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襄阳路时代 小商品交易有“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09:30 解放日报 | |||||||||
本报讯(任翀)春节临近,襄阳礼品服饰市场的人气一天旺过一天。但随着“撤销令”的传出,这应该是它迎来的最后一个春节。 面对即将逝去的市场,如果我们用另一种角度来反思它为什么总是这般热闹,或许可以从中悟出些许道道,为后襄阳路时代的小商品交易提供点借鉴。因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不可能没有小商品交易市场。
纵观全球,不乏人气与口碑双佳的小商品交易市场,成功的奥秘,在于它们提供的卖点。对上海来说,撤销襄阳市场,只是要打击小商品交易中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并非叫停小商品交易本身。 例如,在伊斯坦布尔市中心具有500年历史的室内集市中,地毯、皮革、香料是永恒的主题;在莫斯科附近的伊兹梅洛沃公园露天市场,到处可见色彩斑斓的套娃、传统绘画和琥珀饰品;至于纽约唐人街,硬是通过仿制兵马俑、陶土制品将远东气息带进西方社会。可以看到,成功的市场不但杜绝抄袭和假冒,而且将民族特色和传统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后襄阳路时代”来说,我们也需要类似的原创,让承载海派文化的产品为上海的小商品交易赢得持久的生命力。 其实,除了襄阳市场,上海还有不少独具特色的小商品交易场所:卖流行服饰的,有七浦路;卖衣料兼加工的,有董家渡;卖传统工艺礼品的,有城隍庙……但在聚集人气、特别是吸引国外游客上,似乎不如襄阳市场来得热闹风光。比较可以发现,只有襄阳市场能让境外游客不依靠中文,直接与众多本地商贩沟通交流。 众所周知,小商品交易的一大乐趣是顾客和商贩面对面的博弈:在沙里淘金的挑拣中、在你来我往的讲价中,交易变得个性化和人性化。尽管摊主们讲着洋泾浜外语,但他们积极的商业态度、狡黠的讲价技巧,却能真实反映大城市中普通商贩的生活风貌。有人据此把小商品交易比作“民间外交”,襄阳市场则是“民间外交”的典型。当襄阳市场面临停业时,“民间外交”的功能却期待由“后襄阳路时代”继承,让更多的“民间外交家”吸引好奇上海风情的海外游客。 除了需要有内涵的商品和无障碍的沟通,在市工商局商标处处长邢冬生看来,“后襄阳路时代”的小商品交易还需一个必备条件:理性的消费心理。 邢冬生指出,催生襄阳市场及周边假冒产品繁荣的,是没有经济能力也要追求品牌的畸形心理。那些囊中羞涩者从不考虑品牌与自我地位的匹配程度,也不考虑产品的实际质量,只看重一个个小小的LOGO(商标)。所以当襄阳市场内部严格打击假冒名牌时,周边弄堂却出现迎合这种畸形心理的售假游击队,使售假情况屡禁不止。在这种情况下,有关方面需要做的是引导正确的消费观,从源头上抵制假冒产品蔓延,为小商品交易营造清白的生存环境。否则,撤销一个襄阳市场,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又一个“襄阳市场”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