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九部委定下2006发展主基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10:18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证监会:改革创新迎转折

  改革和创新无疑是今年中国证监会定下的6项重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股改是2006年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首要任务。按照部署,股改要于年内基本完成。为推进和加快股改,证监会将以融资政策倾斜和制度创新优先,来造就一个上市公司早改革早受益的局面。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证监会将积极研究可全流通环境下的交易机制、融资条件、衍生产品等
等制度创新,支持完成股改公司做优做强,改善增量资金投资股改后公司的投资环境。

  在创新方面,证监会一直对并购市场创新寄望较多。今年有望开展换股收购、吸收合并试点,定向回购与剥离不良资产结合的资产重组试点。交易创新方面,要建立流通股的大宗协议转让制度,研究T+0回转交易和融资融券制度。

  解读:考查证监会重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可将这6项工作比喻成金字塔:股改是塔尖,市场制度、产品创新和贯彻落实两法是塔身,规范发展三类主体是塔基———可见改革和创新任务之重。

  银监会:混业与开放进行到底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WTO过渡期最后一年,必须坚持“稳定政策、巩固成果,突出重点、创新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分类指导、梯次推进”。

  首先,银行业机构改革将迎来收官之战。

  其次,混业经营、存款保险两大关乎银行业命运的决策将初具雏形。存款保险制度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目前存款保险条例框架已定,可谓只欠东风。

  最后,银行业实施全面开放。今年是WTO过渡期最后一年,如何建立中外银行平等竞争、共赢发展的环境,是银监会今年必须解决的工作重点。

  解读:2005年中国银监会无疑交出了满意答卷:主要商业银行税前利润达到1850亿元,较三年前增长15倍;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数8.6%。而今年银监会等在综合经营、存款保险、对外开放等领域的重大决策,则将带来整个银行业的嬗变。

  保监会:发展速度第一位

  “要着力解决好速度、效益、诚信和规范经营问题,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防范化解风险。”这是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6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对保险业提出的总要求。

  具体说就是,进一步提高财产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推进手续费纳税标准制度改革,规范车险经营,治理和整顿大型商业保险项目的非理性价格竞争。深入推进农业保险发展,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产品和长期储蓄型产品,大力发展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推动个人年金保险产品开发。

  在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方面,吴定富要求,强化保险资产的集中化和专业化管理,逐步开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创新试点和保险资产第三方委托试点。研究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物权、产权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政策。推进保险机构设立基金公司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

  解读:去年保险行业在发展速度上有所下滑,因此,今年中国保监会明确将发展速度放在了发展质量的前面,要求保险行业发展又快又好,加快提升保险在金融业中的地位。

  央行:一手调控一手改革

  今年外界关注的央行政策重点将集中在金融调控、金融市场建设以及外汇管理三大领域。

  在金融调控方面,央行不但要完成M2和M1不同速增长的目标,而且在达到2.5万亿新增贷款同时继续执行宏观调控、优化信贷结构。并在推动金融生态建设的同时,央行还将推出一些利率市场化政策。

  金融市场建设也是市场关注焦点之一。继商业银行的金融债和次级债,设立基金公司,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之后,央行还将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同时,在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带动下,公司债市场将有重要突破。

  外汇管理政策肯定是今年的重头戏。不过在继续关注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同时,外界应该更多重视央行及外汇局在完善汇率形成、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推动外汇流出以及外汇储备管理的走向。

  解读:今年是金融改革年,也是“十一五”第一年,做好全年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各项工作,对于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增强金融业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

  发改委:价格改革步入深水区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清晰地描绘出2006年价格改革路线图。

  马凯指出,要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重点,逐步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利推动结构调整、节约能源资源。油气价格方面,实施以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调节利益分配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电价方面,完善煤电联动机制,逐步实施新的输配电价管理办法,实行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价机制。水价方面,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合理调整城市供水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提高征收标准。地价方面,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规范的基准地价制度。

  同时,马凯表示,将继续推进电力、民航、

邮政、铁路、烟草等垄断行业改革;深化医药、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改革。

  解读:从此前有关负责人的多番表态,到年关将至时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的出台,一系列信号已经清晰地表明,价格改革在2005年岁末时已拉开了序幕,而2006年,将是其步入深水区的关键一年。

  财政部:税制改革提速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2006年财政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着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为配合整体的财税工作,2006年将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列入财政部工作计划的税制改革包括:力争出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将企业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改革方案;继续推进部分地区实施物业税改革试点,细化物业税的改革方案;深入推进资源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等改革;发挥关税和

出口退税政策作用,支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组织煤炭行业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择机完善消费税制度,对部分资源性产品和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推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

  解读:2006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基础。因此,必须加速城乡税制一体化的进程,必须加大税制改革的步伐。

  商务部:行走在贸易平衡木上

  尽管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顺差超千亿的骄人业绩,但随之引发的外汇储备激增,贸易摩擦升级却给我国未来的经济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商务部工作会议上表态,将2006年商务部的工作重点定为把内需和外需的文章做好、做足,充分发挥出口和消费这两个最终需求的重要作用。内贸要发展现代流通,促进扩大消费;外贸要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贸易基本平衡。

  2006年,商务部将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着力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软件与信息服务出口,加快从“科技兴贸”向“科技强贸”转变,为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出贡献。

  解读:屡创新高的贸易顺差令我国贸易摩擦形势日益白热化,解决之道无外乎促进贸易平衡。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扩大内需,控制出口两者缺一不可。2006年中,如何保持内需、外贸这一跷跷板的两头适度平衡,商务部的表现令人期待。

  国资委:国有经济布局见分晓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李荣融明确提出了2006年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六项主要任务。总体要求是:准确把握定位、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改革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六项主要任务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今年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攻坚年,必须取得新的突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更快更好发展;规范国有企业改制,推动国有产权有序流转;按照“积极、稳妥、有序”的原则,深入推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努力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等。

  解读:今年国务院国资委任务很重,不仅要研究全国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采取创新方式解决央企股权分置改革,而且要完成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最终实现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统计局:拒绝统计水分

  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普查与常规年份统计数据之间的差距,成了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的一块心病。

  在2006年统计工作会议上,李德水大声疾呼:实施统计改革、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他指出,要积极探索省级统计局对省以下政府统计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的体制;加快推广实施GDP下算一级制度;深化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建立和完善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制定不同功能区域的评价指标和划分标准,健全对各地区、各行业节能降耗的统计发布制度等。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统计局今年将提出统计法修改送审稿上报国务院。“修改完善统计法,可以科学确定政府统计调查的分类及其管理制度,切实解决一些长期以来困扰统计工作的突出问题。”李德水表示。

  解读: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出炉,令早已有之的对我国常规年份统计数据失真的质疑,最终得到了证实。普查与常规年份统计数据之间的相差悬殊,再次暴露出我国统计制度存在的深层次问题,2006年对统计制度进行改革已是刻不容缓。

  摘自《上海证券报》

  (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