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生物医药业的中国机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 09:11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夏金彪

  “BT产业(生命技术产业的简称)将会是继IT产业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在IT产业,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多机会,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已经成为全球IT产业的制造基地。接下来,新兴的BT产业将会给中国更多的机会,作为生物产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医药业已经在北京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王小柯研究员告诉中
国经济时报记者。

  中国正成为生物医药业基地

  王小柯同时还是北京市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在2005年12月,北京市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和美国一家著名的生物技术公司Bridge Pharmaceuticals合资。Bridge Pharmaceuticals主要从事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服务,在过去四十年向美国FDA提出的新药数据全部得到认可。目前,合资公司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立了实验动物模型基地,成为国内首家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认可的实验设施。

  “近年来,国外生物技术公司越来越看好中国,2006年1月,另一家丹麦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心(简称CCBR)也已经落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战略部部长李琼告诉记者。据了解,CCBR主要以丹麦总部接受订单,全球各中心同步开展临床试验的方式,为国际制药公司执行I—III期临床药物试验。

  CCBR总经理王向明认为,北京是中国BT产业的监管中心、信息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所以国外的生物技术公司纷纷看好北京。近几年来,SFDA对于临床药物试验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以促进国内临床药物试验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避免不同临床实验室存在的差异,协助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开展,提高中国临床研究的质量。“我们希望借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整合的资源平台、便捷的交流环境和优惠的政策,促进公司的研究工作,为满足中国乃至世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目前,北京已有包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内的三大生物医药园区,另外两家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业被喻为新世纪持续成长的“

钻石产业”。中国通过实施国家科研计划,如国家863计划,参与国际科研计划,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已在该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4年中国的生物医药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为248.9亿元和25.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22.1%和14.2%,增幅均高于医药行业的平均值。我国生物医药业的产值近十几年来始终保持18%的年增长率,几乎每四年翻一番。目前,国内进行生物技术开发的机构已超过400家,其中政府投入资金130亿元。

  中国生物医药的机会在哪里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业已经历了三个阶段。据了解,第一阶段主要以国家科委及国家级生物制品研究机构等为主体,研究项目主要为肝炎疫苗、血液制品等产品,企业参与极少。第二阶段则主要表现为利用国外产品在中国不受

知识产权保护的时机,以仿制为主。在此期间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医药项目,重复现象严重。第三阶段则基于人类基因组框架草图完成,人们对基因时代有良好预期,企、事业单位纷纷投巨资涉足生物医药领域。但目前,中国走向世界的生物医药还屈指可数,远不如IT产业那样成熟。

  “一方面,我国的生物医药业要积极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与国外大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在知识产权共享的前提下,利用外方的技术优势,实现国内外的资源整合。”李琼认为。

  据了解,在国外,由于医疗卫生花费迅速地增长,降低药物价格的压力也在增加,进行较小市场以及幼儿疾病的药物研发工作也越来越难。而中国正迅速地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高质量低成本的创新药物的研发中心,研发外包备受青睐,委托加工渐露端倪。目前,合同研究组织(CRO)和委托加工(OEM)等生物医药外包越来越受到制药业的关注。

  据估计,全球医药外包市场在新发现、临床前开发和临床开发这一研发阶段面对的是一个300亿-350亿美元的潜在市场,在生物医药业,外包已成为一种战略选择和推动生物医药业发展的力量。“近三年来,北京市在生物医药领域共推动项目29个,实现引资规模达36个多亿,今后,我们还在推动生物医药外包项目落户中国。”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雷霆表示。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