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圈里圈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 17:38 经济观察报

  本报特约记者 郭娟 北京报道

    John是个一口伦敦腔的意大利人,生在西西里,在英国受教育,当我尝试用“教父”的电影跟他套近乎时,John神秘兮兮地打手势示意这是个禁忌话题,“我是西西里人,不能谈这个话题”。但跟他同来的瑞士人却开始手舞足蹈地表演起他号称在意大利南部学来的“功夫”。这对配合默契的搭档像说相声一样云山雾罩地把旁边的中国小伙儿
逗得哈哈大笑。

  这是YPHH(Young Professional Happy Hour)2006年组织的第一场活动,不时有人推门进来,忙不迭地脱掉大衣和围巾加入到屋里热闹的谈话中,脸还因为户外的冷空气而泛着红。

  快乐时光

  YPHH 2001年成立于北京,目的在于定期组织活动给参与者提供一个宽松自在的交流环境。其中可能结识潜在的生意伙伴,可能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或者仅仅是和陌生人一起消磨掉一个晚上的时间。YPHH每个月第三个礼拜三的例行Party都选在了餐馆或者咖啡厅,非正式的环境很适合闲聊。有人西装革履全副行头地出现,有的则是简单的牛仔裤和毛衣。不一会儿的工夫屋子里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小圈子,新来的人端着酒杯在屋子里溜达一圈,给自己找到个合适的气场加入进去,而这些小圈子也还在不停地消解和重组。

  “这里有同最具价值的生意伙伴交流的机会,同时还可以享受快乐时光……”,YPHH的网站上写道。的确,Party上不时看到有人在交换名片,“你是做哪行的?”也是十分经常的一句开场白。主动过来打招呼的中国小伙子Mike指着几位年纪稍长、穿着黑色西装的外国人很热心地说,看,那些人都是来谈生意的,他们好多人都互相认识。

  “那你呢?”

  “我就是来玩的。”

  和Mike的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YPHH的会员组成状况——YPHH对成员没有设置门槛,参加活动并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只要在网上填一个简单的申请表格即可。所以实际上在YPHH “入伙”的倒不只是Young Professional(年轻职业人)。而当我说到“Young Professional”这两个词时,组织者Piet说,我们网站对YPHH有很清楚的解释,那就是欢迎一切人。在这里我遇见了从澳洲回国过假期的

留学生,在学校教小朋友英文的美国男孩抱怨着中国人学语言太过功利性的目的,还有那对相声搭档John和G,名片上显示的身份是一个知名的会计师事物所的主管级人物,刚到中国一个多礼拜,热切地打听北京所有好吃的地方。

  来参加聚会的人有些是长期“驻场”彼此相识,有些则是新人或者过客。YPHH好像一个松散的联邦,提供给成员一个自由活动和交谈的空间。不过YPHH的成员,百分之六十五都是外国人,聚会上可以听到各种口音的英语,即便是中国人之间,交流起来使用的也多是这门第二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对来参加活动的人先进行了一遍筛选;同时会员对YPHH这个组织的了解也很多是来自朋友的口口相传,所以在这个圈子里活动的,即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某一群人,却一定是同属于某种“类型”的人。Piet总结说,YPHH的成员年龄大约在25到45岁之间,教育背景和收入情况高于平均水平,供职于跨国公司或者组织,使用英语。

  当问起在YPHH的发展过程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时,Piet说,那就是2001年YPHH建立之初,成员由一月份的70人壮大到了十一月份的700人。“这种组织形式是十分重要的,不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比如像中国现在这样,很多外国人在这里工作或者学习,给新来的人提供一个同中国人还有当地外国人圈子交流的机会是很有意义的。”同样是“外国人在北京”的Piet对此深有体会,当然这也不是YPHH惟一的目的,他们希望每个人在这样的交流中都可以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现在YPHH已经从北京延伸到了上海和深圳两个城市,更多的人正在加入。

  精英网络

  据CPN的董事长汪维纲先生介绍,2001年起家于美国的“中华职业精英网”(Chinese Professional Network)刚在中国开展业务不久,还处在适应期,但是它已经网罗了为数众多的 “经理人”,其中大部分是知名公司里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经验五年以上,在自己的领域里小有成就。

  CPN最早的会员来自美国,当时在国外大公司里供职或者在一流商学院读MBA学位的中国人之间朦朦胧胧地就存在着一个“圈子”,大家有时聚在一起谈谈工作或者生活。CPN所做的就是把这种简单的人际交往实体化了,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这部分人找到了“组织”。

  人总有趋同性。虽然“阶层”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冒犯和让人不舒服,但它在社会生活中却始终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共同的阶层意味着相近的消费能力、相似的教育和职业背景以及差不多的生活品位。对于这些职业人来说,这样的一个交往圈子往往不只是意味着谈谈红酒或者打打

高尔夫,其中暗含的商业信息和职场机会可能是更为宝贵的资源。

  CPN同大公司以及商学院的合作给它的成员们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来源和学习机会来提升职业素质。而更为流动和灵活的,则来自会员们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无论是线上聊天、论坛上的见解还是线下的交流。CPN最近组织的一个活动是网上论坛,分别围绕现在中国几个热门职业的发展前景展开讨论。

  曾经做过咨询行业的汪先生亲自主持了一场讨论,他说这些人提的问题都非常好,真的对这个行业有一定了解和很大的兴趣才能问出质量这么高的问题,在这样的交流中,提问者得到了答案,而发言者也在挑战中获得了新的启发,这就是“双赢”。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到了“双赢”这个词——来自各自领域内人才之间的交流是“双赢”的,如同CPN提出的口号一样,“Power of Networking, Value of Learning”。

  对于网上交流这种方式,汪维纲说,比如QQ,它是给低龄人群的,而这些成熟人群想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娱乐消息和同陌生人聊天带来的刺激,恐怕什么粉红姐姐之类在CPN会得不到太多的响应。这些人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他们更关心的是行业里正在发生的事情,更关心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而不是八卦新闻,这一点从CPN里面的讨论话题上清晰地表现了出来。“跟年轻人不一样,他们不太需要靠网上寻求别人的尊敬和重视,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是有所成就或小有成就,没有必要这么做。而且他们不可能像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孩子一天24个小时都泡在网上,而是比较有目的性的,CPN的方式适合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群。” 虽然CPN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但是正式会员需要达到规定的标准并通过批准,而且会员也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人能进入自己的“圈子”,比如一定是正式会员身份,或者必须具备某种教育背景等。

  CPN目前不收年费,很少宣传,他们更多地是依靠会员的“自觉自律”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口碑。汪维纲说,填写完全一个CPN会员的申请表可能需要十分钟,申请者必须花时间动脑子来完成这件事情,而且造假也不是件易事,如果信息中有令人质疑的地方,他们会打电话到学校或者公司核实。CPN坚持的是品牌化的方式,汪维纲说,现在已经有不少会员在自己的简历中写上自己是CPN的会员。同时CPN在会员之外,还有大量的“预备会员”,因为目前条件不够而在等待着拿到CPN的“绿卡”,“即使你能造假加入进来,其实对你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因为通过你的表现,你说的话,别人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是真是假,在这个圈子里得不到认可,时间长了自己也觉得没有意思了。”

  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汪维纲是西北大学同学会的负责人之一,但他说同学会经常只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联络感情,而CPN让这些“感情”真正发挥出了作用。

  EMBA的“精神家园”

  “国际EMBA俱乐部”的创建者基本是来自清华、北大和中欧等几个学校的EMBA,2003年创建之初的想法就是让同窗们在学校之外还能有一个稳定的平台进行交流,同时也借此打破校际之间的界限,让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

  有人说读EMBA把你带入的“圈子”是中国最昂贵的圈子,“圈友”们都是高级职业经理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进入这个圈子便可以最大化地享受同学关系转化成的利益。这点的确没有说错,在EMBA的学员里,公司的董事长或者首席执行官都是常见的头衔,因为EMBA对其学员要进行一翻选拔,这就决定了在这个“圈子”里活动的都是些“人物”。而“国际EMBA俱乐部”的主力人群正是这一部分人。

  “国际EMBA俱乐部”的吕先生说,取得国际EMBA俱乐部会员资格要经过非常严格的程序进行申请、身份确认和邀请加盟。俱乐部对会员提出的要求包括了:具有海内外名校良好商学院教育背景和成功的企业高层管理经验;在所在的行业扮演着商业领导者和思想先锋的角色;活跃并乐于共同分享他们的思想、经验和知识;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责任感,并倡导和推行健康的企业发展和生活理念等。现在国际EMBA俱乐部约聚集了1500名会员,其中70%来自于具有EMBA教育背景的企业高级管理层,其他会员则主要是具有商学院教育背景的职业经理人以及由会员推荐加入的企业家。

  “国际EMBA俱乐部”针对的是特定人群,俱乐部会员自身的认同感和粘性是俱乐部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同时他们的推广还有赖于俱乐部组织的活动以及合作的媒体在这一人群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国际EMBA俱乐部已经连续三年组织了“中国CEO商务万里行”活动,带领成员去邻邦小国新加坡感受那里的国际化商业视角和管理经验;“投资中国万里行”和“青年华商峰会”是俱乐部另外两个重头戏。

  “国际EMBA俱乐部”提出了做“新生代企业家和杰出经理人的精神家园”的口号,这意味着他们不仅仅是想建立一个纯粹的商务平台,还希望可以建立起一种“分享”和“关怀”的圈子文化。

  无论是“松散”的YPHH,还是目标人群十分明确的CPN和“国际EMBA俱乐部”,它们都在带动着一个个“圈子”的形成和壮大,并让它慢慢变成一部分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俱乐部的模式让职业人迅速有效的集结在一起,这意味着更高效的资源共享和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同时也让这些整日工作繁忙的人在这种“集体关系”里找到温暖和亲密的感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