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环境友好:中国企业的新考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09:21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张帆

  2005年,一个新名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环境友好”,其间所蕴含的环境与人类平等的价值观,赋予了中国环保运动一个更为灵动的理念。

  这一年春天,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率先在10省市启动。更有消息说,到2007年
,环保指标将与地方长官们的“帽子”挂钩,正式列入全国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

  在这一年,政府层面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

  6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六大措施。

  在炎炎夏日,声势浩大的全民节约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节水、节电、节约资源,成为政府、企业和民众更为自觉的行动。

  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专门阐述。这一重要的决策将在新的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

  11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多年来由环保部门力推的循环经济,终于融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多年未得到解决的环保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由此找到了切入点。  

  这些事情,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产业导向具有革命性意义,众多相关企业因此而受到的影响将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

  民众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利与巨大力量也在这一年有标志性的事件得以彰显。一波三折的圆明园防渗事件中,民意一直是将过程引向真理的根本动力,听证会全程直播,举国关注,这场前所未有的公众环保运动再次证明,保护环境,减少其中的粗劣、拖延和懈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让一切置于阳光之下。

  而2005年,环保风暴核心始终围绕着企业,刚一发端就来势汹汹,拿一群“电老虎”开了刀。

  1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在京宣布30个电力建设项目为“违法开工项目”,它们几乎全是投资额上亿甚至数十亿元的大项目,有的甚至是经国务院或其他部委批准立项。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后环保总局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违法开工项目。

  企业虽然历来被看作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而像这样大规模地对违法的国有、大型企业叫板,实属罕见。其巨大的示范效应,树立起环保法律的权威。同时,企业也再次被推向环保问责的前台。

  在这一年发生的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引发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也再次证明,企业之于环保其危险性与重要性等量齐观。

  然而这一年,国际上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法学大家江平在给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多名高管解读新《公司法》时说,新增的公司社会责任不是口号之争,不是虚的东西,而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吉林化工厂爆炸事件就说明,新《公司法》里的社会责任首先是环保责任。

  可是,实际情况是多数企业对此仍不很积极。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基本上走的是高物耗、重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道路,很少考虑环境的发展战略,往往只顾搞好生产、追求产量产值的增长,认为环境保护与治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企业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难以合理兼顾。

  在一次采访中,一家外资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私下对记者说,中国的环保工作很多是靠外国企业在推动。他的感慨虽不全面,但也大致符合现状。

  有资料显示,代表国际环境认证的ISO14000系列标准自1996年开始陆续颁行后至2001年1月,全球已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就已达23700家,90%以上系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及其他企业,其中日本以3992家高居全球榜首,其次为德、英、美、瑞典等国,均有上千家。而同期我国获得ISO14001认证的企业只有200来家,到目前也只有500余家,其中70%是中外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国有、民营知名企业如海尔、康佳、宝钢等仅占25%左右。

  当众多国外企业已经开始每年向社会公布一份动辄数百页之厚的企业环境报告,以树立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改善企业同社会公众、政府的关系时,对我国许多企业而言,它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知名的通用汽车、福特、三菱、通用电器、戴姆勒—克莱斯勒等,为突破环境贸易壁垒,确保全球化经营的优势,不仅自身积极进行ISO14001的评估认证,而且限期要求其遍布全球的生产厂、供应商同步推行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

麦当劳为了持续塑造产品形象和挖掘市场机会,特别重视环境标志、绿色包装;挪威的海得鲁公司、美国的宝洁公司、瑞典纸业公司等早已形成了“绿就是金”的经营理念。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却普遍重效益、轻环保,对ISO14000意义、作用及动态不了解,甚至采取逃避或抵制的态度。所谓的环境管理仅求被动满足于法规的最低要求,仍停留在生产排污口的末端治理阶段,很少考虑原材料采集与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处理环节的环境影响,即使在生产中也存在“重治理、轻预防”。

  不过,人们还是可以幸运地看到,一些负责任的企业已在积极行动。

  中电国华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热电分公司采用热电联产方式,热能实现了梯级利用,同时开发和运用了多项领先的环保技术,脱硫效率达到95%以上。吉林

亚泰水泥有限公司采用国家倡导的新型干法工艺,对粘土矿坑进行复垦,注重资源综合利用,消化两座热电厂的粉煤灰,年节约粘土40万吨,生产、生活污水实现“零排放”。宁波中华纸业有限公司采用AC变频技术节约能耗,全套生产线配备先进的白水回用系统,有效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物的排放量,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耗、单位工业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处于同行业先进水平……

  对这些具有典范作用的企业政府应该给予怎样的指导?如何让这种环境行为在本行业乃至全国的工业企业中起到示范作用?“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的评定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也就诞生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工作方式从传统的“末端监管”企业模式转变为执法监督与引导企业“治本”相结合的新模式。到  2005年末,已经有5批共34家企业荣获国内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最高荣誉——“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这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环境与经济“双赢”的企业典范,在原材料采购、工艺选择、生产过程管理、各项环境指标、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都是佼佼者,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成功实践。

  “国外企业为什么那么强调社会责任?因为他们是成熟的公司,追求的是长远的利益。我们的企业家应该认识到,主动保护环境,既是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的道德要求,更是企业应对国内外环保挑战、提高自身

竞争力的需求。”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分析说,从国际上来讲,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污染环境的产品在国外市场步履维艰;从国内说,公众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舆论监督越来越有力,不重视环保的企业早晚要被社会淘汰。

  环境友好,将携手企业,也将考验企业。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