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第四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16:38 新浪财经

  2006年2月7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专家座谈会暨中国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 本文是报告的第三章第四节。 

  第四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

  21世纪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我们面临世界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大变革,也面临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虽然我们是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后来者,但是,我们具有许多有利因素。例如,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持续创新的科学精神,相对合理的运河路径等。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社会现代化将会迎头赶上,中华民族将再一次登上世界前沿的历史舞台。

  本章第三节讨论了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现在讨论路径图的战略要点。战略要点的选择关系我们的成败。关于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专家学者定会见仁见智。我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选择战略重点时,可以充分利用四个原理。它们是“后发效应”原理——借鉴和利用先行国家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加快发展、“木桶原理”——加高社会现代化的最短木板可以快速提高水平、“竞争优势”原理——创造和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可以赢得局部主动权,“创新原理”——通过持续的路径、模式、战略和政策创新等可以开辟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下面是我们关于战略要点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根据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它有6个基本内涵:①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社会转型、②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③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深刻变化、④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大幅提高、⑤国内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平的根本改善、⑥国际社会竞赛和地位变化(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如果暂不考虑第6个内涵,那么,可以把其他5个内涵归纳为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生活质量,包括生活质量、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等的变化。第二个重点是社会转型,包括两次社会转型、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深刻变化。第三个重点是国民素质,包括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所以,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至少有三大重点。其一是生活质量,其二是社会转型,其三是国民素质。下面先讨论生活质量(表3-48),然后再分别讨论社会转型和国民素质。

  一、提升生活质量是重中之重

  如果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那么,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提高生活质量。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图要求,两次社会现代化协调发展,并加速向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转型。所以,提高生活质量,应该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关于生活质量,目前没有统一定义。一般而言,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主观幸福感等,反映在经济生活(工作、休闲、收入、公平等)、社会生活(家庭、卫生、营养、福利、贫困、公共安全等)、文化生活(教育、文化、娱乐等)、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目前,中国生活质量的部分指标(如预期寿命等)已经达到世界中等水平,部分指标与世界中等水平的差距较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表3-48)。关于如何提升生活质量,实现生活质量现代化,相信会有许多不同看法。我们认为,21世纪前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可以也应该以提升生活质量为重中之重,基本完成如下三项任务。

  1、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模式的两次转变,提高全民生活质量

  在过去50多年里,在很大程度上,我国社会发展受到两种观念的支配,它们先后是“城市优先发展”和“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显然,这是一种不均衡的社会发展观。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起步期和发展期),这种发展观是有效的,也是符合规律的。因为它符合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同步原理,也与我国地区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差别相适应。

  2003年,我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73分。如果按照1980~2003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估算,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将在2020年前后达到100%,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毫无疑义的是,如果我国要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就应该是全面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而不是局部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所以,在未来20年里,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从“局部优先发展”向“全面协调发展”转型;社会发展模式要从“城市优先型”转向“全面发展型”。

  2003年,我国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如果按照1980~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信号指标速度估算,我国将在2020年进入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成熟期,将在2030年左右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起步期。根据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实质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在2030年前后,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从“全面协调发展型”转向“生活质量提高型”;社会发展模式从“全面发展型”转向“生活质量型”。

  如果上述推理成立,它要求未来50年,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完成两次转变。第一次是从“城市优先型”向“全面发展型”的转变,第二次是从“全面发展型”向“生活质量型”的转变(图3-16)。第一次转变的时间大致为2005~2020年。第二次转变的时间大致为2021~2050年。如果我们能完成两次转变,国民生活质量将得到大幅提升。

  城市优先型:优先发展城市地区和有区位优势的地区。主要特点是:利用“竞争优势”原理和“区位理论”,加速局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同时利用“扩散原理”,发挥先行地区对后发地区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是: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发展不平衡。

  全面发展型:在鼓励地区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社会生活、结构、制度和观念的发展。主要特点是:利用“木桶原理”和“后发效应”,加快发展。主要表现是: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普及义务教育,消灭绝对贫困,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

  生活质量型:重点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幸福感。主要特点是:利用“后发效应”和“创新理论”,创造全国人民满意的、逐步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主要表现是:全面实现信息化,消灭信息鸿沟,普及高等教育,提高社会创新效率,建成城乡平衡社会,全面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

  未来20年,是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第一次转型时期。这次转型的成败,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成败。我们认为,此次转型,至少需要做好5件事情。

  首先,建立社会信用管理制度,促进人口理性流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的全民信用管理制度;为全民建立“数字化户口”,以代替传统的“居住地户口”。在10年内,用现代“信用管理制度”取代传统“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公民自由选择居住地。

  其次,普及免费义务教育,保证义务教育公平。具体内容见后。

  其三,建立普遍社会福利制度,保证社会基本公平。具体内容见后。

  其四,提高社会生产力,消除绝对贫困。具体内容见后。

  其五,加速新型城市化,建立城乡平衡社会。具体内容见后。

  2、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提高人均国民收入,逐步消除绝对贫困

  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消除“绝对贫困”。如果说,相对贫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绝对贫困是可以战胜的。要消除绝对贫困(用国际标准衡量),必须两条腿走路。首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均国民收入,奠定消除绝对贫困的经济基础。其次是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政策,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帮助全体国民脱离绝对贫困的泥潭。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01年我国约有2亿人生活在国际高度贫困线之下(每天生活费不到1国际美元),有近6亿人属于国际中度贫困(每天生活费不到2国际美元)。如果按照联合国标准,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之下的人口,基本属于绝对贫困人口(表3-49)。

  2001年,按照联合国标准,世界上绝对贫困人口约有10.9亿人,中国占2.1亿(表3-37)。这就是说,每5个世界贫困人口中,就大约有1个人生活在中国。这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是基本一致的。很显然,中国反贫困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如果我们要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在2030年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就需要消除绝对贫困。在过去10年(1990~2001)里,我国的国际贫困人口比例从33%下降到16.6%,下降了16.4个百分点。10年里,我国的国际高度贫困率,几乎下降了一半!

  前面已经提到,未来20年是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第一次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需要做好五件事情;发展社会生产力,消除绝对贫困,就是五件事情之一。如果我们加速提高社会生产力,如果保持过去10年的“脱贫速度”,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我国有可能在未来30年里,达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所以,我国要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

  基本目标是:2015年国际高度贫困率减半;2030年基本消除国际高度贫困和中度贫困。

  基本任务是:在未来30年里,使2亿人脱离国际高度贫困,使6亿人脱离国际中度贫困;国际高度贫困率和中度贫困率年下降大约15%左右。

  届时,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国是一个没有绝对贫困的国家。

  3、实施社会福利化战略,提高社会公平性,建设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

  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成健康高效的福利国家,是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硬指标。前面已经提到,未来20年是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第一次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需要做好五件事情;建设高效福利社会,保证社会基本公平,就是五件事情之一。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我国社会保障费用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差6倍,

社会保险覆盖率与发达国家相差7倍左右。同时,我国老龄化约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收入基尼系数和贫富比分别是发达国家1.5和1.8倍,社会公平性比较低(表3-50)。

  如果我们要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在2030年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就需要实施“社会福利化战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成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

  基本目标是:2020年前全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2030年建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

  基本任务是:社会保障费用比例年增长7%,社会保险覆盖率年增长8~10%;在2010年前后普及社会救助;在2020年前后,使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60%;在2030年前后,使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同时,基尼系数和贫富比大约年下降1.5%,2030年前后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社会保险覆盖率指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和失业保险的平均覆盖率。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发达国家总人口不到10亿。所以,我国建立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但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福利型国家,是发达国家1960年的平均水平,也是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所以,尽管难度很大,我们也需要努力做到,并努力做好,避免传统福利国家的“福利病”在中国重演。

  二、实现社会转型任重而道远

  在未来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完成两次社会转型。第一次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第二次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城市社会向城乡动态平衡社会的转型。与此相适应,全国人民的空间结构(人口分布结构)、生活方式、劳动结构(就业和职业结构),都将发生两次转变。这两次转变,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5000年形成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社会利益和社会角色的重新洗牌。毫无疑问,它们是未来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考验,也是不可回避的巨大挑战。如果不能顺利完成两次转变,中国社会现代化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我们没有退路,必须迎难而上。

  关于如何推进完成两次转变,需要集思广益。我们认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推进社会信息化,实现国民生活方式的两次转变;推进社会知识化,实现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变,是合乎逻辑的三大重点。

  1、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立城乡平衡社会

  中国社会人口空间结构转型的艰巨性,既决定于中国人口空间结构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表3-51),也决定于中国人口规模。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6%,发达国家平均为79%,两者相差2倍。2000年中国人口约为12.6亿,高收入国家人口总和约为9.5亿;中国人口是高收入国家的1.3倍。如果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2000年发达国家水平,需要把5.4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其任务超过再建设一个“城市化的西欧”(2000年西欧17个发达国家总人口约4亿)。中国社会人口空间结构转型的任务,超过了发达国家历史总和。

  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图要求,在未来50年,中国人口空间结构将先后发生两次转变。第一次是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第二次是从城市社会向信息化、知识化的城乡动态平衡社会的转变。所以,我国城市化需要新思路,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是一个选择。

  基本目标是:在2020年左右完成城市化,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第一次转变;在2050年前实现郊区化,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第二次转变。

  基本任务是:在未来20年,城市化率提高到60%左右,郊区化率提高到12%左右;在2050年,城市化率提高到80%左右,郊区化率提高到50%左右。

  基本战略是:新型城市化战略(图3-17),城市化、郊区化和现代化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面对新时代、新目标和新任务,我国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需要进行战略调整。我们需要从传统城市化转到新型城市化。相对于传统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有8个特征(表3-44)。简单地说,新型城市化,要实现10个协调发展。

  第一:城市化与人口流动协调发展,走全面的城市化之路。

  第二: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协调发展,走高质量的城市化之路。

  第三: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走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之路。

  第四:城市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保护协调发展,走文化多元的城市化之路。

  第五: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管理协调发展,走绿色化的城市化之路。

  第六:城市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走数字化的城市化之路。

  第七:城市化与国际化协调发展,走面向世界的城市化之路。

  第八:城市化与郊区化协调发展,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从城市化向城乡动态平衡的转型,走战略目标导向的城市化之路。

  第九:城市化与经济现代化协调发展,走经济社会协调的城市化之路。

  第十:城市化与地区现代化协调发展,走地区和谐发展的城市化之路。

  通过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我国有可能在未来50年内,完成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

  假设2050年我国总人口为14.5亿,那么,2050年将大约有7亿人生活在中心城市的郊区,约4亿人生活在中心城市,约3亿人生活在乡镇(乡村和10万人口以下的城镇)。

  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把大约5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把6亿城市人口(和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中心城市的郊区。在2002年,西欧17国总人口4亿。我们城市化和郊区化的工作量,相当于把西欧人口从农村搬到城市,再从城市搬到郊区。无疑这是史无前例的。

  2、实施社会信息化战略,实现生活方式的两次转变

  社会现代化包括社会进步和社会适应。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根据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图,在未来50年里,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将先后发生两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从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目前,生活在农村的人口,如果仍然是传统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他们需要从农村生活条件向现代城市生活条件、从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如果还带有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也需要改变这种传统农村生活习惯,实际采用现代城市生活方式。

  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大致有两个途径。第一条途径:加快城市化,多数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新进城的人口,逐步采用城市生活方式。第二条途径:加快农村现代化;少数农村人口继续留在农村,他们通过农村现代化,逐步享有城市式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虽然进入城市是实现生活方式转变的一个快捷途径,但不进入城市,通过农村现代化,也能完成这个转变。但是,留在农村的人口必须是少数,我们必须把80%左右的人口,转移到城市和城市郊区,否则,不可能实现农村现代化。

  第二次转变:从城市生活方式向信息化、知识化、国际化生活方式转变。生活在农村的人口和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如果已经享有城市式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他们除了继续改善其城市式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外,还需要向信息化、知识化和国际化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转变。在2050年前,信息化要达到80%,出国旅游率达到50%。

  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表3-52)。中国社会城市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在2~90倍之间;其中,汽车普及率差距超过90倍。我们认为,要完成生活方式的两次转变,除了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外,还需实施“社会信息化战略”,力争用30年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信息化。

  基本目标是:在2020年基本实现从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在2030年基本实现社会信息化;在2050年,基本实现从城市生活方式向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城乡互动平衡的生活方式转变。

  基本任务是:在未来20年,城市化提高到60%左右;在2030年,信息化达到50%左右;在2050年,城市化达到80%左右,郊区化达到50%左右,信息化达到80%左右,出国旅游率达到50%左右,汽车普及率达到50%左右,预期受教育年数超过17年等。

  基本战略是:新型城市化战略和社会信息化战略相结合。

  依据过去30年的发展速度推算,我国人民将在2020年左右完成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第一次转变,在2030~2050年期间完成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第二次转变。所以,在未来50年,通过推进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信息化,我们有可能实现生活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

  社会信息化战略,一方面要促进国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要消灭两个信息鸿沟,即消灭国际信息鸿沟和国内信息鸿沟(具体内容见后)。

  3、实施社会知识化战略,实现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变

  根据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图,未来我国社会现代化将采用综合社会现代化原理,选择运河路径,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协调发展,并加速向知识社会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转型。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社会劳动结构将先后发生两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工业劳动力比重超过农业劳动力,实现就业结构的工业化(非农业化)。

  第二次转变:知识性职业比重超过生产性职业,实现职业结构的知识化(非物质化)。

  目前,我国尚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劳动结构水平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表3-53),与我们的目标差距比较大。由于我国不仅劳动结构水平比较低,而且劳动力规模庞大(数量超过发达国家总和),地区差别比较大,这就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劳动结构转变的难度。何况我们要连续完成两次转变,这个任务令人生畏。但是,如果不完成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变,中国社会现代化将没有完成,国家目标将没有实现。所以,加速社会知识化,促进劳动结构的快速转变,是我国未来50年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认为,通过加速社会知识化和信息化,可以加速中国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变。所以,需要继续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组织实施“社会知识化战略”和“社会信息化战略”,推动劳动结构(就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转变(图3-18)。

  基本目标是:在2020年左右完成第一次转变,工业劳动力比重超过农业劳动力比重。在2040年左右完成第二次转变,知识性职业比重超过生产性职业比重。

  基本任务是:在未来50年,农业劳动力比重年下降5%左右,生产性职业比重年下降2%左右,知识性职业比重年上升3.2%左右。

  基本战略是:新型工业化战略和社会知识化战略。

  在未来50年,我国工业劳动力比重将大体维持在20%~30%之间,农业劳动力比重从50%下降到4%,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从30%上升到70%左右;生产性职业比重从70%下降到20%,知识性职业比重从5%上升到50%左右。

  在未来50年里,除上述两个转变外,我国劳动结构还将发生两个深刻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工业劳动力比重将经历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也就是工业化和非工业化两个阶段。第二个转变是: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上升,但会发生内部分化;传统服务性职业比重经历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知识性职业比重上升,并超过传统服务性职业;知识性职业比重将超过生产性职业。这就是服务化和知识化两个阶段。知识性职业如表3-54所示。

  综上所述,在未来50年,我国劳动结构将发生四个转变:首先,工业劳动力比重超过农业。其次,知识性职业比重超过生产性职业。其三,工业劳动力比重从上升到下降。其四,服务性职业比重从上升到下降。显然,这将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我们需要加强理论研究。联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社会信息化和社会知识化战略,将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信息化和知识化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国的两次社会转型都与社会信息化和知识化相关。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机遇,促进中国人口空间结构、生活方式和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变。如果我们成功了,社会现代化就将胜利在望。如果我们错失信息化的机遇,不论是何理由何原因,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不会原谅,因为那将使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希望变得渺茫。

  三、提升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

  国民素质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事实上,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综合素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现代化。一般而言,国民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等。

  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我们不可能回避国际竞争。在国际竞争中,人是核心因素,也是关键因素。所以,国民素质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六个内涵之一,也是参与全球化和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关于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比较容易形成共识。我们认为,可以从国民教育、国民健康和信息获取等三个角度入手,三管齐下。

  1、普及免费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目前,我国教育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比较明显。2001年,我国人均公共教育费用与发达国家相差约50倍,大学毕业劳动力比重相差约5倍,大学普及率相差约5倍,公共教育费用比例相差1.8倍(表3-55)。显然,这种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是不能胜任国际竞争的需要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需要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并逐步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是一个地区不平衡的国家,目前贫富差距在快速扩大。提高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做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育公平,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不仅能接受初等教育,而且能够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没有教育公平,社会公平难以实现。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教育要先行。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的需要。在未来50年,我国需要先后普及9年免费义务教育、12年免费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

  基本目标是:在2010年基本普及9年免费义务教育;在2020年前,普及9年免费义务教育。在2030年前,普及12年免费义务教育。在2050年前,普及高等教育,大学普及率超过80%。

  基本任务是:在未来20年,中等教育入学率年增长2%,公共教育费用比例年增长4%。在未来50年里,大学入学率年增长5%左右,人均公共教育费用年增长8%左右,大学毕业劳动力比重年增长4%左右;平均受教育年数达到13年左右。

  基本战略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见国家教育部有关计划)和社会知识化战略。

  2、推进卫生体系现代化,增加公共卫生投入,提高国民健康寿命

  虽然,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部分指标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表3-56),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并不完善,而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比较大。目前,国际差距比较大的指标有:人均公共卫生费用相差81倍,人均卫生总费用相差48倍,护士比例(护士/千人)相差约8倍,公共卫生费用比例相差约3倍等。特别是,中国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医疗条件和公共卫生水平更是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推进医疗卫生体系现代化,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提高全体国民的健康寿命,是我们不可能不做的事情。而且,未来50年的卫生体系现代化的任务非常艰巨。

  基本目标是:在2020年前基本建立全国医疗保险体系。在2030年,建立完全覆盖的、高效运行的国民健康保障体系。在2050年,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健康寿命超过74岁。

  基本任务是:在未来20年,公共卫生费用比例年增长3%,医生比例年增长3%,病床比例年增长3%等。在未来50年,人均公共卫生费用年增长约9%,护士比例年增长约5%;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0岁左右,人均健康寿命提高10岁左右等。

  基本战略是:全民健康发展战略和卫生体系现代化战略(需要专门研究)。

  关于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需要专门研究。

  3、消灭两个信息鸿沟,建设学习型社会

  21世纪将是信息化和知识化世纪。在这个世纪,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人能力,决定国家竞争力。目前,中国信息普及率存在两个鸿沟。第一个鸿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信息鸿沟。第二个鸿沟是国内地区之间的信息鸿沟(表3-57)。如果我们不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消灭两大鸿沟,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景堪忧。

  社会信息化有许多指标,因特网普及率是其关键指标之一。不妨用它衡量信息化差距。

  国际信息鸿沟。2002年,中国因特网普及率,与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相差近8倍,与世界平均相差近3倍,与美国相差12倍,与英国、德国和日本相差约9倍。

  国内信息鸿沟。2002年,中国各地区因特网普及率与北京的差距为,天津差2倍,广东和浙江约差4倍,河南差16倍,贵州约差23倍。

  2002年,中国国内地区之间的信息鸿沟,大于中国的国际信息鸿沟!

  如果按年增长8%估算,中国因特网普及率赶上2002年发达国家水平大约需要25~32年,中国河南和贵州赶上2002年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大约需要40~44年。

  如果说,信息化的差距是信息鸿沟,那么,教育水平的差距就是知识鸿沟。中国教育水平的国际和国内差距非常明显(表3-56),中国也存在国际知识鸿沟和国内知识鸿沟。

  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需要全面推进社会信息化和社会知识化,基本消灭国际和国内的信息鸿沟、国际和国内的知识鸿沟。在2030年基本实现社会信息化,普及12年免费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在2040年前后,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制度。在2050年,普及高等教育,完全消灭信息和知识鸿沟,建成学习型社会。

  社会现代化,还涉及环境、文化和个人等方面的变化。我们将专题研究。关于社会现代化与其他领域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也需要专题研究。

  小结:十条政策建议

  21世纪前50年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能够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图提出的各项目标,在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21世纪末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在未来50年,中国现代化,要协调推进社会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中国社会现代化要以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现代化为重点,以生活质量现代化为重中之重;同时要大力促进社会转型和大幅度提高国民素质。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10条建议,供大家讨论。

  1、组织研制和实施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

  2、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模式的两次转变,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建设信用管理社会。

  3、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建设没有“绝对贫困”(按联合国标准)的国家。

  4、实施社会福利化战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

  5、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

  6、实施社会信息化战略,实现生活方式的两次转变,建设信息化社会。

  7、实施社会知识化战略,实现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知识化社会。

  8、普及免费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9、推进卫生体系现代化,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建设健康长寿型国家。

  10、消灭信息鸿沟,提倡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如果我们全面完成上述诸项任务,2050年的中国社会将是一个中等发达社会。她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大学普及率、城市化和信息化超过80%;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人们可以自由合理流动,出国旅游率超过50%;最低月工资超过1300美元(2002年价格),绝对贫困(国际高度贫困和中度贫困率)和童工比例下降到零。

  如果我们在21世纪中期完成上述目标,那么,在21世纪末,中国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概率将达到约30%。在21世纪,世界社会现代化是一场百年竞赛,我们有机会赢得这场竞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曙光初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