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5年10家最受中国关注的跨国公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09:21 中国经济时报

  编者按:

  坦率说,我们评选“2005年10家最受中国关注的跨国公司”,既不是基于精确的数据分析,也不是基于广泛的市场调查。这首先因为眼下有关公司2005年的数据根本无从查考,更因为“最受关注”本未必需要定量的表达,也不一定非要代表什么权威群体的看法不可,说到底,只是我们自己的一家感受。

  ■本报记者庞皎明

  淡马锡

  高调进军中国金融业

  作为一家新加坡政府全资拥有的跨国公司,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一直被认为是新加坡最神秘的企业。它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等几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据了解,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值曾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它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其一举一动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该国经济的风向标。

  在中国金融业正在逐渐对外资开放之时,淡马锡也已经开始在中国布局。2005年以来,淡马锡先后入股中国的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如果入股中国银行的谈判能够成功,其将成为投资中国金融业规模最大的外国投资者。

  此外,淡马锡还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新加坡港务集团PSA在中国几个港口购买了股权;淡马锡控股的嘉德置地在中国

房地产市场投资也非常活跃;淡马锡在投资中国的能源产业方面,也有很大的动作。

  这家新加坡国有控股投资公司除了投资中国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比如中国的金融改革问题。由于外国投资者纷纷入股我国的各大银行,引发了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是否贱卖的讨论。而随着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推进,作为国家“核心产业”的金融业将如何进行改革才能迎接外资的挑战?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凯雷集团

  完成中国最大外资收购案

  美国的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成立于1987年,目前管理资产超过30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私募投资机构。该集团在投资界有“总统俱乐部”之称,其主要原因是有较多的美国政界和商界的知名人士在里边任职,比如,美国前总统布什曾出任凯雷亚洲顾问委员会主席,“投资大鳄”乔治·索罗斯也是凯雷的有限责任合伙人。

  凯雷的投资方法以谨慎、成熟而纪律严明著称,通常,被该集团看好并投资的企业,必定是它所在行业的领导者或具备成为领导者的潜质。其投资某一行业,即表明对此行业的成长空间的关注和认可,甚至被公认为在这一行业投资的“风向标”。

  2005年,凯雷在中国有两大动作比较引人注目,一是斥资4.1亿美元收购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大约25%的股权;二是以3.75亿美元购得徐工集团全资子公司徐工机械85%股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一宗外资收购案。

  凯雷的动作之所以引起我们关注,还有其他两个理由:

  首先,2005年,由于中国的崛起引起“中国威胁论”反弹,据说有不少外资为了规避投资风险而暂时将资金投向别国;而具有投资“风向标”之誉的凯雷,却用行动证明了这些论调的不可信。

  其次,凯雷收购徐工机械后引发了担忧。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很多外资都在窥视,寻求机会进入中国市场。本来,作为金融资本的凯雷集团击败了产业资本卡特彼勒收购徐工机械,被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然而,作为逐利的金融投资机构,凯雷还是存在向卡特比勒等国外产业资本转让股权的可能。徐工是否会成为第二个南孚电池?中国民族企业苦拼打下来的市场是否会因此而“落入敌手”?结果难以预料。

  三星电子

  拟定中国市场新战略

  三星电子公司Samsung Electronics Co.将其手机取名为ANYCALL,意思是指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通话,与其“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的追求相同,三星集团自1992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电子产品现在在中国几乎已经是随处可见。

  截至2004年末,三星对华累计投资额为40亿美元,2004年在华营业额约为240亿美元,占三星集团海外营业总额的22%。其中,在中国内地的营业额为160亿美元,出口额为92亿美元,内销68亿美元。

  据了解,到2005年为止,三星电子共有14家生产法人、8家销售法人、 4个研究机构以及若干代表处、办事处、产品技术服务部门员工总计2.3万人,其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遍及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区。

  三星总部于2005年首次明确提出,“把中国建成三星集团的第二个研发基地,使中国成为三星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研发中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三星的第二大市场。

  我们之所以关注三星,主要是其在华的市场竞争力。在我国提倡“科技自主创新”的今天,三星能给我们的民族企业带来什么启示呢?作为一家电子产品公司,三星的核心是技术。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对三星如此关注了。要想获得市场,要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十分重要。

  微软

  在中国政府采购中大有斩获

  微软Microsoft在中国网民的心中有很大影响力:即便一个人所使用的

操作系统不是微软的产品,但也几乎没人能离开微软所开发的软件。

  自从1992年进入中国以来,微软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目前,微软已经在中国相继成立了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等科研、产品开发与技术支持服务机构,微软中国也已经成为微软在美国总部以外功能最为完备的子公司。

  2005年,微软较为吸引国人目光的主要事件有二:其一是在各省、市的政府采购中与国产软件的竞争;其二,原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转投Google门下,成为Google中国总裁。

  为什么微软的产品能在我国《政府采购法》已经规定“优先采用国货”的前提下大有斩获?这恐怕与其产品在中国市场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标准的事实有关;而微软之所以害怕李开复投奔风头正劲的Google,其最理想的解释可能是这样:“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除了因掌握有大批人才而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以外,微软在对中国的社会贡献和企业文化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微软在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是“把最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带给中国,与中国计算机产业共同进步”。这是一个美好的承诺,其能否真正兑现令人期待。

  大众

  为中国纳税最多的跨国公司

  1985年3月21日,德国大众 Volkswagen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合资的上海大众成立,这标志着跨国汽车业巨头正式在我国生产轿车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中国的汽车业中,作为外资企业,大众的根扎得最深。据了解,2004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旗下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上汽大众三家公司累计纳税77.3亿元,列世界500强在华投资企业纳税榜榜首。业内人士曾将大众称为“对中国汽车业贡献最大”的企业。

  我们关注大众,除了它是来华最早、对华纳税较多的跨国公司之外,还有它在2005年的新举措。

  据悉,在多家汽车巨头处于低迷状态的2005年,大众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以前的60%下滑到20%,作为一个在华销量已经超过本土的汽车企业,如今的大众已经走到一个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为了力挽狂澜,新上任的大众中国公司的董事长范安德提出了“奥林匹克计划”——以降低产品成本为核心,希望在上海和一汽的两个合资企业三年里降低成本40%。

  “大众保卫战”能否成功,我们还难下定论,但其力保中国市场占有率的决心是可以看到的。一家汽车业的巨头,在困境中不断求新求变,这对于起步较晚的民族汽车业来说更值得深思。

  肯德基

  本命年是非缠身

  2005年是中国农历鸡年,作为主要以鸡肉制品为主的快餐企业,2005也可以说是肯德基(KFC)的“本命年”。

  然而,肯德基在本命年里并非一帆风顺,它遇到了两件事:第一是在肯德基的食品中发现苏丹红一号,这引起了国人关于跨国公司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因为,继肯德基之后,麦当劳、亨氏、雀巢等跨国公司所生产的部分食品都出现了不同的质量问题;而第二件主要与鸡有关:在禽流感肆虐全球的2005年,肯德基的快餐制品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了解,肯德基至今为止已经在中国200多个城市开设了1400多家餐厅,在中国餐饮业居领先地位。不仅如此,肯德基中国还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经营业绩。肯德基的中国总部中国百胜餐饮集团连续三年居全中国餐饮百强之首,2002年的营业额达到71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肯德基。

  英国石油(BP)

  签下10亿美元大单

  谁是到目前为止在华投资最大的能源公司?答案是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至今,BP在中国已经累计投资超过40亿美元。

  据了解,BP公司目前的资产市值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在2003年《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中居前5名,同时名列欧洲500强榜首,其生产的车用油品销售额占全球总量的30%。

  2005年, BP与中石化、中石油和富华集团签下高达10亿美元的协议,其中包括上海赛科石化、扬子乙酰和珠海PTA项目。而此前,BP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海上天然气生产企业、中国第一家液化天然气项目 LNG 中惟一外方合作伙伴以及中国最大的液化石油气 LPG 进口和营销企业。此外,BP以4400万美元成功收购中航油20%的股份,据称也有入股中石化的计划。

  BP力拓中国能源市场的雄心值得关注。依据加入WTO的协定,2006年底中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将对外开放,BP等跨国石油石化企业将加快在华“跑马圈地”的步伐不难想象。而BP目前也正逐步将其业务向中国和印度转移。

  我们关注BP,有很多理由。在高油价时代,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为首的中国能源公司在“走出去”战略指引下,正积极参与开发本土以外的能源。而随着履行加入WTO承诺的时间推移,我国的能源市场也将逐步更加开放,为此,民族企业与跨国公司如何展开竞争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民族企业不但要能“走出去”,自己家门的市场也要“抓得牢”。

  此外,在我国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BP不但在日常业务中重视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在为中国提供清洁能源的基础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贡献。据了解,BP将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未来10年内提供1000万美元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

  丰田

  全面启动中国战略

  2005年,据说丰田(TOYOTA)的汽车销售辆调到了816万辆,这主要是美国和亚洲市场良好的销售形势所推动的。

  根据丰田发布的2005年4月份至9月份的上半财年报告显示,丰田在中国的业绩稳步增长,2005年1—9月,一汽丰田的产量是92327辆,销售量是97245辆。

  目前丰田集团在中国共有35个合资、合作项目,总投资5亿美元,其中丰田汽车在华投资了9个项目。根据丰田汽车的计划,2008年前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的经销点将增加5倍,从目前的100多家增加到600家左右。丰田近日也宣布了增加在华投资的计划。

  据了解,丰田的中国战略正在全面启动,该公司声称,到2010年,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中占到10%。

  除此之外,丰田还雄心勃勃地向世人宣告,它不久将取代美国通用在世界汽车业老大的地位,成为新的霸主。

  我们关注丰田,除了它的“豪气”和“壮举”之外,还有其令人津津乐道的“丰田管理”模式。日本公司一向以领先的技术及卓越的管理见长,这一点值得中国企业界尤其汽车业界学习。

  宝洁

  卫冕央视“标王”

  中国人认识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恐怕跟其“狂轰烂炸”的广告脱不了干系。2005年,宝洁在CCTV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中,以3.94亿元成功卫冕,再次成为“标王”。

  自从1988年开始进入中国以来,这家美国公司在不断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海飞丝、飘柔、舒肤佳、佳洁士等等家喻户晓的品牌,都是宝洁公司的产品。

  2004年,宝洁在全球CEO雷富礼A.G. Lafley的带领下,产品销售额实现了8%的增长,股价跳升至以前的两倍。

  迄今为止,宝洁公司在华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0亿美元,从1993年起,宝洁连续9年成为全国轻工行业向国家上缴税收最多的企业。宝洁如今已经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日化品牌。

  我们关注宝洁,是因为它给中国人带来了舒适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它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当然,2005年宝洁公司因为一些产品广告涉嫌虚假宣传,也是我们注意它的原因之一。

  美国国际集团

  在中国插上新翅膀

  2005年10月6日,全新的美国国际集团(AIG)亚洲区总部——美国国际集团大厦在香港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有人说,这座大厦的落成标志着1919年创立于中国上海的美国国际集团回家了。  

  其实,AIG早就回家了,作为AIG的主业,友邦保险在中国大陆业务的发展也曾经一帆风顺。然而,在2001年获得了北京、苏州、东莞及江门四个城市独资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牌照后,友邦分公司的设立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加上此前开业的上海、广州、深圳、佛山分、支公司,目前,友邦在中国的业务版图定格在8个城市。

  对于AIG,2005年最重要的一个决策应当就是拟在上海建立中国保险业务总部,这可以避免每开设一家分公司都要向监管部门重新申请准入的繁琐程序,从而为友邦保险在中国的扩张插上翅膀。据《华尔街日报》2005年12月6日报道,AIG首席执行长官马丁·沙利文(MartinSullivan)在10月底会见上海市市长韩正时已明确提出了这一想法。

  与此同时,AIG在中国的投资正向保险以外的领域推进:2005年9月,AIG将其在合资基金公司——友邦华泰中的持股比例由33%增加到了49%;同月底,瑞士友邦银行中国代表处在上海设立,AIG再度领先,叩开了中国私人银行市场的大门。另据悉,AIG已获得QFII资格,正在进行产品研发;同时,个人消费品信贷担保业务获批,将在南京率先推出;而团险业务也会在近期有“好消息”。

  作为中国惟一一家外商独资的保险企业,在由中智公司、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主办的“2005中国最具影响跨国企业评选”中,友邦保险获得了这一称号。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