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工业:从“命系长虹”到“集团突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 09:11 中国经济时报 | |||||||||
把一棵大树变成一片森林 ■地区经济观察■本报记者程小旭通讯员李保平 在中国,不少城市存在这样的难题:由一个企业新生或兴盛了一座城市,城市从此便命系于这个企业,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卡死了这座城市的城市化、市场化之路。四川绵阳就
绵阳是长虹的故乡,长虹是中国的名牌。仅20世纪90年代,长虹向绵阳市纳税就达100亿元。1996年达到高峰期,这一年长虹销售达100多亿元,向绵阳交纳的税金高达9.8亿元,占整个绵阳财政收入的65%,工业产值的80%。 长虹的发展,使绵阳市工业经济从1995年至1998年连续三年列四川全省工业第一名,同时带动了绵阳的发展并兴盛了这座城市。那时绵阳人的一门心思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依靠长虹搞发展。”把绵阳经济发展的命运完全维系在了长虹身上。 然而,“命系长虹”这一历史现实留给绵阳市的,既是一笔财富,又是一块心病。从2000年至2004年,长虹因产品结构调整,开始走下坡路;加之市场竞争激烈,彩电市场饱和,长虹向绵阳的纳税逐年大幅下降;到2004年,长虹报亏37亿元,全市GDP增速、工业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几项指标均滑到全省倒数第一。 这是由于长期以来“长虹是绵阳工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惟一支柱”的意识,造成了绵阳经济发展过独木桥的畸形态势。于是,如何把“一棵大树变成一片森林”,寻求工业经济的突围之道,成为摆在绵阳市委、市政府官员们面前的头等大事。 2005年初,新上任的绵阳市委书记谭力面对绵阳落后于全省的几项经济指标和市委门口上访的群众,深感压力巨大。他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带领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先后深入到100多家企业调研,摸清家底,寻求加快绵阳工业经济发展良策。 2005年2月,谭力代表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江电5户百亿企业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这“两个拳头”,构建绵阳六大工业产业集群,重振绵阳工业雄风;2005年全市GDP、工业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速度要走在全省前列,到2010年GDP达到88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财政收入力争突百亿大关。 绵阳市市长唐利民亦表示:“绵阳要建成西部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力迈向工业化,牢固树立工业强市、工业兴市、工业富市思想,把工业蛋糕做大做强。” 一场“变一棵大树为一片森林”,关系绵阳未来经济命脉的产业布局革命拉开了大幕。 一年过去了。通过以市场经济为原则,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绵阳发起的这场产业布局革命初见成效。该市统计局的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绵阳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30.37亿元,同比增长25.4%;完成工业增加值118亿元,同比增长24.8%,增幅由2004年全省倒数第一而跃居全省前列;利润总额实现12亿元,利税总额实现24亿元,两项工业增长速度指标首次超过成都,并在全省六个重点工业城市中排名第二,均已摆脱了2004年负增长,名列全省倒数第一的不良状况。GDP同比增长13%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突破40亿大关,比上年净增近6亿元,增长16%。 2005年,绵阳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5亿元,工业项目占到70%,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60个,仅次于成都,居全省第二。这一年,长虹进军3G手机、“金杯”七款车型落户绵阳、九洲国际软件园启动500万套数字电视机顶盒建设、攀长钢50万吨棒材生产线开工、江电60万千瓦发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营。绵阳5户百亿企业掀起了工业突围的飓风。 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林新告诉记者,通过新的产业布局,绵阳目前已形成以长虹、九洲、新华、攀长钢、江电5户百亿企业为“第一集团军”,丰谷、双马、利尔化工、丰泰、华丰等52户优势企业为“第二集团军”,外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第三集团军”。除5户百亿企业外,2005年52户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增长23%,其中双汇集团、东材公司产值将首次突破10亿,双马、华晨瑞安、丰谷酒业、长林肉类、银河建化5户企业产值过5亿元,并将新增20户过亿元的企业,重点企业由52户也增加到80—100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