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私人汽车产能五年以后也未必过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 02:47 北京晨报 | |||||||||
贾新光反驳“汽车产能过剩论” 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字再次将汽车业卷入“过热产业”的“黑名单”边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业产能已达800万辆,超过需求200万辆,在建产能220万辆,而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产能则将达到1000万辆。这使得汽车“产能过剩论”在年初再次兴起。不过,对于这一判断,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对中国汽车
●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 从2001年开始,中国汽车业一直在产能过剩的天平上上下晃动,但即使在最险的2004年也终于逃过一劫,被从“黑名单”中剔出。但随着2005年汽车利润近50%的大幅下滑,国家发改委对中国汽车业亮起了红灯。 不过,此次据说由各厂家上报的产能统计而成的数据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受到了包括汽车厂商和专家在内的广泛质疑。 “这说的是几年以后的事,并非现在,现在没有形成的产能不能算”,贾新光说。通常,汽车产业的产能鉴定周期是5年,而以目前私人汽车的发展速度而言,“5年以后也未必过剩”。 更重要的是,企业用毫无依据的产能目标来博取名头、地方用夸张的规划显要政绩的“虚拟产能”在汽车业广泛存在。“很多产能最终都没有落实。” 而另一方面,产能不足的危机在国内主力汽车厂商中普遍存在:广州本田已“无产可增”,思域不得已放到了东风本田;北京现代在实现了从15万辆到23万辆的“高级跳”之后,30万辆的产能决定了今年最多只能做一个7万辆的“中级跳”;而奇瑞则囿于20万的现有产能,每月甩下1000多台订单…… 因此,简单的产能相加是不科学的,“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的“相对过剩”才是国内汽车业的真正现状。 而对于将汽车业推上“过热产业”的“铁证”——200万辆的产销差,贾新光认为“这个数据是正常的”,“所有企业的产能设计理应有一定的富裕,有一个发展的余地。” ●2006中国汽车业将小手术不断 对于这种相对过剩的产能分布状况,贾新光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过去增长快的企业继续给项目;下降的企业不给;资金、市场没有落实的不批”,要区别对待而非“一刀切”。 此外,把紧进入汽车业的大门应成为政府部门的治本之举,贾新光提出三个“管好”:管好土地审批;管好资金进入,鼓励自有资金,限制贷款,以免把银行拉下水;管好项目负责制。 而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清理无效产能。这部分产能的主力就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汽车民企。在吉利等企业的感召下,民企“造车风”渐起渐盛,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小作坊”式的借壳造车。针对此,国家发改委上月末对已发放的WMI(世界制造厂代号)进行了清理。在拟撤销的WMI公示清单中,124家车辆生产企业将被永久终止车辆产品生产或被取消生产资格。而有消息称,民企今后进入汽车业将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而规模过小的新进民企也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自然排挤出局。 无论是业界猜测,还是从政府传出的信号看,2006年的中国汽车业必将是小手术不断。因此,贾新光提醒,企业应尽量原地改造,提高单位产出。同时,加快企业间兼并联合、重组。此外,他建议汽车企业在资金盈余时预购土地经营相关产业以避风险。而站在宏观调控的角度,大规模的“汽车城”、汽车出口园区、零部件园区是贾新光强烈反对的。晨报记者 刘晓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