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5 10大商业变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09:21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杨崇伟

  国有银行改革上市

  “忽如一夜春风来”

  事件:历时30个月,经历了政府注资225亿美元、成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三个阶段后,2005年10月27日建行股份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上市步伐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点评:就在2004年,人们还在为其大规模的不良资产担忧,进入2005年,情况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以预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未来不久将会全部实现上市。有人认为,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是把银行资产给“贱卖”了。殊不知,公众投资者之所以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认购建行,原因之一就是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的加盟。战略投资者会改善公司治理,会带来技术支持,会与建设银行一起来共同面对未来的市场风险,这些都是无形资产性质的收益。

  

股权分置改革

  “旧城拆迁”有补偿

  事件:2005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到2005年末,完成股改和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03家,市值达到10738.51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34.07%。

  点评:在经过先后三次的“股市大讨论”后,股权分置被认为是中国股市的“万恶之源”。以尚福林为代表的监管层体现了相当的魄力和勇气,不仅提出了“流通股含权理论”、“对价理论”,主张给流通股东以补偿,而且还通过分类表决这一制度创新进行了实施。

  股权分置问题“不解决是万万不能的”,但“解决也不是万能的”。有人把中国

证券市场2004年以来的制度变革比作“旧城改造”,而股权分置改革仅仅是前期的“拆迁”。对于监管层来说,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才是重中之重。可以说,中国股市今后的“重建”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央企改革

  试点“董事会”

  事件:2005年10月中旬,中央企业中第一家规范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正式运作。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评价说,这是从体制、制度上的国企改革,是国资委成立以来的最大新闻,意义非同一般。

  点评:此举意味着国资委开始着手解决国有企业改革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25家央企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也因首次招聘正职而比前两次更引人关注。根据业绩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年度薪酬,“央企负责人不在状态就得换人”,李荣融说话越来越像“老板”。

  拯救券商

  注资不能再养肥“蛀虫”

  事件:2005年上半年,市场传闻国家决定拿出1000亿元巨资来拯救券商,其中,600多亿元用作给那些被关闭、破产的券商“补窟窿”,300多亿元用于注资和借款,支持十几家大型券商。2005年8月9日,注册资本70亿元的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其中55亿元来自中央汇金公司,15亿元来自

财政部。8月底,汇金向申银万国提供25亿元注资、15亿元流动性资金,成为其第一大股东。9月初,汇金向国泰君安注资10亿元,提供15亿元流动性借款,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点评:经过近几年的熊市煎熬,国内证券业可谓“伤痕累累”,所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风险集中暴发。一些深陷泥淖的问题券商黑幕重重、窟窿巨大,不得不被托管或关闭。监管部门的思路是“分类监管、扶优汰劣”,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化解现有风险,初步建立新的机制。然而,外界对汇金的注资行动也表示了担忧:如果花了政府和老百姓的巨资,却买不到好机制,这种“注资”只会养肥“蛀虫”。

  房地产价格调控

  让谁欢喜让谁忧

  事件: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八点要求控制房价涨幅过快,即“老国八条”。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又出台了“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即“新国八条”。“新国八条”为具体硬措施,每条措施都直指房价涨幅过快。

  点评:2005年对于地产界来说,应该是喜忧参半、五味杂陈的一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继续攀升,2005年二季度,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8%,位居第一的上海平均房价是每平方米8355元。而令房地产商尴尬的是,恰逢中央政府抑制房价快速上涨的各项行政指令、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的措施出台。“国八条”出台后的5月份,全国36个大中城市商品房价格有12个城市出现小幅回落,在全国地产商盼望的“金九银十”,情况也未见明显好转。

  零售业全面开放

  “狼”真来了

  事件:2005年是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元年。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05年上半年新进入中国的外资商业企业为2004年全年批准设立的6倍。2005年,仅沃尔玛就新增门店16家,门店增长率达到30.5%。同时,外资零售商加快了在中西部二三级城市的拓展。而这些地域,正是本土中小零售商起家的根据地和赖以生存的市场。

  点评:法国一位总理曾讲过:“谁控制了法国流通业,谁就控制了法国经济,谁就拥有了法国。”这句话道出了流通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2005年,外资对中国市场抢夺的急促和疯狂程度与日俱增。他们“不择手段”、千方百计渗透至中国零售业的骨头和血液里。对本土零售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已经凸现。目前本土零售企业的短板是:融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尚不具备强大的市场控制力和渗透能力。而外资却恰恰拥有这一切。

  直销立法

  牌照的角逐

  事件:2005年12月1日,《直销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点评:立法,这两个字一直飘荡在中国直销业的上空,但是当它真正落地成为事实时,这个行业却没有想像中的那份激动。立法给了中国直销业一个名分,这个行业不再授人以柄,但具体到直销公司和直销人身上来说,立法就是“围城”,进去了必须放弃自由。成为首批拿牌企业立刻成为每个直销企业的最迫切梦想。能拿到牌的企业有多少?10个?30个?谁该拿牌?显然,能拿到牌的只是少数,竞争会异常惨烈。

  在这一片慌乱中有两种人最为明白,一种是直销掮客,赶快混水摸鱼,赚一把就走;还有一些明白拿不到牌照也不再奢望的企业,他们加紧圈地夺市场,以便以后联合起来有与政府谈条件的资本。我们所担心的正是等到直销牌照发放之后,拿牌的和没拿牌的究竟怎样的区别对待。

  民营航空

  “壳”之诱惑

  事件:2005年初,国家民航总局《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规定》施行,鼓励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民航业;7月,《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颁行,进一步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

  点评:2005年,俨然成了民营航空元年。尽管由于油价高涨等原因,南航、东航等航空公司陷入了亏损境地,但这丝毫难以掩盖民营企业杀入航空业的热情。深圳航空被民营股东收购,奥凯、春秋、鹰联更是以直接开办航空公司的形式,杀入航空业。与此同时,尚有逾十家民营航空公司正在向国家民航总局申请筹建,部分已获批着手筹建。这些民营航空的背后,我们都或多或少看到了外资的背景。对急于打入国内航空市场的国外航空公司和其他民营企业来说,最具诱惑力不是别的,而是市场稀缺资源——航空经营许可证。

  天然气价格并轨

  涨价不是目的

  事件:2005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并实行新的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而此前中国天然气出厂价格自1997年以来一直未做大的调整,明显低于其他可替代能源价格。

  点评:2005年,频频出现的“气荒”刺痛了政府、企业以及居民的神经,资源价格改革箭在弦上,而天然气价格成了“排头兵”。“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成为共识。然而,中国资源产品存在着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分割及要素市场价格背离的重大问题。资源产品价格的扭曲也反映出其背后的利益关系。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深知,“面临的问题比以往更复杂,改革的难度比以往更大”。

  电价改革

  定价机制趋于市场化

  事件:200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刚刚出台了《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我国电价将实行新的定价机制。

  点评:《办法》将销售电价分类简化为农业电价、居民用电和工商业及其他电价三类。农业电价与居民电价实行定期校核和调整。这意味着,定期电价调整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然,涉及居民用电的要召开听证会。《办法》还规定,工商业及其他电价与上网电价实行联动,上网电价将与燃料价格实行联动。另外,各区域电力市场可以实行全部电量集中竞价上网,也可以同时允许大用户和独立核算的配电公司与发电公司进行双边交易。这些措施的出台,标志着以往的“计划电”将日趋市场化,价格扭曲的情况将大大减少。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