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6年中国经济金融政策走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 09:11 中国经济时报

  ■大势观察■赵新杰

  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保持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调控特色,各项经济指标总体走势良好。但是,2005年经济运行的三大突出特点需要瞩目。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势头明显;二是工业利润增速下降,产能过剩苗头凸现;三是货币供应增速持续分化、存款增速快于贷款增速,储蓄率继续上升。根据对2005年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和判
断,我们预计2006年宏观调控将不是简单的“放松”或者“收紧”,而是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组合,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注重结构调整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全面转型。

  货币政策:侧重公开市场操作,加强预调和微调

  根据人民银行2005年第四季度例会精神以及我们的判断,2006年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稳健取向,总量上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注意加强预调和微调。货币政策目标除维护物价稳定之外,也将注重扩大消费需求、改善经济均衡性。

  1.利率市场化与公开市场操作

  央行在《200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强调,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贯彻落实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高风险定价和负债管理的能力。但是,目前利率体系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历史进程见表4),仅限定了金融机构存款上限和贷款下限,为商业银行经营运作保持了一个稳定的利差。由于债券市场“脱媒”对商业银行运作形成了较大冲击,为促进银行业稳定发展,2006年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不会有大的动作。当然,也不排除央行降低各期限存款基准利率的可能性。

  此外,公开市场操作的目标和操作工具将有所变化。2005年,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的目标是通过发行央行票据以及进行正回购对冲外汇占款。2005年前11个月,央行共发行央行票据117期累计2.55万亿元(面值),票据到期1.41万亿元;正回购回笼资金2400亿元。两项共净回笼资金1.38万亿元。2006年,由于人民币汇率改革将继续推进,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下降。因此,公开市场操作的对冲规模将下降,央行除保持对外汇占款的适度对冲之外,将转而重视对市场利率和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的调控。

  由于短期国债发行有望增速,因此,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将转向央行票据与短期国债并重的格局。原因主要在于,2006年起,我国将采取国债余额管理方式管理国债发行。推行国债余额管理,将会促进1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的发行。短期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也为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央行票据由于缺乏真实贸易背景因此发行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预计短期国债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央行票据的替代作用。

  2.中长期信贷调控思路有所转变

  2004年下半年,央行在《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要“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的投放。2005年以来,央行多次强调,要“适当”以及“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投放。这种用词的变化反映央行对于中长期贷款调控的思路有所转变。央行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中长期贷款持支持态度。同时,央行明确表示,“将继续研究增加消费信贷品种,支持合理的住房消费”。说明央行将继续鼓励个人中长期住房贷款的发放。从数据上看,2005年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少增1152亿元。11月份,个人住房贷款继续同比少增130亿元。

  同时,央行始终对贷款期限机构“错配”持谨慎态度。央行在2005年多次强调应加强信贷期限结构错配检测指标体系,利用“窗口指导”提醒商业银行应增强应对经济景气变化的能力。为提高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央行将在2006年继续推动资产证券化工作。同时,为配合“十一五规划”顺利开局,央行开始注重发挥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继续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助学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对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和有效益、有市场的企业贷款,同时对商业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财政政策:扶持“三农”、推动税改与扩大消费

  1998年,为治理通货紧缩及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政策层提出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2000年到2002年,长期建设国债年度发行额均超过1500亿元,2003年也维持在1400亿元的高位。2003~2004年,投资膨胀、投资与消费结构性失衡造成宏观经济局部过热,经济增长波动性增强。财政政策在这一期间,也明显转型。直接体现在长期建设国债发行量逐渐缩减。2004年,财政部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100亿元,2005年则进一步缩减到800亿元。财政政策并没有采用“中性化”的取向,但是却侧重对结构调整,着重解决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重大发展问题。这将是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间财政政策的主要着眼点。财政政策将继续实行稳健、松紧适度的政策规则。

  1.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从2005年初已经列入了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回顾2005年,财政政策对于提高消费并未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从长期看,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拉动因素是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时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政策的落脚点应落在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上(目前,我国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为0.7,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即收入每增加100元,城市居民约有70元用于消费,农民则消费80元左右)。配合以住房、医疗、教育的综合化改革,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其次,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以个人所得税调整为先导,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总体看,2006年投资与净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不会有根本变化,但是消费拉动经济的效果将凸现。政府也将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持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2.扶持“三农”,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工作连续两年都成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着力点。2005年,政府大幅度地减免了农业税,全部免征牧业税。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主要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予以补助。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6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直补资金再增加10亿元,全部达到本省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的50%。

  由于“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路。为此,财政政策的转移支付功能将继续加强。2006年,财政政策将增加农业公共财政支出,着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乡镇公路、水利电力、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农村义务教育体系等。

  3. 继续推动税制改革

  一是推动增值税转型改革在总结东北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将企业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实施方案。二是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立法工作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继续研究消费税、燃油税、资源税的调整工作。降低小排量汽车等商品消费税税率适当扩大对高污染商品征收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研究征收资源税限制资源类产品出口,并提高资源开采和利用效率;择机推出燃油税。

  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继续提速

  2005年,债券市场在宏观面、政策面以及资金面都面临着重大利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资金供应充足,债券市场政策创新不断深入。2006年,债券市场最重要的亮点将是公司债券市场的深入发展。

  2005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公司债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有关事项公告》,推出了规范公司债券交易流通,促进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举措。公告内容包括:简化审核程序,将公司债券交易流通审核从事前审批改为核准制,允许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投资公司债券,要求发行人进行持续信息披露和跟踪信用评级,鼓励做市商和承销商对公司债券进行双边报价等。

  公司债券交易流通审核从事前审批改为核准制后,公司债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更为便捷,公司债券将大量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促使其交易向以场外市场为主的模式转变;允许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投资公司债券,债券投资主体范围将大为扩展,辅以公司债券做市制度,将促进公司债券流动性及其市场容量的提高;通过引入强制信息披露和跟踪信用评级等配套制度,强化市场约束,将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定价能力。

  该规定的出台,以及《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修订(预计将在2006年完成),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将面临“黄金期”。公司债券市场重点突破方向:引进不同期限的信用产品;提高信用评级公信力;完善债券市场收益率基准。

  产业政策:控制过剩行业增长,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2006年,产业政策所面临的重要背景就是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其中,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和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行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这十一个行业,无一例外,均属于重化工业行业,同时也是各地区政府重点支持的行业。这也是2003年地方政府主导之下的投资扩张所带来的产能集中过剩。2006年,由于2003-2004年兴建的大量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将集中投产,产能过剩的态势将进一步明显。

  这预示着2006年产业政策的重点为控制产能过剩,并以此带动产业结构升级。首先要依靠市场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其次是政府会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对于有知识产权、新工艺新技术的产业,特别是一些先进制造业有保护;而“压”也将主要通过市场手段,淘汰过剩的产能。之所以出台这类行政性措施,主要原因在于相当多的产能过剩是由行政干预所造成。因此,“对症下药”,则必须用行政性措施解决。

  在以上调控思路的指引下,2005年12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同日,发改委配套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原则、方向和重点。涉及农业、水利、煤炭、电力、交通、信息产业、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机械、轻纺、服务业、环境和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等20多个行业,其中鼓励类539条,限制类190条,淘汰类399条。

  对鼓励类投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应按照信贷原则提供信贷支持,并给予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质检、消防、海关、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金融机构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支持。对淘汰类项目,禁止投资,各金融机构应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同时,由于我国重要原材料和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同时,鉴于装备制造业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作用,产业政策也将继续扶持这些行业的稳健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