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华商在海外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不断受到挑战,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要使华商从这一困境解脱出来,根本在于解决他们与当地社会融合的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它既需要当事国的政府推行适当政策,也需要华人主动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文化。
华商要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
这几年,中国商人在国外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事件屡见不鲜。从西班牙、俄罗斯、巴西再到法国,几乎每次当事国的种族纷争都会波及到中国人。
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海外华人长期以来面临的困境:经济上的成功遭到当地人特别是当地少数族裔的嫉妒,一旦这种嫉妒受到当地社会矛盾激化的影响,华商因其优越的经济地位往往成为这些人发泄不满的对象。
笔者认为,使华商从这一困境解脱出来,根本在于解决他们———不管是否已经成为所在国公民———与当地社会融合的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它既需要当事国的政府推行适当政策,也需要华人主动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文化。
华商在取得个人经济成功的同时,也为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的这些贡献不能被抹杀,因此,当事国制定合理政策加强社会各群体接纳、融合他们的力度,就显得非常重要。法国骚乱殃及在法华商,本质上也是缘于法国移民、种族融合等社会政策存在缺陷。
另一方面,华商在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方面也有欠缺。首先,他们缺乏与当地社会的文化认同感,对所在社区整体发展状况的关注也不够。但仅仅关注自己的经营状况是不够的,还需关心其他族群的经济利益。
其次,部分华商在经营过程中过分关注经营成本,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当地积累了一些矛盾。一有风吹草动,那些心怀不满的当地人就很容易伺机发难。
第三,华商需要加强对所在地区政治的了解。在族群矛盾突出的地方,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必须了解不同种族的价值取向,了解当地政治人物的政治偏好。
就法国的情况来说,凡是拥有选举权的法国公民都是各政党拉拢的对象。但中国商人不太愿意参与政治活动,再加上人数较少,因此,在当地成为弱势群体。他们还需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了解当地的文化,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移民政策和经商环境。
第四,培养合作意识,群策群力争取华人利益,对华商来说非常重要。有些华商在经营的过程中习惯单打独斗,但这种经营方式不但势单力薄,容易遭人欺负。而且由于缺乏当地资本庇护,企业很难做大做强。即使积累了财富,由于和当地企业存在激烈的竞争,有时候仍会受到暗算。
第五,少数族裔的就业问题应该引起华商的高度重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凡在黑人聚居的地区或者其他少数族人较多的地区,中国企业总是受到莫名其妙的伤害。这一现象与海外的中国企业往往很少雇用少数族裔人有很大的关系。
维护华商的合法权益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当事国应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政策,促成各族群之间的和睦相处;另一方面,华商也需要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把社区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不能采取“捞一把就走”的发财战略,“有钱大家挣”是华商应该牢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
华人间应该团结互助
时时见诸报端的华人在海外被害、遇劫案件,不仅在中国国内引起震动,国际社会也为之哗然。在痛斥施暴者惨无人道、泯灭人性之余,我们更应给与理性之思考和分析,以之为后车之鉴。
造成今天被动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包括历史、人文、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但我个人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首当其冲的原因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贫富差距的日益悬殊、两极分化严重。中国古人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经济发展速度在各国大相径庭,相去甚远。许多处于经济相对弱势的国家和地区,将贫富差距归咎于全球化、归咎于对外开放和外国投资者的呼声曾一度高涨,当地居民产生排斥、仇视甚至将枪口对准外来投资者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心理支持下,几乎所有的外国投资者都被视为敌对的,而非专门针对华人。
另一方面华人近年来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在海外从事的工作和境遇是主要的导火索。曾经有人评论说中国的温州人是“小犹太”,与真正的犹太人一样,在海外以勤劳智慧闻名,所不同的是:犹太人在华尔街从事金融、证券,买卖珠宝钻石;温州人在唐人街经营的是五金、小百货和餐饮。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华人在海外都是从事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高强度的劳作,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产生纠纷和摩擦。犹太人日进斗金无人非议,可是反对华人低价挤占经营的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加之华人在海外的经营规模通常限于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与当地居民交流融合较少,就是同一行业和地区的华人相互之间也缺乏沟通和共赢,一旦有突发事件,势单力薄、任人宰割也就不足为怪。
针对境外经商的华人屡遭伤害,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进行海外投资或者选择经商地点的时候,除了对投资潜力分析之外,还要对当地的治安和人文环境进行考察,尽量避免到政局动、混乱的地区进行投资。
二,在当地的商事经营中注重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得到理解和尊重,多参加当地的公益活动和地方建设,改变为富不仁的形象,这样有助于化解敌对情绪,赢得和平的环境。
三,当地华人之间应该团结互助。可以在不违反当地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成华人社团、行业协会等,凝聚力量来应对突发事件。
四,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或者遭受不公平待遇,除了向大使馆争取外交、政治支持等,要优先运用法律来正当防卫,因为通过法律程序不仅可以评定是非曲直,其突出的重要作用是可以按照受到的损失程度要求相应赔偿,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来捍卫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尊严。
综上所述,已经发生的血腥事件除了让我们痛心疾首同胞们所遭受的苦难,更是后事之师,警醒我们亡羊补牢。唯有如此,所有的海外华人在辞旧迎新的时候才能皆大欢喜,岁岁都能平安祥和。
浙江浙南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周庆春(本报记者肖航采访整理)
用法律保护合法权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广东南日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梁文永认为,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公民跨出国门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中国人在异国他乡受到屈辱、歧视、无理侵犯的事件还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遇到无理扣留、绑架、车祸和恐怖袭击等,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国公民在境外经商旅游,尤其是在境外经商长期旅居国外的中国商人,其遭受的人身侵害在近几年来尤其严重。针对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华商境外遇害事件,从法理上看,华商可以通过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两种法律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公力救济
所谓国家的公力救济,是指依靠国家公权的法律救济方式。从刑法规定看,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可以依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及相关的处罚。从国际法的规定看,依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规定,派遣国领事馆在国际法许可的限度内,在接受国内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包括个人与法人的利益,该接受国在本文中指华商所在国。华商所在国的派遣国使领馆依法应对其派遣国的公民的人身及财产给予保护,具体的包括在发生不幸的遭遇后,由其警务联络官员与接受国的警察局负责人联系,妥善处理,惩处不法之徒。
私力救济
所谓个人的私力救济,是指依靠私人力量的法律救济方式。以华商集中地之一南非为例,南非是华商遭受不法侵害尤其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与其居高不下的犯罪率是密切相关的。对于在这样的国家里从事贸易活动,可以通过建立华商联盟等商会最大限度保护作为个体商人无法进行保护的人身、财产等权益。近年来,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等市陆续成立了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开设热线电话及信箱,帮助当地华侨华人同警方加强交流与沟通,鼓励他们积极报案、提供线索与证据,以配合警方破案,维护自身利益,布隆方丹市的华人社团也准备成立治安联防组织。可见,当地的华商应加强自身的团结,从内部联合对不法的侵犯进行防范。
用当地法律来保护自己
另外,华商在从事贸易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运用当地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然作为商人本身也不应从事违法的贸易,比如:做生意要守法,照章纳税;并要适当顾及当地人文环境,处理好与当地人的关系,并尽量在自己经营店铺,工厂等场所雇佣当地人,以减少当地的失业压力,缓和社会的矛盾等。对于到当地旅游观光的国人来说,了解当地有关的法规、风土人情也是必须的。综上,华商在境外从事商贸活动的过程中,依法可以向驻该国的使领馆寻求帮助,在华商之间建立联合的商会,并与当地的警务机关等政府部门紧密联系,正确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营造和平互利守法的经商环境。在华商权益保障方面,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保护华商不是对华商的权利施舍,而是国家公权对公民应尽的国家义务。本报记者肖航采访整理
要学会严谨自律
对于南非歹徒专门将华人作为主要犯罪目标,南非齐鲁同乡会会长孙奎福认为,从长远来看,华人既要提高安全意识,同时应避免引起排华情绪。孙奎福说,他记忆中南非上一次出现洗劫中国人商店的事情还是在1994年,当时南非举行首次不分种族大选,有黑人对商店进行砸抢,但并不是专砸华人商店。
他说,事隔11年之后,南非出现专砸华人商店的事件,这表明矛盾并非突然激化,而是由来已久,“目前生活在南非的华人华侨中,不少人是近10年间来自中国的新侨,他们大多从事进出口和商品批发生意,生产和消费结构与当地人趋同。再加上华人大都勤劳能干,大钱挣不了也可以挣小钱,从而引起当地人的嫉妒和不满”。“这次骚乱事件一方面反映出某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当地人对华人开店存在嫉妒心理,不乏寻衅的成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人自己做事不够注意”,对于2005年3月在南非出现的针对华商骚乱,孙奎福强调:“现在海外华人的数量逐渐增多,如果个别人做事不检点,就会使华人整体的信誉受到影响,为华人群体今后的发展埋下祸根。”
为避免这种情况,孙奎福提醒华人及时从这次的不幸事件中吸取教训:首先要严谨自律,遇事冷静处理;其次要和当地人搞好关系,广结善缘;最后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尊重当地的风俗。
当然,从外界因素来看,南非的社会大环境也确实对华人不利。种族隔离制度取消后,死刑随之废除,枪支泛滥,原来集中在黑人聚居区的犯罪事件迅速向南非各地蔓延,整个南非的治安形势急转直下。由于南非警方办事效率比较低,再加上腐败严重,使得警察往往疲于奔命却难以将罪犯绳之以法。例如,如果出了命案需要做DNA检测,在中国最快8个小时就可以出结果,但在南非至少需要6-9个月的时间。本报记者谢若闲
华商别自树靶子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盛志德老师,对华商境外遇害的现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中国人从来讲“小心行得万年船”,中国商人也从来不缺乏审时度势的智慧。在南非与东南亚这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些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市场打拼,中国商人要特别留意与防范贫富差距所造成的积怨与政府管制薄弱的风险,尽量做到“既要积极作为,又不要招摇过市”。
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所在国政府和警察的保护,同时中国商人之间也应形成自保的团体,并在当地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装备起来;第二方面,要积极融入当地的民众与社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化解为富不仁的形象;第三方面,在埋头做事的同时,要尽可能地低调做人,尽可能地摆脱那些暴发户显富摆阔的心理,以免自树靶子。
否则,我们赢得了整个世界却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值么?
本报记者肖航采访整理
链接
南非建立警民合作中心保障华人安全
某日凌晨5时许,南非华人郑太太被一阵急促的红外报警器发出的响声惊醒了,只见3个持枪歹徒已经翻墙入院。郑太太立即打电话给“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求助。警民合作中心的工作人员立即向当地警察总局报警,同时通告负责该区安全的保安公司,要求紧急增援。两分钟后,全副武装的警察和保安人员赶到郑太太家,将劫匪堵在院内。由于天黑,警察难以判断歹徒的藏身地点,警民合作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询问持枪守候在房内的郑太太能否指出歹徒的方位。此时,“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的李新铸主任也打电话给当事人,鼓励他们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让瓮中之鳖逃走。根据郑太太指出的方位,警察发现了歹徒并鸣枪示警,歹徒见已是插翅难飞,只好束手就擒。由于各方配合到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是发生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布鲁玛地区的惊险一幕。除了感谢南非警方,当地华人对“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更是倍加赞扬,他们在这次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主任李新铸介绍,“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的主要职能,一是强化与当地警方的联络沟通,努力创造条件使当地警察了解南非华人;二是帮助南非华人在遭遇侵害时及时报警;三是报警后工作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以便向当事人和警察提供必要的协助。警民合作中心在向华人提供援助时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对所有涉及华人的犯罪案件逐一登记造册,以备追踪查访。
中国政府不遗余力保护海外公民安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保护海外公民安全。近年来,根据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和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中国在如何保护海外公民安全这一课题上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探索。
针对中国人海外安全隐患增多的现象,中国外交部于2004年7月1日新设立了涉外安全事务司,执行我国外交涉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方针政策,协调和处理相关涉外事务。与此同时,为解决中国公民和机构的海外安全问题,外交部办公厅新设立了“应急办公室”。
近年来,外交部领事司的出国提醒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具体。外交部在2003年5月更新了2000年制定的《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在外交部网站上,任何人都可以查到这个《指南》。外交部还经常发布有关预警信息,外交部网站上设有“走出国门注意事项”栏目,提醒中国公民慎重前往局势动荡的国家和地区。
外交部领事司工作人员介绍,中国政府在呼吁公民提高安全意识并提供安全信息的同时,建立了一整套针对海外安全意外事件的应急机制。凡是涉及我国公民或法人在海外出现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外交部都会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据介绍,应急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成应急小组,制定工作计划;确定联络方案,保障信息畅通;开设热线电话,收集各方资讯;协调国内外有关单位共同开展工作等。
(夏天/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