出口6410万台,增幅45.5%。价格继续下降,零售价格同比跌3.8%。 2006年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为家电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需求支撑,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家电消费将进入更新换代周期,农村居民家电消费进入快速普及阶段,消费者更多地注重品质功能、售后服务、节能健康和简便实用,消费更加趋于理性,市场需求将稳定增长。但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对家电市场销售的影响在2006年上半年将进一步显现,另外,普通家电产能过剩等因素也将增加市场的供求压力。此次调查中,34%的意见认为家电供过于求,30%的意见认为价格下跌。其中,除传统大屏幕彩电供过于求外,27%的意见认为等离子彩电供过于求,25%的意见认为液晶彩电供过于求,40%的意见认为这两种彩电价格将会下跌。 五、通信产品供大于求矛盾突出,价格继续趋跌 通信设备行业连续多年保持产、销两旺的好势头,但由于全球绝大多数市场趋于饱和,手机需求主要来自更新,导致增长乏力。2005年前11个月生产2.88亿部,增长20.1%,比2004年同期下降14.5个百分点,远远低于2002年45.6%和2003年46.5%的增幅。较大的产能和更多的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使国内市场严重供过于求。预计2006年市场特别是低端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价格战成为主要竞争手段。此次调查中,有45%、38%、39%的意见认为普通手机、彩屏手机、CDMA手机供过于求,超过50 %的意见认为价格下跌。 六、家用轿车生产加快,消费增势减缓,供略大于需 近两年来消费者购车行为日趋理性,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轿车市场火爆景象已难再现。2005年生产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转变营销方式,销售状况有所改善,产销率比2004年略有提高。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投资,汽车产能高速增长,轿车新上项目2006年集中投产,国内汽车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突出。成品油价格高位运行,上涨压力较大,天然气价格上调,再加上新交通安全法出台后,机动车事故赔偿责任加大,使得轿车使用成本明显增加,抑制了部分品种的消费热情;相反,低消耗、小排量的经济性轿车需求比较明显。预计生产企业继续保持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市场供求关系比较稳定,但价格将继续平稳下跌;部分汽车厂家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提高,力度继续加大,出口有望实现快速增长。此次调查中,30.1%的意见认为供过于求,41.9%以上的意见认为价格下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