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新政-思考篇:养老新政三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 09:27 燕赵都市报 | |||||||||
1养老新政缘何出台? 做实,归欠———不能不改的问题 “拆东墙,补西墙”、“拿上班族的钱,发退休者的养老金”,了解我国基本社会养老政策的业内人士都会用这样形象的说法来解释新政之前的养老“空账运行”模式。而新
“这是一个不得不改的局面。”省会一位基层养老保险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那么,我们的个人养老账户为什么会“不实”呢? 据专业人员介绍,我国养老金制度实行的一直都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即将职工及其单位上交的养老保险费分为“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两部分。把“社会统筹”部分拿出来供养现在的退休人员,而“个人账户”部分则归个人退休时使用。 不过问题在于,我国是在1997年才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在1997年前所有的职工都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这批人退休后尽管要领取养老金,但其个人账户都是“空账”。而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尚难完全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因此,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的资金便被用于“统筹”使用。正是在此背景下,职工养老金“个人账户”变成了“有账无钱”的“空账”。据了解,为维系这一制度的正常运转,不得不挪用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资金,我国已形成了约7400亿元的空账,并且每年还在增长。 问题还不仅如此,“除了空账,还有‘收不抵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保研究所的李刚博士表示,目前养老金“缺口”有两个涵义,一是指当年收的养老保险费不够支付当年的养老金支出,就是“收不抵支”;另一个是指“空账问题”。有媒体报道说,未来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9.15万亿。 据了解,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4%,到2030年,中国人口结构将从现在的15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变为3.3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 “也许目前还不会出现问题,但当年轻人逐渐变老的时候,当老龄化高峰到来的时候,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支付危机。而一旦发生支付困难,就会对整个社会体系造成冲击。”那位基层养老保险管理人员不无忧虑地表示。 2做实兼做小 国家为何“拿”我的钱? 改革,当然是利好。但人们之所以对此次养老政策调整如此“高度关注”,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空账,一个更切实的问题是,新政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同时,也将个人账户“做小”了——— 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并且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全部归入社会统筹———个人账户规模缩减了。 “为什么改革空账问题,要缩减我们的个人账户?”一位接受采访的企业人士说,新政实施后,正像有关领导解释的那样,企业和个人都没有增加负担,但也没有减少负担,而事实上职工个人养老账户又确实缩小了,因为企业缴费都被“统筹”掉了,落不到个人账户中。这位企业人士的直言不讳恰恰表达了很多人的“心事”。 “短期看个人账户确实是减少了,但从长期看,是个利好,有利于保障职工个人长远利益。”那位基层养老保险管理人员表示,“国家财政要逐渐将原来的‘空账’填实,确实有一定困难,此举可以稍稍缓解一下压力。” 事实上,在新旧养老制度的转轨过程中,已经产生了约8万亿元人民币的养老金债务总额。中国人民大学课题报告显示,“这是从1997年到2033年期间我国政府需要支付的职工养老金费用总额。” 据课题组调查,目前,1997年前退休的那一部分老人已经全部在90岁以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已经很低;1997年前参加工作、1997年后退休的那部分“中人”由于多年来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积累,拥有使用自己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权利,政府的负担将大大减轻。也就是说,如果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能平稳推进,做实个人账户,30年后养老金缺口将得以填平。 “但仅有政府的重视和努力还不够,”李刚博士评价说,“还需要有实质性措施予以解决。”此次养老新政把个人账户“做小”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为了完成从空账到实账转变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3社保、商保、企业年金 瘸腿的“三足鼎立” 养老新政只是让养老金账户变实,让中国人实现“老有所养”的措施之一,而我们“三足鼎立”的养老结构却还只存在于美好的“设想”之中。 其实,我国已经建立起国家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前称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三大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它们都是劳动者退休后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空转的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赌局般的商业养老保险以及稚嫩的企业年金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有人以这样的语句来描绘目前三足鼎立的“瘸腿”现实。 事实上,这个说法并不夸张。 对付“空账”这个挠心的问题,养老新政虽已开始,但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何解决养老保险覆盖率低、收支严重失衡,如何提高养老金运作效率等问题,都已摆在了桌面上,亟待解决。 而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局面也并不好过。除了人们,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居民保险意识薄弱的原因外,“连我们专业人士都不主张客户购买传统型养老保险,特别是在低利率的现在。”一位保险代理人马先生坦言相告,“其实就是一种强制储蓄,用别的投资手段完全可以做到,可能收益率还会更高。” 马先生说,一般而言,同一款且缴费期限一样的传统型养老险种,在不同时间段购买所获得的收益会有天壤之别。有寿险公司曾做过相应的测算:保险利率在8.8%时,购买传统养老保险所获得的收益翻一番仅需9年时间;而当保险利率在2.5%左右时,获得同样的收益所需的时间长达36年。由于传统养老保险收益是依据险种面市时的银行利率而定,且一旦设定就不再变化,因此如果选择低利率时购买,就好比在股票最高时购买一样,“很可能要吃亏!” 保险圈内的这种判断,使得保监会通过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来部分缓解养老保险的历史重任,显然一时难以完成。 而另一支柱“企业年金”又显得过于稚嫩。社保机构经办企业年金,经过长达13年的“运作”,企业年金的规模并没有足够做大。“推不开。省会也就一两家企业为职工入了企业年金。”省会社保部门的管理人员坦言企业年金市场的无奈现状,因为这需要企业增加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要求企业的效益要好,有足够的实力,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意识”。 事实上,即使是社保改革试点的辽宁,其社保中心管理的企业年金也仅为接近2000万的规模,更多的地区只有几十万或者几百万的规模。换句话说,除了上海和深圳,其他全部都是“散户”。 已获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太平人寿河北分公司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企业年金其实有很多“优点”,它不必像社保养老一样,必须持续地交纳,如果企业效益好,有能力的话应持续为职工缴纳,而且可以作为税前列支项目,而如果中途效益不行,企业年金可以中断,职工一样可以拿到账户中的养老金,只不过是多缴多得,少缴少得。而另一方面,企业为职工多缴年金,等于给职工戴上了一副“金手铐”,在人才竞争压力面前,多了一个砝码。 但我国企业需要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的费率加在一起已经超过40%,由于企业年金要靠企业“自愿”,并且还要有“能力”,因此对企业年金的态度并不“热情”。 有专业人士表示,养老金替代率在80%,人们退休后才可以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那么,我们的“三足”该做出怎样的“进步”才能最终达到“鼎立”? 链接:养老金缺口是世界通病,世界各国如何解决养老金问题 据了解,养老金缺口问题并非我国的“专利”,而是世界各国的“通病”。从一些国家成功的养老金改革经验来看,我们对此问题并非束手无策,而是有着很多措施可以借鉴。 比较常见的是收支标准改革,包括:提高领取养老金的标准,如法国对其公共部门的雇员就实行改革,提高其领取全额养老金所需的工作年限;改革养老金支付的指数化方法,将与收入指数挂钩改革为与价格指数挂钩;将与税前工资挂钩改革为与税后真实工资挂钩,英国和德国先后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及90年代进行了这一改革。 为了响应世界银行关于建立养老金多支柱体系的倡导,欧盟各国近年纷纷由单一支柱向多支柱体系转型。英国、德国、西班牙通过改革,已经形成了两支柱体制:基本保险加补充保险;介于现收现付(固定收益制)和基金制(固定缴费制)之间的名义账户制(NDC制)为转轨国家所青睐。 NDC制的资金来源于工薪税,用于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但不同之处在于NDC制建立了个人账户,并将其缴费记入账户,个人账户余额将影响到员工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金额高低。 智利政府早在1981年就开始实施基金制。通过准确定义原有养老制度下的养老金的价格,使个人拥有相应份额的资产,为每个职工建立可投资的个人养老基金储蓄账户,成立相应的基金管理机构,专项管理经营该基金。 (本报记者:王荣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