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第三章第二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客观条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19:40 新浪财经

    2006年2月7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专家座谈会暨中国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 本文是报告的第三章第二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一节我们讨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环境,本节将审视自己,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客观条件。由于社会现代化具有路径依赖性,受历史、地理、文
化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不仅要分析现实条件,还要分析历史和未来前景。需要注意的是,本节所说的中国社会现代化,大部分内容是指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社会现代化;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社会现代化需要专门分析。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概述

  一般而言,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分析,可以沿着三条线路进行。第一条线路是按层次分析:按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等四个层次进行分析。第二条线路是按方面分析:按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和国际地位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条线路是按领域分析:社会领域包括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等3个分领域和12个子领域。

  中国社会现代化起步比先行国家晚了大约150年,探索又花去数十年,直到20世纪末才走上社会现代化的理性轨道。由于历史分析不是本节的重点,而且报告篇幅十分有限,所以,只能非常简要地介绍历史(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的全面分析需要专门研究)。下面,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和国际社会地位变化等三个方面,简介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1、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发展

  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发展,包括社会进步和社会适应。其中,社会进步指生活质量、社会效率和公平等的提高,如社会生产力提高等;社会适应指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积极变化,如普及电话和电视、建立公共卫生等。社会现代化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1)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阶段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阶段与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有紧密关系。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中国现代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是1840/60~1911年、1912~1949年、1949年至今。第一个阶段是清朝末年的现代化启蒙和探索,第二个阶段是“民国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推进,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追赶。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同样分为三个阶段:社会现代化起步、局部社会现代化和全面社会现代化(表3-19)。

  第一阶段是社会现代化起步阶段,指清朝末年(1840/60~1911年)的社会现代化。晚清的社会现代化是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它包括社会现代化的准备和起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社会现代化启蒙(1840~1860年),引进和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第二个时期是社会现代化准备(1860~1894年),引进和发展交通运输,派遣

留学生,设立新式学堂等。第三个时期是社会现代化起步(1895~1911年),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期间,社会领域的现代化开始起步,包括公共卫生、现代教育、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起步等(表3-20)。

  第二阶段是局部社会现代化阶段,指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社会现代化探索。民国时期的社会现代化是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民国初年的社会现代化探索(1912~1927年),第二个时期是国民政府的社会现代化探索(1928~1936年),第三是战争时期的社会现代化探索(1937~1949年),具体内容需要专门研究。

  第三阶段是全面社会现代化阶段,指新中国(1949年至今)的社会现代化。新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同样是第一次社会现代化,但在20世纪末出现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新内涵。它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包括现代教育、卫生和福利等(1949~1977年)。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化和社会改革(1978~2001年)。第三个时期是全球化时期的新型城市化(2002年至今),包括知识化和信息化等。

  (2)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进步

  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进步需要专门研究,这里分阶段介绍其要点。

  ① 社会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进步。首先,西方科学知识的引进和传播。其次,伴随工业化的工业文明扩散带来的社会变迁,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发展。其三,现代教育和公共卫生的启动等。但是,这个阶段的社会进步非常有限,而且是局部的。事实上,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没有提高(表3-21),而且平均预期寿命变化不大(表3-22)。

  ② 局部社会现代化阶段的社会进步。首先,社会生产力继续下降(表3-21)。这是社会退步的标志,主要原因是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其次,平均预期寿命有较大增长(表3-22)。其三,国民教育的发展。其四,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发展等。

  ③ 全面社会现代化阶段的社会进步。首先,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50年提高了约6倍(表3-21)。其次,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50年提高了30岁(表3-22)。其三,在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等领域都取得巨大进步。其四,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信息化,90年代引入知识社会和生态化等社会观念,使中国社会包含了越来越多的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内容等。

  (3)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适应。

  全面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社会适应需要专门研究。这里分阶段进行简介。

  ① 社会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适应。首先,公共卫生开始起步。其次,电话开始建立。其三,建立现代教育管理机构等。其四,交通运输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也是社会适应。本阶段的社会适应,并没有普及到全国。

  ② 局部社会现代化阶段的社会适应。首先,现代社会生活开始向全国城市和发达地区扩散。其次,现代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其三,交通运输的发展。其四,邮电通信的发展等。在此阶段,社会适应仍然是局部的,而不是全国性的。

  ③ 全面社会现代化阶段的社会适应。首先,现代社会生活扩展到全国。其次,电话和电视普及。其三,公共卫生普及。其四,普及初等教育。其五,因特网的普及等。

  2、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转型

  社会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的统计特征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样,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转型需要专门研究。由于早期社会资料非常缺乏,这里仅以城市化和就业结构为例,略做分析。

  ① 社会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大。城市化没有进展(表3-23),农业劳动力比重仍然高达90%(表3-24),电气化和义务教育进展不大。

  ② 局部社会现代化阶段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比较慢。工业劳动力比重从3%上升到7%,农业劳动力比重从90%下降到84%(表3-24)。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到13%,电力普及和义务教育普及率都很低。中国社会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

  ③ 全面社会现代化阶段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很大起伏。从就业结构的变化看,前20年比较慢,后30年工业化比较快(表3-24)。从城市化进程看,前30年比较慢,后20年比较快。在后20年里,电气化、移动通讯和大学普及率也快速提高。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属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范畴。在20世纪末,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化。目前,中国社会已经包含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属于两次社会现代化并存的局面。

  3、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国际社会地位变化

  社会现代化过程,既包括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也包括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后者是社会现代化成效的一种表现形式。许多社会指标可以用来表征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常用的社会指标是社会生产力、平均预期寿命和社会现代化指数等。由于1700~1940年没有统计数据,所以,早期变化只能用单个指标来表示,1950年以来的地位变化可以用社会现代化指数来分析。在过去300年的多数时间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相对水平是较低的。

  (1)1700~194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地位

  首先,中国社会生产力总量的国际地位。如果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PPP)为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指标,那么,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PPP)就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总量的指标。在1700~1970年期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局部社会现代化阶段和全面社会现代化的前20年),中国社会生产力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持续下降,从1820年的33%下降到1970年的4.6%(表3-25);在1970~2001年期间(全面社会现代化的后30年里),中国比重在上升(表3-25),2001年达到12%,略高于1900年水平。

  其次,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国际地位。在1700~1950年期间(中国社会现代化起步阶段和局部社会现代化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与美国的比值持续下降(表3-26)。1700年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美国的114%(超过美国14%),1820年下降到美国的48%,1950年下降到美国的4.6%。在1950~2001年期间(全面社会现代化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与美国的比值在上升,相对差距缩小(表3-26)。

  其三,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的国际比较。本节的表3-22分析了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变化。在1820~1900年期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23~24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80年时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仅提高了1岁。在1900~1950年期间(局部社会现代化阶段),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17岁,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1950~2002年期间(全面社会现代化阶段),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岁;在1970~2002年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1950~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比较

  本报告第四章评价了过去53年的世界社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国际地位的变化(表4-25)。在1950~2003年期间,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在提高,从11分提高到73分,世界排名从86位(1960年)提高到54位(2003年)。在1970~2003年期间,中国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在提高,从10分上升到28分,世界排名从66名提高到59名;中国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在提高,从21分提高到25分,但世界排名一直在60名左右波动,1970年为第57名,2003年为第60名。

  4、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启示

  如果从清朝末年的维新和新政算起,中国社会领域的现代化已经走过100多年历程,经历了社会现代化起步、局部社会现代化和全面社会现代化三个阶段,也经历了多次战争和社会动乱的摧残;留下诸多的经验和启示。在过去100多年中,中国社会的国际地位经历了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在20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开始缩小。中国社会现代化逐步走上理性轨道。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面总结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只能非常简要地谈谈几点认识,为后面的战略分析做准备。

  首先,中国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追赶型社会现代化。中国社会现代化并不是一种“自然演化”,而是人为的和被迫的。这是社会现代化后行国家的普遍现象。这种社会现代化,学习和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但不可能完全重复先行者走过的路,因为先行者和后行者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条件差别非常大。

  其次,中国社会现代化遵循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中国社会现代化包含社会的城市化、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等。但在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先行国家之中,没有一个国家具有中国的人口规模。事实上,目前的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约为10亿,比中国人口少了3亿。所以,中国社会现代化面临更多的挑战。

  其三,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一个开放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现代化是后发型,可以也应该充分利用“后发效应”。借鉴先行国家的成功经验,避免重复先行国家的重大失误;学习先行国家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加速社会现代化进程,是“后发效应”的核心内涵。这些必须在开放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实现。

  其四,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一种相对均衡和谐的发展观。社会现代化包含社会进步、社会适应和社会转型等,包括生活质量、社会效率、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观念的深刻变化,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变迁。根据进程不同步原理,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方面同步前进,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地区同步前进,但要努力保持社会的相对均衡与和谐,协调社会与经济的关系,协调地区和城乡关系,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五,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一种理性宽容的心态。世界社会现代化进程是波浪式的,中国也不例外。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可能是必然的,也可能是偶然的;可能是国内的,也可能是国际的。对于这些事件,都需要一种理性、宽容、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合理地、科学地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社会现代化既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社会运动,需要理智和耐心。

  其六,中国社会现代化面临两次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压力。世界社会现代化包括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是对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部分否定和转折(解构和转向),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中国没有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但已经包含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要素,部分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所以,中国既要面临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压力,也要面临加快进入并努力完成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压力。当然,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机遇。

  其七,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抓住重大历史机遇。世界社会现代化有六次浪潮,它们也是六次重大历史机遇。在过去200多年里,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的三次浪潮和相应的三次重大机遇,我们都没有抓住。目前的信息化、知识化和绿色化是第四次浪潮,我们需要抓住这次机遇。未来还有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经济社会的重大机遇,它们都是不能错过的。

  其八,中国社会现代化将是一个长达百年的世纪工程。目前,中国只有少数社会指标表现比较好,多数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差距明显,社会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发达水平差距很大。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发达国家总人口约为10亿。2003年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大约为131个国家的第75名。要把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的世界地位,从第75位提高到前20位,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艰巨任务。中国社会现代化将是一个长达百年的世纪工程,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现状概述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需要进行国际比较。首先是中国与世界水平的比较。其二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包括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和历史水平的比较。

  1、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世界水平的比较

  在本报告第一章2001年社会截面分析中,根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人均GNI)大小把国家分成9组(表1-8),分析了3大领域和12个子领域的84个社会指标的截面特征。如果将中国社会现代化指标的数值与最高收入组国家的数值(发达水平)和9组平均值(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就可以大致判断中国社会现代化指标的相对水平。

  (1)2001年中国人口与健康领域指标与世界水平的比较(表3-27)。

  首先,表现突出的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大体相当的指标)。2001年,中国人口与健康领域有4个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大致相当,它们分别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死亡率、抚养比、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等。

  其次,表现较好的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指标)。2001年,中国人口与健康领域有7个指标超过世界平均值,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它们分别是:人口出生率、电力普及率、预期寿命、健康寿命、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儿童免疫率等。

  其三,国际差距较大的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差距较大的指标)。2001年,中国人口与健康领域有6个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的差距超过5倍,它们分别是:人均公共卫生费、人均医疗总费、人均电力消费、护士/千人(1995年值)、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它们的相对差距(世界发达水平与中国水平之比)分别是:97、54、12、9、6和6倍;有8个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的差距超过1倍,它们分别是:人均能源消费、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比重)、病床/千人、公共卫生费用/GDP、卫生设施普及率、城市化、医生/千人、老龄化等,它们的相对差距分别是:6、4、4、3、3、2、2和2倍。

  其四,国际差距较小的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差距较大的指标)。2001年,中国人口与健康领域与世界发达水平的相对差距比较小的指标有:清洁饮水普及率等。外籍人口比例和郊区化等没有数据,结婚率和离婚率是估计数,艾兹病感染率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值。

  (2)2001年中国学习与工作领域指标与世界水平的比较(表3-28)。

  首先,表现突出的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大体相当的指标)。2001年,中国学习与工作领域有4个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大致相当,它们分别是:小学入学率、青年识字率、失业率、青年失业率等。

  其次,表现较好的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指标)。2001年,中国学习与工作领域有8个指标超过世界平均值,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它们分别是:成人识字率、成人受教育年数、预期受教育年数、小学生师比、工业劳动力比重、高度贫困率、童工比例和儿童营养不良率等。

  其三,国际差距较大的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差距最大的指标)。2001年,中国学习与工作领域有7个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的相对差距超过5倍,它们分别是:人均公共教育费用、最低月工资、农业劳动力比重、综合生产率、社会生产力、人均购买力和科研人员比例等,它们的相对差距(世界发达水平与中国水平之比)分别是:60、13、12、9、8、8和7倍;有4个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的相对差距超过1倍,它们分别是:大学毕业劳动力比重、大学入学率、服务业劳动力比重、知识性职业比重等,它们的相对差距分别是:6、5、3和2倍。

  其四,国际差距较小的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差距较小的指标)。2001年,中国学习与工作领域与世界发达水平的相对差距小于2倍的指标有:公共教育费用/GDP、中学入学率等。此外,中国收入分配、贫困和职业结构等指标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3)2001年中国休闲与福利领域指标与世界水平的比较(表3-29)。

  首先,表现突出的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大体相当的指标)。2001年,中国休闲与福利领域有1个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大致相当,它是领取养老金(退休金)的人的人均养老金数额与全国平均工资的比例。根据《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的数据,1998年中国自杀率(自杀人数/10万人口)超过发达国家平均值和世界平均值。

  其次,表现较好的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的指标)。2001年,中国休闲与福利领域有2个指标基本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它们是每年休闲天数、工伤死亡率(劳动安全)。

  其三,国际差距较大的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差距较大的指标)。2001年,中国休闲与福利领域有7个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的差距超过10倍,它们分别是:汽车普及率、出国旅游比率、人均出国费用、人均信息费用、电脑普及率、医疗保险覆盖率、因特网普及率等,它们的相对差距(世界发达水平与中国水平之比)分别是:126、87、70、47、26、16和16倍;有8个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的差距超过1倍,它们分别是:失业保险覆盖率、移动电话普及率、社会保障费用/GDP、养老保险覆盖率、电话普及率、养老金支付率、出国费用/GDP、电视普及率等,它们的相对差距分别是:7、6、6、6、5、5、2和2倍。

  其四,国际差距较小的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差距较大的指标)。2001年,中国休闲与福利领域与世界发达水平的差距比较小的指标有:信息费用/GDP等。此外,由于各国司法和执法系统的差异,犯罪数据的国际可比性比较小。

  上面分析了90个社会指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等8个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大体相当,平均预期寿命等17个指标与世界中等水平大体相当,人均公共教育费用等20个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的差距超过5倍,电话普及率等20个指标与世界发达水平的差距超过了1倍,其他指标的差距相对小一些。

  2、中国社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社会现代化是一场国际竞赛。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对比赛的影响较大。所以,我们有必要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进行比较。显然,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社会指标进行比较,也不可能与所有大国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只能选择有限指标和有限国家进行比较。

  世界社会现代化包括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代表了社会现代化的方向和先进水平。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尚没有完成,但已经有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要素。所以,我们既需要进行中国与发达国家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先进水平的比较,也需要进行中国与发达国家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水平的比较,这样才比较全面。

  (1)中国社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比较

  发达国家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水平代表了先进水平。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是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我们选择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6个指标进行比较。很显然,中国的差距都非常大,不同指标与不同国家的差距不一样(表3-30)。

  人均信息费用的差距,美国、挪威、瑞典和日本是中国的40多倍,英国、芬兰和法国是中国的30多倍。人均公共教育费用的差距,挪威、美国和瑞典是中国的50多倍,芬兰、日本和法国等是中国的40多倍。人均公共卫生费的差距,美国和挪威是中国的100多倍,瑞典等3国是中国的90多倍,高收入国家平均是中国的81倍。电脑普及率的差距,美国和瑞典分别是中国的24倍和22倍,挪威等7个国家是中国的10多倍。因特网普及率、大学普及率和能源使用效率的差距,美国等10个国家分别是中国的3~12倍(表3-30)。

  (2)中国社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历史水平的比较

  发达国家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代表了它们的历史水平。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是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我们选择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3个指标进行比较,它们是城市化、婴儿死亡率率和汽车普及率等,并对人类发展指数进行比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曾经比较了人均GDP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历史水平,这里不重复比较。

  首先,比较中国社会现代化特征指标与发达国家的历史差距(表3-31)。2001年,城市化的历史差距(年代差),中国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超过100年,与瑞典和西班牙等超过70年,与芬兰和希腊等超过40年。婴儿死亡率的历史差距(年代差),中国与美国、瑞典、挪威和英国等超过50年,与法国和德国等超过40年。汽车普及率的历史差距(年代差),中国与美国、瑞典和加拿大等5国超过80年,与挪威、芬兰和德国等8国超过70年,与希腊等超过40年。人类发展指数的历史差距(年代差),中国与美国、英国和瑞典等超过60年,与挪威和加拿大等超过50年。

  其次,比较中国社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综合年代差(表3-32)。根据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和国际社会地位变化的交集。社会发展包括社会进步和社会适应,关键指标有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等。社会转型包括社会结构、制度和观念等的转变,关键指标有城市化、福利化、电气化和普及义务教育等;其中,城市化和普及义务教育等指标与社会发展关键指标有交叉。考虑到历史数据的可获取,我们选用城市化、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成人文盲率)、社会生产力等4个指标,进行社会现代化的综合比较,估算中国社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综合年代差。

  2001年根据城市化、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社会生产力等4个指标计算的综合年代差,中国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和法国等5国超过80年,与加拿大和挪威等4国超过50年,与日本和芬兰等4国超过40年,与希腊和韩国等3国超过20年。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发现,2001年根据人均GDP、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增加值比重等3个指标计算的综合年代差,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超过100年,与德国等7个国家超过80年,与日本等6个国家在50年左右,与巴西等5国在30年左右。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那么,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略小于经济现代化的差距。

  请注意,没有社会制度和观念的国际比较,是难以全面刻画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非常遗憾和抱歉的是,我们没有专门进行中国社会制度和观念的国际比较。希望有关专家能够关心这个问题,并进行专门研究,相信可以给大家诸多启示。

  三、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景概述

  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景决定于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内部要素,即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际进展。第二个要素是外部要素,即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实际进展,它决定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相对进展。前面已经分析了外部要素,这里讨论内部要素。

  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几个情景

  要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景,必须有假设条件。首先,假设21世纪是一个和平的世纪,没有世界规模的战争,或者中国没有卷入世界规模的战争。其次,假设21世纪中国国内不发生社会现代化的断裂和现代化的断裂。其三,假设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增长率不低于20世纪后20年的水平。那么,可以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景。

  (1)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三种情景

  分别按1970~2003年、1980~2003年、1990~2003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计算,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将大约在2020年达到100分。这表明,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达到1960年的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表3-33)。

  (2)中国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三种情景

  分别按1970~2003年、1980~2003年、1990~2003年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计算,中国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大约在2040年超过中等发达水平的下限(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在2050年前后超过2003年的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表3-34)。

  2、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如果采用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进行比较,可以分析未来100年世界大国的走势。前面采用了1970~2003年、1980~2003年和1990~2003年三种速度估算。其中,以1980~2003年年均增长率估算,对于发达国家是一种保守估算,对于中国是一种大胆估算。这里,以1980~2003年年均增长率估算为例,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表3-36)。

  如果这种估算成立,那么,在21世纪前50年内,中国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仍将低于发达国家。在21世纪后半叶,中国有可能先后赶上加拿大、意大利、德国和美国的水平。当然,这仅仅是按1980~2003年年均速度的一种估算,是一种可能性。

  3、中国社会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社会现代化,已经受到普遍关注。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呢?我们认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机遇和挑战,不仅来源于内部,也来源于世界社会现代化本身和国际环境。

  首先,持续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加速从三元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社会现代化的实质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目前我国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并存的三元社会。我国有13亿人口,发达国家约有10亿人口。让全国人民生活质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任务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

  其次,充分利用“后发效应”和国际和平环境,加速社会现代化进程。充分利用发达国家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向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机遇,吸收和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转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最大限度发挥“后发效应”,推进综合社会现代化,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信息,而不是物质和土地,世界规模的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国际的冲突和恐怖主义成为局部现象。在21世纪,和平将是长期的世界环境。充分利用和平环境,集中资源搞发展,就是一种明智选择。

  其三,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约为40%。城市化要达到80%,需要将大约5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目前西欧人口约为4亿,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再建一个“城市化的欧洲”。21世纪我国的城镇化将是新型城镇化。

  其四,普及12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社会现代化要求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目前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是12年免费义务教育。中国需要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最终成为人力资本强国,就必须普及12年免费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

  其五,建立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体制,实现卫生体制的现代化。增加公共卫生投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其六,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让人人享受社会福利。建立普遍福利制度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我国需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人人有保障,家家有福利。

  其七,建立社会信用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人口流动和信用管理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中国需要采用社会信用管理制度替代户籍管理制度,让人口合理流动。

  其八,消灭绝对贫困,促进社会公平。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WB 2005),2001年我国低于国际贫困线(每天生活费低于1国际美元)的人口约为2.1亿人,每天生活费低于2国际美元的人口约为5.9亿(表3-37)。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就必须彻底消灭绝对贫困。

  其九,消除知识信息鸿沟,让人人使用信息网络。知识化和信息化是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2003年我国因特网普及率仅为63‰,个人电脑普及率仅为28‰。这就意味着全国大约90%的人没有使用信息网络,90%多的人没有个人电脑。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60%以上的因特网和电脑普及率,最大限度消除知识和信息鸿沟,这项任务将是史无前例的。

  其十,促进四个协调发展,建设高效

和谐社会。根据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同步原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会同步前进。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0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