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三重自我涂抹成长轨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 03:25 中国青年报

  TA即TransactionalAnalysis(交互作用分析),最早由心理学家艾瑞克·柏恩提出。

  TA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并且认为,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着,构成人类的多重天性。

  “父母”———指记录在脑海里的早期经验。孩子把看到、听到的父母(或相当于
父母的重要他人)的一言一行都记入“父母”中,如不能说谎、浪费是可耻的、不能信任陌生人等等。

  “儿童”———指的是儿童天性里自由的东西,通常是指一个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代表情绪化的需求和反应。

  “成人”———符合现实需求的所做出的理性反应。对过去的材料进行分析,检查“父母”的资料是否正确?是否合乎时代要求?检查“儿童”,情绪表现是否适当?该以哪种情绪,以哪种方式发泄出来最安全等等。

  这些状态一般在与他人交流互动当中表现出来。例如,如果一个人在职场中经常不恰当地以“儿童的自我”与人相处,遇到不如意就哭闹任性等等,可能不利于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

  当然,这“三重自我”并没有对错之分,只看你是否运用得当。理想的情形是,你能够自如地进出这三种状态。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你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对方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需要自己以什么样的自我状态去应对。如果你应对得当,当然有利于问题和事件的解决及发展。

  长幼次序写下经历脚本

  ■林红

  柏恩有一句“名言”:自我状态是TA的关键,若是你不能分析出自我状态来,那就不是TA了。

  我先后参加了TA交互作用分析学的两期课程,按照它的视角看待我的生活,我的生活竟然呈现出令人惊讶的状态!

  自我状态的分析是TA的基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人身上都会有三种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是自己童年遗留下来的思想、感受及行为;成人自我则是针对目前现实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集合体;父母自我就是人从周围重要人物(如父母)那里所接受和内化了的感觉、思想和行为。

  在第一期培训中,来自瑞典的ThomasOhlsson博士给我们讲解了三种自我状态的基本理论,带领我们进行自我分析。这次分析好像在我的心里投入了一颗炸弹!

  我惊讶地发现,在我的生活中,很多时候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比如,在和朋友们聚会的时候,我会非常兴奋,手舞足蹈、妙语连珠,十足是个“自由型”儿童状态;而在一个陌生人较多的场合里或是在权威的面前,我则表现为害羞的、胆怯的、不希望被关注的“顺应型”儿童状态。

  这种状态在夫妻关系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我刚刚发现,原来,我和老公一直不像是夫妻,更像是一对父女!我曾常跟朋友夸耀老公好,因为他宠着我,放纵我的任性。他会包揽下大部分家务,致使我到现在还不会做饭;他还会把妻子该做的一部分工作“抢”下来,比如带孩子睡觉、哄孩子吃饭什么的;有什么好吃的,一般也都是我和孩子享用……原来他的这些“优点”,现在都成了“证据”,来证明我们像是“养育型”父母与“自由型”儿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遇到矛盾时,他就会沉下脸来,严厉地斥责我,而我呢,就会缩进“蜗牛壳”,要么就不说话,躲在一边生闷气,要不就一个人跑出去……在这个时候,我们又变成了“批评型”父母与“顺应型”儿童的关系了。

  这一发现让我痛苦异常,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夫妻关系应该是成人之间的,而我们为什么是“父女”呢?“他爱的是一个孩子”,“他没把我当妻子”,“我们之间到底是不是爱情”?这些话开始在我的心中翻腾。我久久地思索我们俩为什么是这种状态。

  我追溯到自己的童年,我是家里最小的,是所有人宠爱的对象,可另一方面,因为我最小,也是最缺乏力量的一个,遇事总有父母兄长替我担着;而我老公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好几个弟弟妹妹,父母对他的管束很严格,这些,都为他今后的成长写下了另一个脚本。

  看到了两个人的成长轨迹,内心里一度感觉很复杂,好像自己生活呈现的是一种“不正常”的、需要“改变”的关系。

  我是带着这样的困惑参加第二次培训的,其间有一句话对我触动特别大。“没有哪一种自我状态是好的,哪一种自我状态又是不好的,关键在于能否以合理的方式运用,以及在某种时间、场合中,自己的感觉是否舒服。”

  我突然悟到,我为什么非要排斥儿童自我状态呢?比如他是“养育型”父母,而我是一个“自由型”儿童的时候,我是非常快乐的,因为我又体会到了小时候被家里人宠爱的舒服感觉了,而他看我和儿子那么开心,也是很享受“养育型”父母的状态的,这有什么不好呢?

  当然了,当他又摆出“批评型”父母的架子时,我如果顺应他,又回到小时候“顺应型”儿童的状态来,我们俩就真的很不舒服,这时候,我需要想办法改变一下。这时,我可以转换到成人自我状态,告诉他我的想法和感受,让他知道,他这样对待我,我很不愉快,我以成人的态度对他,他也就会从父母状态中跳出,以成人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了。

  所以说,TA交互分析理论不仅教会了我随时看清楚“现在我是谁”,更教会了我弄清“现在以谁的身份出现是最舒服与合适的”!

  父母为我的未来打好底色

  ■柳絮

  自从我辞职以后,家里便充满了父母的长吁短叹,无形中“回家”渐渐成了我最恐惧的事。于是,我躲着这两个字,用有事、谈项目等等借口搪塞着。但每次,电话中传来父母失望的声音时,自责、内疚的感觉又从另一个方向伸出手来,哽得我的喉咙难受。这辈子,我和父母的关系似乎就是如此了!每当想到这个事实,我都感到深深的悲哀和无奈。

  就像一个做家庭治疗专家所说的,我的家就是一块巨大的口香糖,在我触摸它的那一刻,会瞬间将我裹挟进去,使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当我都逃开它很久了,身上还摆脱不掉那黏糊糊的痕迹。正因如此,我曾深刻地厌恶自己,觉得自己这辈子没法再摆脱阴郁的影子,很想自暴自弃地将这一生赶快混完算了。直到那天,我听到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一个人将如何死亡,都是由这个人自己很早就决定了的,并且也只有他自己才能改变”。

  这话来自我选学的一个心理培训课程。这话让我难受了很久。它让我觉得原来自己确定的世界一下子变得模糊了,好像既定的一切并非如此。当然,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我也不清楚……

  只是突然感觉自己居然可以是主动的了,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了!这种的“发现”,让本已经“绝望”的我又想笑,又想哭泣……

  柏恩说:人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儿童自我。人在清醒的时候总是处于某个自我状态上。在父母面前,我的儿童自我是如此的明显。尽管,我现在已经是而立之年。

  努力回顾和父母的交流过程,我发现他们总是能很准确地刺激到我,让我回到某种沮丧的状态里。有人说,亲人之间是不设防的,我还很想补充一句:亲人之间的互相伤害也是最准确而刺骨的。因为,在你幼年时期他们就早已为你的未来打好了“底色”,而那时的你一无所知,只会接受,而不懂得辨别。

  我想到老师让大家做过的一个练习:想像自己7岁时一个典型的场景。

  当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我一个人落寞地躺在床上,空气中充满了无聊和绝望的味道。父母在厨房里忙碌,我们之间没有关系。我刚刚发现,原来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是孤单的。我和父母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除了物质上的联系,他们传递给我的都是对未来的焦虑和担忧。

  我的耳朵里总是充满父亲悲哀的声音:“你没有兄弟姐妹,以后怎么活啊!”我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独生子女,有不少小朋友都羡慕我独一无二的待遇,但是他们不知道正是这个铸成了“悲剧”。因为我接受了父母的忧虑,多少年来我一直感到自己的生命是无助的、软弱的,是根本没有力量成就自己的。尽管我上了北京的大学,有令人羡慕的工作,我的同事、朋友、领导都会肯定我的业绩和头脑,可我的每一个日子似乎就是在等待一个悲惨预言的来临。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就是我早年的一个决定:等待痛苦的日子,每天活在绝望里。而且,我还发现了另一个自我保护式的决定:和父母隔绝交流,不让他们影响我。

  我决定从改变自己开始,让“成人自我”率先成长起来,来看到希望。我邀请朋友和我一起对我的职业发展做了分析,发现自己并不是那么糟糕,可以期待的日子还有很多很多。有了信心之后,在朋友的支持下,我开始主动地发展自己。

  然后,我准备去接近父母。我发现这真的很难,因为他们只要几句话,几个担心的问候就能把我推回到原来那种绝望的心情里去。但我知道,这一次我不能放弃。我选择了实话实说,我要让他们了解我。那一天,我告诉了他们我的感受,我告诉他们我需要的支持。这些话其实已经和朋友们说过很多遍,但是一到了他们面前,说起来似乎就特别地艰难。我冒着汗,声音颤抖,坚持着,几乎筋疲力尽、口干舌燥。而我的父母也没有太多的反应,他们只是解释,他们是为我好。这又让我内疚,他们都这么大岁数了,我还和他们争个什么!

  那几天,我几乎被沮丧和绝望的感觉淹没了,父亲再来电话问我是否回家过年的时候,我就又开始编造谎言。然而这一次电话结束的时候,父亲却不同以往说了句“祝你快乐”,挂上电话的一瞬间,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那一天,我一个人大哭了一场,因为我知道我和父母几十年来的关系模式正在一点点地改变。这改变背后种种酸甜苦辣,种种艰辛感慨,我一时说不清,也可能永远说不清。但是,在那一刻有一点我非常地清楚,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希望!

  从那以后,我的世界真的变化了,我开始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我发现我的父母是乐观和开朗的人,并非如我想像的那样,总是阴云密布,而相反的,他们的生活中时常充满

幽默。我发现自己的生命也不是如我想像的那么无奈,我的未来有许多种可能,由我的努力和机遇来共同决定。

  当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决定权和控制感的时候,我才真的觉得自己长大了。虽然这长大迟来了许多年,但是,它终于还是来了。这个过程让我懂得了如何去检视自己,如何去把握自己的命运,也懂得了如何去坚持和看到希望。

  办公室里的儿童游戏

  ■晓芸

  在TA培训班上,柏恩的观点:“一个人在幼年时就决定了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不禁让我想到与Z先生一起共事的经历。

  那时,我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Z先生是这个机构的管理者。最初,我对他的印象并不清晰,后来有一段时间,他不断地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里,一坐下就聊半天。他踌躇满志地勾画对机构的美好设想,倾诉他目前最大的障碍———他的副手总是在老板那里拆他的台,令他非常苦恼,另外,员工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如何如何不能胜任工作,使他的设想无法实施……他的谈话让我感到他非常无辜,很快地,他就唤起了我对他的同情,让我产生了帮他一把的愿望。

  我还能够感觉到,我的一些想法常常能在他那里获得共鸣。这种共鸣让我觉得,在事业上我们可以成为很好的伙伴。于是,我开始积极主动地与他配合,主动提建议,发现他的失误也会直接提醒他。

  然而,接下来的合作却不那么简单,事情的发展出乎我的预料。

  我发现,他并不真正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哪怕是善意的和温和的。比如,我告诉他,××目前工作没有进展,不是由于能力差,是因为他非常需要支持。可Z会瞪我一眼,马上回答,××一贯如此,我自己还需要支持呢!再比如,我指出目前广告不力的原因,和可能采取的办法,他也许觉得我说到了要害,刺痛了他,立刻回敬我,你觉得什么方法好,你可以自己去做,我不能受那个累。

  起初,出于创业的热忱,我可能并没有过多注重提意见和建议的修辞,后来,我经常检讨自己的说话态度,觉得自己并没有出口伤人,而且都是为了工作,并没有针对Z的意思,可他为什么就这么敏感呢!

  而且,他一旦觉得受到威胁,对我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大的冲突,但他不断在小事上刁难我。

  记得那是初冬的周末,按计划我要做一个讲座。但是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竟然把讲座的时间提前,并延长了一个小时。离讲座开始还有三个小时的时候,我才接到通知,讲座的效果自然大受影响。就在我感到沮丧的时候,他的行为更让我不解。我们通常在一个项目结束后购买一些水果和小点心分发,他竟然当着我的面,把这些分给大家,惟独不给我,而且递到其他员工的手里的时候,还挑衅般地看我一眼。当时我完全被他的做法搞懵了,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前后判若两人?

  这样的事情开始接二连三的发生,我完全陷入了困惑与痛苦之中。

  在学到TA理论时,再考量我与Z的互动关系,就仿佛看到两个儿童的游戏。

  A曾经几次提到过他童年的一段经历。他三岁的时候,正是“文革”最动荡的时期,Z的家庭受到冲击。母亲为了避免年幼的他受到伤害,经常把他藏在陌生人的家中。在那个年代,一个出身不好的孩子要想在陌生的环境里获取安全感,只能采取两招,讨好他人、攻击他人,这应该是生命本能的反应。也许,他后来的做事方式源于童年的这段经历吧。这段经历形成了他最初的儿童自我状态。所以生活中只要遇到他认为有威胁的人或事情,三岁时形成的那个攻击性儿童自我状态就会自动起作用。

  我的儿童自我状态形成初期呈现另一种状态。尽管当时正处于60年代的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奇缺,但我和我的两个小伙伴真诚相待、彼此关心。不论谁有了什么好吃的———那怕只是一块红薯,不论肚子多饿,都会叫上另外两个人,把红薯均等的分成三份,共同分享。在我后来的生活中,我都是以这样的状态与朋友相处的。

  我与Z的互动中,在关系的初期,我处于成人自我状态,他是“顺应型”儿童自我状态,所以他会在我的面前表现出顺应和无辜的样子。而他的无辜状态,唤起了我的父母自我状态,于是我自愿为他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得到了我的“理解”后,进一步迎合我,以巩固他的安全感。于是我的想法就不断地在他那里获得“共鸣”。

  在不断得到他的“共鸣”的过程中,我的儿童自我状态被调动了出来,他成了我的童年伙伴。我开始真诚直接地表达意见,但我的态度一定又使他感到不安全,他的儿童自我的另一面就被呈现出来:制造事端,耍一些小手段。于是我陷入了困惑与痛苦之中。

  我早已经离开了那家机构,并早已走出了这个事件的阴影。Z先生还在那个机构,据说还在重复着他的故事。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