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以创新应对真正的竞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08:19 经济参考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但笔者认为,在国际竞争方面,我们的成就还不能令人骄傲。因为,我们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竞争对手。现在,中国要遇到真正的竞争对手了。应对竞争的手段,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上世纪90年代中,当人们热炒“亚洲世纪来临”时,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猛泼一盆冷水。他在《亚洲奇迹的神话》一文中指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大量投资和劳
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大规模转移,而不是通过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一旦投入耗尽,增长率就会锐减。此言一出,就痛遭批判,可言犹在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了。毋庸讳言,我们也是用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因为没有开放国际收支资本项目,当时不仅没陷入危机,还保持了高速增长。

  改革,解放了数以亿计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这为中国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大军。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也使这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市场潜力,很快就对海外投资者产生了难以抗拒的巨大吸引力。外资的源源流入,加上本来就一直保持的高储蓄率,使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游刃有余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配套设施,从而形成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中国改革开放后,正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二十世纪70年代的滞胀后开始调整经济结构,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制造业。伴随着外资进入,中国也得到了传统制造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使中国产品的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竞争中取胜,只是人家根本无意在一般制造业的最终产品的制造,或者说加工组装方面和中国竞争。他们把生产转移到中国,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直到今天,中国也没有掌握许多传统造业产品的核心技术,造不出关键设备,也没有自己的品牌。

  如果说过去20多年里,

中国经济发展在这条道路上没有遇到真正的竞争对手,那么不久的将来就可能遇到了。印度等和中国国情相似的国家正在发力。他们也要走中国的路,实现自己的经济奇迹。印度财长近日就表示,印度决定大力发展制造业,使更多农民离开土地,从事制造业。

  从目前情况看,印度的经济总量、人均产值与中国尚有距离,软、硬环境更远不如中国,吸引外资的数量仅及中国1/10。目前和将来,印度在发展经济方面都会有不如中国的不利条件。但必须看到,印度也有很多和中国相似的条件和比中国更有利的条件。人所共知,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印度是世界上唯一能和中国一比高下的国家;中国国土面积是印度3倍多,但耕地面积仅及印度的2/3强(中国1.23亿多公顷,印度1.7亿公顷),这意味着印度可以用更多土地修道路、盖工厂;几千万善于经商,勤俭持家的海外华人对中国引进资金和技术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但当年大英帝国的势力扩展到哪里,哪里也会有经商、打工的印度人。总之,如果印度也改革开放,也大量投资和把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没有理由认为印度就不能取得和中国相似的经济成就。实际上,印度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中印两国是邻邦,经济合作前景广阔,但不可否认,两国也必将、甚至已经开始成为真正的经济竞争对手。问题是我们怎样和印度去竞争?比谁能提供更廉价的劳动力、为跨国公司缝更多的衬衣、装配更多的电脑?这我们未必有胜算,即使惨胜,也是两败俱伤。因此,笔者认为,要比只能比谁能更快地开发核心技术,谁能更快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这样,我们才可能永立不败之地。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