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话题 > 正文
 

中国为何向最大的发达国家提供援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06:21 中国青年报

  “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为什么中国政府还要向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提供援助呢?”在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将这个问题提给了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

  2005年8月29日,美国南部地区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中国政府宣布向美国提供500万美元救灾援款,并另提供一批救灾急需物资。

  “就像邻居碰到了困难一样,我们要帮助。不能因为邻居家很有钱,我们就不帮助人家了。”陈健表示,中国在遭到困难的时候,别国也帮助过我们,这种帮助历来就是相互的。

  这位商务部高官强调,中国对外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并不取决于国家之间人均GDP的差异,只是基于中国对外提供紧急救灾援助的基本立场。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一直秉承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精神。中国愿意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创造和谐世界尽义务、作贡献。

  据悉,中国政府对外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外交部、商务部、

卫生部、国家
地震
局等。

  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和灾难呈现上升趋势,洪灾、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频繁暴发。陈健援引数据指出,仅2004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就达24万人之多。

  “自然灾害不只是降临在哪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敌人。各国都有义务抗击灾害、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陈健表示,中国理应加入这一行列。

  过去一年时间里,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紧急救援行动的姿态引人瞩目,包括向印度洋地震海啸、美国飓风灾害和巴基斯坦大地震提供紧急救援等。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域发生海啸。灾难发生后第二天,中国政府即宣布提供价值2163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和现汇援助,随后又陆续追加5亿元人民币救灾援助和2000万美元多边捐助。

  “无论规模还是金额,这都是中国对外紧急援助历史上最大、最多的一次。”陈健说。他还特别指出,中国政府第一批救灾物资首次搭载温家宝总理的专机,在第一时间运抵印度尼西亚这一受灾最严重的国家。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救灾工作的真诚意愿。

  陈健表示,中国政府还向灾情较重国家派遣了多个医疗队、国际救援队、DNA检测组和潜水员。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参与了受灾国的灾后重建工作。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政府第二天就将第一批救灾物资随中国地震救援队专机运交巴方,并先后4次宣布向巴提供了总价值2673万美元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中国政府采取了全部空运方式,40天时间共向巴空运了26批次救灾物资。此外,中国政府还派出地震救援队和医疗救援队帮助巴方开展救灾行动,中国医疗队在灾区累计诊治2000多人。

  除上述几次大规模对外重大救灾行动外,中国政府还向朝鲜、越南提供了防治禽流感疫情紧急援助;向罗马尼亚水灾、伊朗地震、几内亚比绍蝗灾和霍乱、厄瓜多尔登革热、乌拉圭飓风提供了物资或现汇紧急援助;并向尼日尔、布隆迪、莱索托、吉布提、赞比亚、莫桑比克提供了紧急粮食援助。

  2005年中国国际紧急救援行动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人们很容易将之与中国国力大幅提升联系起来。2005年12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同样在这个新闻发布厅里向外界宣布,经济普查后,中国2004年GDP总量超越意大利,从世界第七位上升到世界第六位,并有望超越法国和英国达到世界第四位。

  “这是否意味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救援的规模会不断扩大?也是否意味着中国希望在国际社会中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些又会不会给近年来比较盛行的‘中国威胁论’提供口实?”记者连珠炮似地将问题提给了陈健。

  陈健表示,随着

中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参与国际紧急救灾援助的能力也将不断提升。中国将根据受灾国的要求、灾情的严重性和自身的实力,及时地对外提供一些救灾援助。

  这位商务部高官今天再次驳斥了“中国威胁论”。他强调,近年来中国经济确有较快发展,经济总量有所提高,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水平在目前乃至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较低水平。中国自身尚有数千万的贫困人口,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数据显示,即便中国调整GDP总量后,中国人均GDP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本报北京1月18日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27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