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稳健财政政策的系统研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09:01 中国经济时报

  ■木子

  2005年岁末,当人们正忙于总结经验、规划未来的时候,一部新书作为稳健财政政策实施一周年的献礼而问世,这就是由一批财政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倾力合作、孟春博士和阎坤博士主编的专著——《中国稳健财政政策研究》。

  稳健财政政策于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以来,其政策效应在实施中逐步显现,但是对这一政策的系统性研究目前还寥寥少见。《中国稳健财政政策研究》的出版弥补了这项缺失,这不论对于实际工作部门,还是对于财经理论和政策的研究者,以及财经教育界的师生,都是十分有益的。这部专著力求系统、立体地介绍和研究稳健财政政策,以历史的、开阔的、发展的眼光贯穿全书,引导读者置身于理论的思辩世界,在财经学术语境中了解财政政策与相关问题,同时又进一步置身于中国现实的经济社会中,直接面对和以明白平易的生活语言勾画种种错综复杂的运行因素,深入思考财政政策如何稳健、如何合理调控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个关注中国财政策政策走向的人员,笔者在通读全书后,感觉有其不少值得肯定和推介的特色和内涵,在这里试把自己的几点感想整理出来,与作者、读者交流。

  首先应肯定此书强烈的将学术性与实用性相融合的特色。这部专著脱胎于《中国稳健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财政部行政政法司、财政部综合司、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研究群体的组成结构决定了该书是经济理论、财政理论和财经政策研究部门、财政实际工作部门高水平知识要素的结晶;把学术性与实用性打通和融和,是这一研究群体的明确意图与科研优势。从具体研究内容来看,关于我国稳健财政政策确立、运行和前瞻的分析论述,需要对决策过程的较好了解和实际工作经验积累的支持,而关于稳健财政政策的原理、渊源的学术阐释及风险分析与控制等,则需要调动深厚的理论功底来论述说明。这本书卓有成效地结合了上述两大方面,在结构上理论章节和实践章节的安排相互呼应,在各章内部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分析实际运行时基于理论品质的支撑,阐述理论观念时不离实践体验的考量,对“稳健财政政策”的种种认识,虽然是用中国式、生活化的语言来切入,但从“积极”到“中性”再到“稳健”的过渡、变化,以及对稳健财政政策内涵与相关现实事物的诠释,都由实证分析而引出理论研讨,展开其来龙去脉和理论关节点之后,再回到实际之中。因此,这本书读来使人感到能同时适应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需要和阅读习惯。

  其次要说到这本书将时效性与前瞻性相融合的追求与特色。作为一部专著,写作时的研究对象是出台后历时尚不足一年的稳健财政政策。正式向全国出版发行的时间是2005年12月,但书中已经包含了2005年第三季度的情况,例如“稳健财政政策的运行”一章,介绍了2005年7月底至8月中旬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组织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蹲点调研,涉及8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等等,书中所列数据也大多截止到8月。这应该是在书稿交付出版前所能了解到的最新情况和数据了,其时效性很鲜明,能做到这一点也体现了作者们难能可贵的努力。同时,该书对未来稳健财政政策的发展变化做出了前瞻性的预测。书中有“稳健财政政策的前瞻”一章,对“十一五”期间

中国经济基本走势预测,一直考虑到2020年可能出现的情况,明确提出了“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取向和任务。书中“稳健财政政策及其执行期的风险分析与控制”一章,也充分体现了前瞻性,其中强调,当前虽处于新政策的实施初期,其政策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显现,也未见即期风险,但应本着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原则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包括“积极财政政策”执行期转承的和“稳健财政政策”执行期可能新产生的)进行判断和预测,这种防范和预警的研究努力值得称道。

  第三是书中的“历史感”和“数字化”特点。书的作者很注重历史性,从实践的角度看,从“财政政策转型的背景”到“稳健财政政策的理念”、“稳健财政政策的确立”等章节的论述,都遵循着历史脉络和发展路径,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启动开始阐述;从理论的角度看,则上溯到经济学主要相关研究成果和重要流派的概况与传承;这些既形成了大框架、大思路上的历史感,又为读者迅速理清思路和深入思考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在当今社会步入“用数字说话”的时代背景下,该书的数字化特点十分鲜明,遍布各章节的数据涉及到需求、供给、宏观、微观、产业、行业、国内、国外等方方面面,再结合作者们调研中掌握的部分第一手资料,加上比较和说明,使实证分析的力量显著增加,增强了全书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最后,还想谈一点遗憾。这本专著是“应时而发,为时而作”,写作过程带有一定的“急就章”的色彩,有些地方来不及精磨细打。这是不能苛求的,但毕竟还是有些遗憾。书中包括了借鉴国际经验的内容,但是在国际比较研究方面显然还有余地,如果从实证的角度,将我国经济、社会转轨中的稳健财政政策与其他国家历史上曾实施的类似财政政策进行更充分的比较研究,将更能充实和提升本书的启示意义。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