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河北实施“两环”战略产生的区位格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09:01 中国经济时报

  ■河北发展战略观察(三)■乔盛

  “两环”地域的概念解读

  河北省推出的“两环”战略构想,早在1992年就通过一些专家、学者论证后引起了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关注。1995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党
的十六大召开以后,2003年2月,河北省进一步明确了“两环开放带动”战略。“两环”战略是“大河北发展观”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河北人文观”、“河北地利观”、“河北特色观”在实践中的综合验证。“两环”战略实施进一步丰富了“一线两厢”构想的内容,扩展了河北与周边省、市、区和世界各国的往来通道,使河北从“更大、更高、更宽、更远、更深”的视野让外界所认识和接纳。

  1、环京津冀都市区域圈战略的形成

  首先,我们要对“环京津都市区域圈”之说加以补充和完善。这种提法是站在北京、天津两者的角度而提出来的区位发展之论。而“环京津冀都市区域圈”观点,是把京津冀三方划分到一个区域而得出的概念。“环京津”与“环京津冀”是有着很大差异的。无有“冀”的环绕环抱与围合,“京津”都市圈的“环”是无法形成的。因此,我们认为“环京津冀都市区域圈”概念是比较客观和科学的。“环京津冀都市区域圈”又分为两大部分板块。一部分是以北京为中心、由河北靠近北京的大部分地域和天津的少部分地域合围而成的“圆圈”;另一部分是以天津为中心、由河北的廊坊、唐山、沧州、承德四市大部地区和北京少部分地区、加上渤海沿岸三种地域板块分割裹挟的“圆圈”。两个直辖市形成的两大“圆圈”,均是以河北中部和北部、南部地区为主环绕环抱而构成的。

  河北省的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四个地级市与北京市相接壤,大约有700公里的地界紧靠着。其中有上千个村庄紧邻着北京远郊,1400条不同等级的道路和路口通着北京。接壤处共同的资源分布结构、共同的水文、地质、地利、气候、环境、生态特征、以及人民群众共同的生活习惯、文化源流等外部环境,造就了两省、市人文、地利、经济等诸方面的共同属性。北京是河北的“轴心”。河北是北京的“外轮”。北京与河北的关系如同“轴”与“轮”的关系。

  河北省的廊坊、唐山、沧州、承德四个地级市与天津市的接壤地界也有600多公里,交界处坐落的河北村庄不少于500个。河北数百条各种大道小路直通天津。天津人形容天津与河北之间的关系是:天津的东北半球是河北,天津的西南半球还是河北。天津的人文、地利、地质、水文、气候、生态等外部环境,与河北是紧紧地糅合在一起的“面团”。河北是“饺子皮”,天津是“饺子馅”。河北与天津的关系就像“饺子皮”与“饺子馅”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从地理区位来看,以北京为中心的第一个“环京津冀都市区域圈”与以天津为中心的另一个“环京津冀都市区域圈”,都离不开河北浑厚纵深的土地资源作为战略性依托。在北京与天津的相交处,两市的特殊地理相挟把河北省的廊坊市又分割出一个“小河北”来。这是两个都市在历史上对一个省竞争形成的“内陆岛屿”。城中城地理格局,圈中圈地理格局,圆中圆地理格局,促使河北、北京、天津三省市形成纵横交错、相互辐射、相互渗透、相互竞争、相互依托、相互谋划、相互发展的“三足鼎立”之势。所谓河北的地理位置特殊,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河北与首都北京、“洋市天津”唇齿相依、“轴轮”同生、“饺子皮馅”共存。北京的“天时、地利、人和”是其他省、市、区无可相比的,北京是全中国人民共同建造的政治、文化大厦。河北省在实施的环京津冀都市区域圈发展战略中提出,要“以我为主,迎接辐射,依托京津,借助京津,融入京津,在提供服务中求发展,接受辐射中求发展,加强联合中求发展,产业错位中求发展,差别错位中求发展”。这个“以我为主”的战略思路,是河北积极参与构建环京津冀都市区域圈的主要目的。将单纯向北京、天津传统型的协作服务方式重点转移到“依托”、“借助”、“融入”的“五大发展”结构调整上来,应该说这是“大河北发展观”理论的升华和突破。

  目前,京津冀三方已形成的共识是在协作互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同体、交通同网、环境同治的原则框架内,各“以己为主”,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三方现已共建的项目和达成意向的合作项目超过200多个,投入资金评估大约500亿元以上。

  2、环渤海区域经济带战略的产生

  环渤海区域经济带在区位概念理解上,范围要比环京津冀都市区域圈大得多。环渤海区域经济带,亦可放大解读是一个以开发渤海海洋资源为中心而辐射大陆的蓝色经济圈。其区域除了包括京津冀三省市而外,还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甚至扩展到华北大部分地区、东北部分地区、亚洲少数国家在内。总海岸线长5800多公里。河北省从开发渤海资源和发展渤海岸经济的实际出发,统一称之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带。从综合开发和利用渤海资源的角度来看,“环”的解释是大海环绕着陆地;以发展沿海陆地经济的视野论,是陆地环围着大海。因此,环渤海区域经济带比较准确的注解应该是:海洋与大陆的双项“环环相绕”,多产业链条的并举开发和建设。河北与天津双方从自身发展的直接利益出发,截取和划出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海岸线而称之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带。这条“带”又把河北与天津的地理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海洋资源、道路交通运输资源、电能资源捆绑在一起。而离渤海较远的北京市虽然与大海没有直接相接壤,却因与河北、天津在其他方面的紧密协作,也被远距离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带牵动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枢神经。首钢搬迁渤海岸安家曹妃甸“河北一号工程”,就是北京投入渤海区域经济带谋求更大发展的有力说明。

  河北省大陆海岸线长达487公里,132个岛屿的岸线长178公里。海岸带总面积11379.88平方公里。唐山、秦皇岛、沧州三市与天津市竖立成一条弧线面临渤海。除沧州属河北“南厢”地域外,唐山、秦皇岛两市均处于“中间一线”的领先区位。丰富的渤海资源为环渤海沿海岸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京唐港成为全国20大港口之一,2004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602万吨,其中煤炭、矿石、钢材货运量占港口货运总量的94%。2004年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5亿吨,比上年增长19.7%。秦皇岛市依托港口,放大优势,构筑临港强势产业,88个亿元以上项目有半数都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密切联系。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带目前已有60多个大小不等的港口,其中年吞吐量达到8亿吨的港口有天津港、秦皇岛港、大连港、青岛港。各港口的承运功能各有所长。

  环渤海区域经济带轮廓的浮现越来越引起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2004年1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这个《建设规划》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关系到河北、北京、天津三方面互惠、互助发展的切身利益。“2010年前建设由京唐港、曹妃甸港区组成的深水、专业化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重点新建曹妃甸港区20万至30万吨级专业化进口铁矿石中转码头。建设由京唐港、曹妃甸港区组成的原油中转运输系统”。建立深水码头“航母”,使拥有500亿资产、年产量超过800万吨的首钢落户曹妃甸,形成生产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电力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链条,加快水陆并进的中转运输系统,缩短国内南北物流时间周转期,增强南北资源互补配置,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扩大环渤海区域经济带各地区之间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是《建设规划》将众多学者观点、专家建议、民意趋向综合起来而最终形成的政府决策方略。曹妃甸最终要建设集“大钢铁、大码头、大化工、大电力”于一体的工业新港城市。

  3、“京三角”发展思路的浮现

  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将“环京津冀区域都市圈”划入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带”包括在内的“一个核心部分”,并希望有个“京三角”出现而推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更快地发展。这既是一方政府官员的决策构想,也是一种站到专家、学者角度上发表的发展思路。其中心内容是:“大环套小环”,“环环紧扣”,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带搞出一个“京三角”发展模式来。“珠三角”与“长三角”是我国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区位优势。那么,“双环”地区内能否最终托起一个以京津冀中心的、辐射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带的“京三角”呢?

  我们的看法和理解是,“京三角”与“双环”的区位是在同一轨道上。所不同的是其构想的发展内容会有所侧重。“京三角”无疑是以北京作为“三角”的核心或者是支撑“三角”的重心。构筑一个“京三角”洲,除了依托特殊的地理、人文、政治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外,重点应该是放在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发展高科技两大支柱产业上来。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一种“双环”地域衍生出来的地理版本。“京三角”的科学定位与“珠三角”、“长三角”是有区别的。我们对“京三角”的涵义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述:

  依托京津冀区域内的综合资源优势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辐射力和推动力使整个环渤海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全面地、快速地、健康地发展起来,成为国内国际一流的“特种化区域”。

  京津冀“京三角”洲的发展特色应是:多个区域互动,多种产业并上,海陆空立体同治,和谐社会共建,资源配置共享。“特种化区域”不是“特殊化区域”。北京市内的中关村就是融电子信息、科研开发、国际贸易、生产基地于一体的一个“特种化试验基地”。“特种化”的“京三角”有别于“珠三角”、“长三角”的特色。“京三角”区域应是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因此,我们对于“京三角”理论概念的诞生要当成是一项重大的实践与实验产生的科研成果来加以珍惜,并逐步完善其科学构筑体系和运行机制,去指导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

  “两环”、“京三角”的资源配置现状

  资源配置的运作方式,资源配置的地域趋向,资源配置的分布数量,资源配置的表现特征,以及资源配置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所折射出的使用和享受资源方的道德行为规范,都集中体现在“两环”、“京三角”格局形成后资源配置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质量等方面。

  1、资源配置过程中资源的多项流转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资源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资源概念。从河北、北京、天津三省市现有建立起的市场格局来看,三方共同对土地资源、煤电能源资源、水能资源、道路交通资源、工业原材料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文化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等八大类资源的配置,正处于协作纽带关系编织中的激烈竞争时期。资源分配是随着各种项目上马而进行的。所谓各方都在讲抓住机遇搞发展,实质上还是一个抢抓上项目的过程。资源分配就是跟着一个一个正在争取上的项目或已经上的项目而分类流转到竞争强者的领域里。

  北京对资源配置具有特殊运作方式。这种“特殊”体现在北京是首都的重要位置上。北京对土地资源、水能资源、道路交通资源、工业区原材料资源的引进或使用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从河北市场来获取。包括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培训教育中心、大专院校的实验基地用地在内,北京市与河北交界处的县区,或以政府行为或以企业行为或以民间个体出现对房地产开发、郊区生活服务小区、生态森林公园建立、河道综合治理、乡村道路拓宽、农贸市场(集市)改造等为主的产业体系(或叫工程项目),通过合资经营、购买或租赁、暂借等不同方式大量地享用河北土地资源。2005年1月24日,北京市长王岐山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一组数字:2004年北京市各类开发区由470个减少到28个,撤销94%,核减规划面积4.7万公顷。作为首都所在地的北京,一下子就把过去多年来建立起的或正在规划建设的各类开发区撤销了94%。实际上这些被裁减的开发区内的项目有相当一部分转移或嫁接到河北靠近北京的接壤处。比如廊坊市在转移北京资源和承受北京市场辐射方面就做的非常成功。近几年,北大、清华、中科院、国家信息产业部所属的一大批科研院所、生产实验基地先后落户安家廊坊,北京上万名各类人才走进廊坊施展才华,为廊坊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北京又以独有的地利、人文高地优势,吸引着河北、天津人才资源流转向京城。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变成了人才资源在竞争流转过程中的一种“起跑跳板”。京津冀三方对资源的配置,在人才资源循环流转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足”互争抢拉的格局。

  2、资源配置竞争过程中缩小区域差别的长期性

  环京津冀都市区域圈内各方现有的基础设施规模不等,综合资源拥有量有别,尤其是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也有着较大差距。除了城镇化、工业化这两项指标的差别外,主要体现在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平均纯收入等几项指标上。从客观上讲,这种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别是允许存在的,有些差别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缩小或消灭,甚至还会因资源的二次配置和三次配置而导致有些行业的差别更加增大。

  由于资源配置方式本身存在着竞争行为,使一些“龙头”产业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形成的集群化体系,带有明显的垄断性质,成为属于本区域的“行业堡垒”、“系统巨霸”、“产业元首”。

  产业结构调整在资源学科里的概念解读就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商品流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货币差或价格差,只不过是资源配置表现的另一种特殊经济指数升降形式。就连号称“环京津冀都市区域圈”里的明珠——廊坊市的居民、农民平均收入也与北京市居民、农民的平均收入存在着较大差别。2004年廊坊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2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38元,排名位居全省第一。可还是远远低于北京、天津两市居民、农民的收入。大型城市的资源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无法估价的“无形”资产。一种“无形”资产类别的资源可能转化或衍生出许多有形的新资源。廊坊市相对河北全省而言,与北京、天津之间的综合差距要小一些,其中一条原因是廊坊市相夹在两个大都市中间,分享着两个大都市外延和辐射出来的资源能量。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非常坦诚地承认这种差别存在的客观事实,表示要到2020年使河北农民赶上北京现在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就是说要在15年之内赶上北京。但是到了那时北京农民的年均纯收入水平又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准,可能“翻一番”达到1.4万元。因此,同一区域内的人民群众生活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别,同一区域单元内由发展拉开的城乡差别、行业差别、脑体力劳动者的差别、社会保障系统等差别,很难在三、五十年内的时间里缩小于同一均衡的水平线上。差别距离是相对而言的。由社会分配差别形成的“空隙冲击力”,往往又是推动和缩小这种差别的“市场调节器”。差别形成的“竞争市场”机制或是“等级社会”机制朝健康方向发展将会反过来有利于激励市场竞争。京津冀三方之间现存在的差别,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将会越来越小,最终将会出现共同繁荣的局面。

  3、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运行的交叉弹性

  2004年至2005年6月,河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关于做好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政策》、《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关于资源节约方案》、《关于河北省海河流域2004-2007年水污染防治实施计划》、《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河北省服务业振兴计划》、《河北省发展千万吨奶工程实施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方略、措施。这些政策、方略、措施的制定,其目的在于一个,使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朝着“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八字论”轨道运行。河北发展的战略意图是要凭借已经初步形成的“两环”格局而进一步扩大开放大门。“城市战略”、“农村战略”、“走出去战略”、“循环经济战略”、“环境战略”、“资源战略”、“治海战略”、“房产战略”、“人才战略”、“教育兴冀战略”、“土地战略”、“服务业战略”、“奶工程战略”等等,核心还是一个目标:“大河北”要“大构想,大发展,大推进,大跨越”。河北决策层充分认识到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什么叫河北市场?河北市场就是承受来自北京、天津、山西、河南、山东、辽宁、内蒙古等周边省区形成的层层内外市场的不停地竞争、挑战、冲击。“两环”大区域格局构成的庞大市场网络,里外包抄着河北“一线两厢”各个角落的不同市场。“辐射”与“反辐射”、“融入”与“反融入”、“交叉”与“反交叉”重重叠叠编织成的无数市场“经纬网”,加重了河北市场规范化的内涵。像河北的农副产品,尤其是农民的蔬菜、瓜果、肉蛋、食品之类产品要成规模、有程序、按固定销售渠道打入北京和天津市场,形成属于自己的“市场天地”,显然是难以让北京、天津的市场完全接受。北京是全国的市场,不单单地是河北省的市场。而北京、天津又向河北市场打入相当份额的电子产品、化妆品、服装品、药品、烟酒类副食品。以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衡水、承德为重点的城市与北京、天津展开市场竞争的接力赛。

  市场的交叉错位相互辐射,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市场反弹的波动性、不确定性、冲击性。有时还会出现疲软性,出现有些产品或紧缺或过剩的“冷热”现象。因此,“两环”区域内的市场,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建立健全服务机构的功能作用来加以调节。相互“辐射”产生的“弹性”市场有着优势,可也有着不少弊端。各市场管理系统、组织系统、疏导系统、服务系统应对市场的参与者进行全面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市场化运转的综合水准。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