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6年会 > 正文
 

学者称我国新阶段改革重心将发生三大转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09:08 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 唐玮 北京报道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在2月11日举办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6年会”上指出,新阶段中国改革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改革的重心将从市场经济体系的底层和中层转向上层,将从微观转向宏观,将从供给转向需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落后于工业化,资源与环境矛盾仍是最具根本性的问题。

  王建分析,中国的改革由于没有触动上层建筑架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没有触动对
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国有垄断性企业和大型企业,其中也包括银行体系,而是从中层切入,先进行市场改革,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到产权制度的改革,因此保持了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稳定,使中国的改革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没有造成社会的激荡和工业化发展进场的中断,这是中国的改革特色,也是成功的经验。

  王建指出,当市场体系构造和产权制度改革基本上完成后,中国未来的改革将会逐步到上层建筑层面,主要表现在新的企业与市场主体在逐步成长壮大后,会要求在上层建筑构架内获得相应的地位及更多的发言权,而权力架构在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也要更多的倾向于听取和采纳新市场主体的意见,否则就会不断形成矛盾冲突,扰乱经济发展。

  在改革前的传统体制下不存在需求约束问题,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在很长时期内不触动产权,在市场化过程中获得了产权支配地位的公有制企业的分配则更倾向于消费,因此也不存在需求约束。而产权制度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分配制度的变化,即生产成果日益向部分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新财富阶层集中,表现为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显著提高,也表现为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消费品供给开始出现大量剩余,和“十五”时期银行存差不断增大,投资不断高涨,以及去年已经开始露头的生产过剩问题。

  王建认为,通过以往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释放了农业和工业生产中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总供给的增长。未来的改革将更加注重于创造社会需求,在巩固产权和微观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宏观的再分配体制,例如建立宏观的财富转移分配制度和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王建说,“十五”是中国经济的一个转折点,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进入到了大量依靠国际资源才能够支撑的这样一个新时代。资源不足与环境恶化将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重工业大力增长的倾向。同时,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特征,直到“十五”期间也没有明显的改变。这些都成为新阶段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挑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0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