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第三节 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进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16:52 新浪财经

  2006年2月7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专家座谈会暨中国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 本文是报告的第四章第三节。

  第三节 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进程

  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水平评价,同样包括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反映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实际进展以及不同地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相对差距。2003年评价结果如表4-29。

  一、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指数

  1、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

  2003年,中国有3个地区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它们分别是香港、澳门和台湾;有3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超过90%,已基本实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它们分别是北京、天津和上海。2003年香港、澳门、台湾和北京等已经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表4-29)。

  根据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组,2003年香港和台湾已经达到发达社会水平,澳门、北京、天津和上海达到中等发达社会水平,浙江、广东、江苏、辽宁和

福建初等发达社会水平,黑龙江等23个地区属于欠发达社会水平(表4-29)。

  2、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前沿

  2003年香港、澳门、台湾、北京、天津和上海等6个地区仍然是中国社会比较发达地区。根据社会现代化的信号指标(社会结构指标)判断,香港、澳门、台湾和北京已经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天津和上海已经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过渡期。

  2003年,香港、澳门、台湾、北京、天津和上海等6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98、99、100、97、93和92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86、77、81、52、39和51,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76、78、79、57、43和54。香港在1990年、澳门在2000和2001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100分,已经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

  如果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地区社会现代化进行评价,2003年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含重庆)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前10名如下。其中,2003年浙江省获得两项“冠军”和一项“亚军”,广东省获得一项“冠军”和两项“亚军”。

  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前10名:广东、浙江、辽宁、江苏、福建、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宁夏。

  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前10名:浙江、广东、江苏、辽宁、福建、黑龙江、吉林、山东、宁夏、湖北

  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前10名:浙江、辽宁、广东、吉林、江苏、黑龙江、山西、内蒙古、新疆、福建。

  3、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差距

  首先,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国内差距(表4-30)。

  2003年中国全部34个地区的地区差距: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43分,相对差距为2倍。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67分,相对差距为4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62分,相对差距为5倍。

  2003年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的地区差距: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29分,相对差距为2倍。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16分,相对差距为2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17分,相对差距为2倍。

  其次,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表4-30)。

  2003年中国全部34个地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均差距: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43分,相对差距为2倍。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80分,相对差距为5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84分,相对差距为6倍。

  2003年中国全部34个地区与世界中等水平的平均差距: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36分,相对差距为2倍。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7分,相对差距为1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19分,相对差距为2倍。

  2003年中国全部34个地区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平均差距: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31分,相对差距为2倍。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17分,相对差距为2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22分,相对差距为2倍。

  4、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追赶

  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既要追赶世界社会先进水平,也要尽快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地区社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变化。2003年,中国大陆内地全部31个地区的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都要高于2000年,表明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正在提高。在2000~2003年期间,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增长量比较大的地区依次是:上海、北京、广东、浙江、天津、江苏、河北、山东、宁夏、福建和吉林等。

  5、中国各地区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预期时间

  中国大陆内地地区要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仍然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如果按照1980~2003年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平均年增长率测算,那么,北京、天津、浙江、广东、上海、福建、江苏、辽宁、山东等9个地区有可能在10年左右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如果按照1990~2003年的增长率测算,北京、广东、浙江、天津、福建、江苏、辽宁、山西等8个地区可能在10年左右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表4-31)。

  6、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不平衡性

  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不平衡性非常明显,各个地区的社会现代化水平不同,社会现代化的阶段也有差别(表4-32)。根据社会现代化的信号指标(城市化、农业劳动力比重、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和大学普及率)综合判断,北京、香港、澳门和台湾处于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起步期,天津和上海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浙江、广东和辽宁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成熟期,江苏等19个地区处于发展期,云南等6个地区处于起步期。中国全部34个地区,横跨5个社会现代化阶段。

  二、1970~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进程

  1、过去3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1)过去3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取得很大成绩。首先,中国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在上升。在1970~2003年期间,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都在上升(表4-33),表明中国地区社会的绝对水平在提高。在2000~2003年期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地区差距在缩小。

  其次,中国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出现波动。中国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出现下降,下降的时期分别为:最大值(1980~2000)、最小值(1990~2002)和平均值(1980~2000)。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下降表明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扩大,社会现代化相对水平下降(表4-33)。

  其三,中国地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也在上升。在1980~2003年期间,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值从32分上升到52分,最小值从13分上升到20分,平均值从19分上升到28分。

  其四,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阶段在前进。1970年有17个地区处于传统农业社会,15个地区进入第一次社会现代化。2003年中国大陆内地全部地区都进入第一次社会现代化,2003年北京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

  (2)过去3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非常不平衡。在1970~2003年期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表4-34)。1970年到2003年,每年地区社会现代化的阶段的差别都是很大的。

  (3)21世纪初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是两次社会现代化并存。在2000~2003年期间,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和北京等地区先后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其他地区在推进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所以,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已经是两次社会现代化都存在。

  (4)过去2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地区差距在扩大(表4-33)。在1980~2000年期间,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极差从40分扩大到50分。在1980~2003年期间,地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极差从19分扩大到32分。在1990~2003年期间,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极差从30分扩大到40分。这些数据表明,过去2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距在扩大。

  (5)过去23年中国地区现代化的地区表现差别很大(表4-34)。在1980~2003年期间,排名上升幅度比较大的地区有: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和江苏等。其中,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浙江等8个地区排名上升,北京和青海排名没有变化,上海等19个地区排名下降;地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广东等8个地区排名上升,北京、天津和上海排名不变,四川等17个地区排名下降;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浙江等7个地区排名上升,天津、河北和四川排名不变,河南等19个地区排名下降。

  (6)过去2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相对水平曾发生大面积下降。在过去23年里,中国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在持续提高,但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曾发生大面积下降,表明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绝对水平在持续提高,但相对水平曾发生大面积下降(表4-35)。

  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反映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与当年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即反映地区社会现代化的相对水平。在1980~2000年期间,中国大陆有25个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下降。在2000~2003年期间,全部31个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上升。20世纪后20年地区社会现代化的相对水平大面积下降现象,值得高度重视。

  2、1970~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进程

  (1)1970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

  1970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标的统计数据不全,评价结果仅有参考意义。

  首先,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1970年中国有5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超过50分,香港和澳门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北京和上海处于成熟期,广西等17个地区处于传统农业社会。

  其次,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前沿水平。1970年香港和澳门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北京和上海处于成熟期;上海、天津、北京、辽宁和黑龙江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66、61、59、51和50分。它们代表了当时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前沿水平。

  其三,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1970年中国大陆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标准值的最大差距是82分,最小差距是49分,平均差距是66分。

  其四,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地区差距。197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极差为48分,相对差距为4倍;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不含京津沪),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33分,相对差距为3倍。

  其五,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197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地区是:上海、天津、北京、辽宁、黑龙江、吉林、广东、山西、江苏、河南;排后10名的地区是: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甘肃、新疆、贵州、四川、云南、西藏。1970年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前10名是:上海、北京、天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吉林、青海、宁夏、山西。

  其六,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不平衡性。1970年香港和澳门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北京和上海处于成熟期,天津、辽宁和黑龙江等处于发展期,吉林等8个地区处于起步期,山东等17个地区处于传统农业社会(表4-36)。中国台湾和重庆地区因社会数据不全没有进行评价。中国大陆内地比较发达地区的地理分布是: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北。

  (2)1980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

  首先,总体水平。1980年,香港和澳门基本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北京等7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超过50分;香港和澳门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北京、天津和上海处于成熟期,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处于发展期,云南等9个地区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根据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分组,澳门、香港、上海、北京和天津已经达到中等发达社会水平,辽宁等7个地区已经达到初等发达社会水平,江苏等19个地区属于欠发达社会水平。

  其次,前沿水平。1980年,香港和澳门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北京、天津和上海处于成熟期;香港、北京、上海、天津和辽宁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99、67、66、62和56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44、32、31、28和26分,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55、49、48、44和37分。它们代表了当时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前沿水平。

  其三,国际差距。198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与标准值的最大差距是78分,最小差距是33分,平均差距是54分。198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是86分,最小差距是51分,平均差距是73分。

  其四,国内差距。198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40分,相对差距为3倍;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不含京津沪),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29分,相对差距为2倍。198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35分,相对差距为4倍;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不含京津沪),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24分,相对差距为3倍。

  其五,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追赶。1980年与1970年相比,中国大陆内地全部地区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都上升。

  其六,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198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内蒙古、河北、湖北;排后10名的地区是: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广西、安徽、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其七,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198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前10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山西、吉林、新疆、河北、宁夏,排名后10位的地区是:湖南、广东、四川、福建、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广西、甘肃。由于中国地区尚未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这种评价仅供参考。

  其八,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198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山西、内蒙古、新疆、青海;排名后10位的地区是:福建、云南、四川、浙江、安徽、贵州、山东、广西、河南、西藏。

  其九,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不平衡性。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平衡。1980年,香港和澳门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北京、天津和上海处于成熟期,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处于发展期,山西等15个地区处于起步期。云南等9个地区处于传统农业社会。1980年社会现代化地理分布不平衡。除北京、天津和上海外,中国大陆内地比较发达地区的地理分布是:东北、华北和西北;比较不发达地区的地理分布是:西南、东部和中部。

  (3)1990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

  首先,总体水平。1990年,香港和台湾已经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澳门、上海和北京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超过80分。1990年,香港、澳门、台湾和北京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上海、天津和辽宁处于成熟期,云南和西藏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根据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分组,香港、澳门、台湾、北京、上海和天津已经达到中等发达社会水平,辽宁、黑龙江和吉林达到初等发达社会水平,江苏等24个地区是欠发达社会水平。

  其次,前沿水平。1990年,香港、澳门、台湾和北京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上海、天津和辽宁处于成熟期;香港、澳门、台湾、北京、天津、上海和辽宁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100、94、100、84、78、84和66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48、41、44、37、31、37和27分,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63、66、61、48、43、48和35分。它们代表了当时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前沿水平。

  其三,国际差距。199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与标准值的最大差距是65分,最小差距是16分,平均差距是43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是57分,最小差距是33分,平均差距是47分;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是82分,最小差距是52分,平均差距是74分。

  其四,国内差距。199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48分,相对差距为2倍;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不含京津沪),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31分,相对差距为2倍。199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30分,相对差距为3倍;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不含京津沪),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17分,相对差距为2倍。

  其五,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追赶。1990年与1980年相比,中国有4个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上升,它们是浙江、广东、山东和西藏;有24个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下降,下降幅度较大地区有:青海、陕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和云南等。

  其六,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199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广东、山西、浙江、宁夏;排后10名的地区是:青海、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其七,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199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前10位的地区是: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浙江、江苏、广东、黑龙江、吉林、山西;排名后10位的地区是:安徽、四川、甘肃、江西、广西、青海、河南、云南、贵州、西藏。由于中国大陆内地地区尚没有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这种评价仅供参考。

  其八,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199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前10位的地区是:上海、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山西、内蒙古、江苏;排名后10位的地区是:甘肃、四川、福建、江西、湖南、云南、贵州、河南、安徽、广西。

  其九,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不平衡性。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平衡。1990年,香港、澳门、台湾和北京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上海、天津和辽宁处于成熟期,浙江等8个地区处于发展期,陕西等17个地区处于起步期,云南和西藏处于传统农业社会。1990年社会现代化的地理分布不平衡。中国大陆内地比较发达地区的地理分布是:东北、华北和华东;比较不发达地区的地理分布是:西南和中部。

  (4)2000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

  首先,总体水平。2000年,香港、澳门和台湾已经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尽管香港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98分);上海、北京和天津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超过90分,已经基本实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其他地区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都超过40分。2000年,香港、澳门和台湾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中国大陆内地全部地区进入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轨道。根据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分组,香港、澳门、台湾、北京、上海和天津已经达到中等发达社会水平,其他地区都属于欠发达社会水平,但均超过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其次,前沿水平。2000年,香港、澳门和台湾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起步期,北京、天津和上海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和浙江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94、91、91、81和80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38、36、28、25和27分,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47、43、35、28和25分。它们代表了当时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前沿水平。

  其三,国际差距。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与标准值的最大差距是65分,最小差距是16分,平均差距是43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是74分,最小差距是53分,平均差距是69分;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是85分,最小差距是53分,平均差距是78分。

  其四,国内差距。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极差为50分,相对差距为2倍;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不含京津沪),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37分,相对差距为2倍。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极差为31分,相对差距为3倍;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不含京津沪),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13分,相对差距为2倍。

  其五,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追赶。2000年与1990年相比,中国大陆内地全部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上升;但是,只有浙江和福建等2个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上升,其他28个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下降,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扩大。

  其六,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浙江、广东、黑龙江、江苏、吉林、宁夏;排后10名的地区是:海南、广西、安徽、河南、甘肃、四川、江西、贵州、云南、西藏。

  其七,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辽宁、江苏、福建、广东、黑龙江、山东,排后10名的地区是:宁夏、四川、海南、广西、青海、河南、甘肃、云南、西藏、贵州。由于中国大陆内地尚没有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这种评价仅供参考。

  其八,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浙江、黑龙江、吉林、广东、江苏、内蒙古;排后10名的地区是:湖南、四川、甘肃、安徽、广西、西藏、江西、云南、河南、贵州。

  其九,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不平衡性。2000年,香港、澳门和台湾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起步期,北京、天津和上海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辽宁、黑龙江和广东等3个地区处于成熟期,浙江等16个地区处于发展期,云南等9个地区处于起步期(表4-37)。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全部31个地区都进入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尽管有些地区的农村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2000年社会现代化的地理分布不平衡。中国大陆内地比较发达地区的地理分布是:东北、华北和华东;比较不发达地区的地理分布是:西南和中部。

  (5)2001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

  首先,总体水平。2001年,中国香港处于社会发达水平,香港、澳门和台湾已经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上海、北京和天津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超过90分,基本实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其他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都超过40分。2001年,香港、澳门和台湾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北京等3个地区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辽宁等3个地区处于成熟期,其他地区分别处于发展期或起步期。根据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分组,香港、澳门、台湾、北京、天津和上海达到中等发达社会水平,辽宁达到初等发达社会水平,其他地区都属于欠发达社会水平,但高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其次,前沿水平。2001年,香港、澳门和台湾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北京、天津和上海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辽宁、黑龙江和广东处于成熟期。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和辽宁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96、91、92、83、83和82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44、43、33、30、27和27分,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52、49、39、27、27和30分。它们代表了当时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前沿水平。

  其三,国际差距。2001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与标准值的最大差距是53分,最小差距是5分,平均差距是27分;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是88分,最小差距是54分,平均差距是81分。

  其四,国内差距。2001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极差为52分,相对差距为6.3倍;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不含京津沪),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26分,相对差距为3.6倍。2001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极差为31分,相对差距为3.9倍;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不含京津沪),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11分,相对差距为2倍。

  其五,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追赶。2001年与2000年相比,中国大陆内地全部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上升,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上升,表明地区社会现代化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的提高。

  其六,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2001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地区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辽宁、黑龙江、江苏、吉林、福建;排后10名的地区是:湖南、河南、四川、安徽、广西、江西、甘肃、云南、贵州、西藏。

  其七,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2001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地区是:北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辽宁、广东、江苏、福建、黑龙江、吉林,排后10名的地区是:湖南、海南、青海、安徽、广西、甘肃、河南、云南、贵州、西藏。由于中国大陆内地地区尚没有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这种评价仅供参考。

  其八,中国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2001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浙江、广东、黑龙江、吉林、江苏、山西;排后10名的地区是:湖南、四川、甘肃、西藏、江西、安徽、广西、云南、河南、贵州。

  其九,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不平衡性。2001年,香港、澳门和台湾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起步期,北京、天津和上海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辽宁、黑龙江和广东等3个地区处于成熟期,浙江等16个地区处于发展期,云南等9个地区处于起步期。2001年中国大陆内地全部31个地区都进入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尽管有些地区的农村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2001年中国大陆内地比较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比较落后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中部。

  (6)2002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

  首先,总体水平。2002年,香港、澳门和台湾已经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上海、北京和天津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超过90分,已经基本实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其他地区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都超过50分。2002年,香港、澳门和台湾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中国大陆内地全部地区进入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轨道。根据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分组,香港、澳门、台湾、北京、天津和上海达到中等发达社会水平,辽宁和浙江达到初等发达社会水平,其他地区都属于欠发达社会水平,但高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其次,前沿水平。2002年,澳门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香港和台湾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起步期,北京、天津和上海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北京、上海、天津、浙江、辽宁和广东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96、91、92、85、84和86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49、49、37、33、29和30分,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55、53、41、30、31和28分。它们代表了当时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前沿水平。

  其三,国际差距。2002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与标准值的最大差距是45分,最小差距是4分,平均差距是25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是82分,最小差距是48分,平均差距是71分;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是85分,最小差距是45分,平均差距是75分。

  其四,国内差距。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极差为41分,相对差距为2倍;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不含京津沪),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31分,相对差距为2倍。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极差为40分,相对差距为4倍;中国大陆内地28个省级地区(不含京津沪),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最大差距为16分,相对差距为2倍。

  其五,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追赶。2002年与2001年相比,中国大陆内地全部31个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上升,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上升,表明地区社会现代化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的提高。

  其六,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2002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地区是: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辽宁、江苏、黑龙江、福建、吉林;排后10名的地区是:湖南、河南、安徽、四川、甘肃、广西、江西、云南、贵州、西藏。

  其七,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2002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辽宁、福建、黑龙江、吉林,排后10名的地区是:青海、湖南、海南、安徽、宁夏、广西、河南、甘肃、云南、贵州。由于中国大陆内地尚没有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这种评价仅供参考。

  其八,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2002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中,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浙江、广东、吉林、黑龙江、江苏、山西;排后10名的地区是:四川、湖南、甘肃、江西、西藏、安徽、云南、河南、广西、贵州。

  其九,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不平衡性。2002年,澳门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香港和台湾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起步期,北京、天津和上海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过渡期;浙江、辽宁、黑龙江和广东等4个地区处于成熟期,江苏等17个地区处于发展期,云南等7个地区处于起步期。2002年中国大陆内地全部31个地区都进入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尽管有些地区的农村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2002年社会现代化的地理分布不平衡。中国大陆内地比较发达地区的地理分布是:东北、华北和华东;比较不发达地区的地理分布是:西南和中部。

  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前面已经有分析,这里不重复。

  分析结果显示,过去3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成绩是明显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980~2003年期间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大面积下降、社会现代化相对水平下降等。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地理分布发生了变化,在1970~1990年期间,比较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比较落后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东部和中部;在2000~2003年期间,比较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比较落后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中部。西北和东北地区相对下降,华东和华南地区相对上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