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温州炒煤团自曝撤离山西内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04:37 时代商报

  时代商报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我们的煤矿卖了,卖给了山西人,2200万。”1月10日晚10时,记者突然接到陈治华的电话,“我们的股东已经等不及了。”陈治华虽然是煤矿的股东代表,但股份不过100万,在煤矿的生死存亡上,他的话语权不多。

  陈治华卖矿始末

  2005年3月22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表示,5类矿井需要停产,4类矿井将被取缔。会议之后不到一个月,山西境内4000家煤矿中,有3300家分别被停产或者取缔。陈治华的煤矿被列入停产整顿范围。这一停就停了8个多月。这8个多月内,陈治华和他的股东们需要做的就是把“五证”给办全了,并申请重新审核。

  为办好这些证件,算上之前的投入,差不多已总投入了3000万。但办全“五证”容易,恢复生产还没有这么简单。陈治华算了一笔账:资源费还要交1000万,安全和生产设备的更新和投资至少还要600万。

  要不要继续投入这1600万?时间一天天过去,另外的9个股东一个个离开山西,陈治华依然留守在山西吕凉西北部的兴县煤矿。当时,陈治华和其他股东们眼前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继续引进新的股东;另外就是卖掉煤矿的承包权。

  就在1月8日,他还略带欣喜地告诉记者,想入股他们煤矿的人还是有很多。但原来3000万已经投入的资金怎么折算到新股中,双方存在分歧。包括陈治华在内的原来十个股东认为这3000万应该值3000万。但新投资方不同意,希望可以折价处理。双方就此陷入僵局。这时,原来的几个大股东已经没有了耐心。

  “他们的压力也很大,因为他们的钱不全是自己的钱。”陈治华说,“虽然煤矿直接股东只有10个,但每个股东后面还有很多小股东。”

  “最后,一个太原老板以2200万成交了。”陈治华说。

  金字塔模式“倒逼效应”

  事实上,许多温州“炒煤团”成员自有资金并不大,可以说一个煤矿的直接股东有多少,背后就有多少条资金链。每一条资金链又以股权投资为主,借贷相辅,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资本结构。

  温州“炒煤团”进入煤矿的成本不下1000万。这个数字即使对富甲一方的温州人来说也非易事,只能通过民间融资。据中国

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调查发现,温州的民间借贷关系以个人之间的借贷为主,借贷期限以6至12个月居多。但这样的借贷期限显然不能满足准备长期投资的“炒煤团”的资金需求。长期借贷不成,那就只有相邀入股,同股同酬,年底分红。

  以陈治华的煤矿为例。2000年,陈治华年仅22岁。陈治华看中的煤矿每年的承包费仅仅80万元,但对陈治华来说已是很大一笔数字了。陈治华找来了包括他姑父在内的十来个亲戚和朋友,每人认领一定的投资额,也就是相应的股份额,平均每个人8万元。这十来个股东就是一级股东。

  但陈治华还是拿不出这8万元,于是他就再找朋友和亲戚在他的股份认领一个数额,这些人的权益都由陈治华代理。到此为止,这个投资结构已经形成了两个层级。新增加的就是二级股东。依此类推,就会有三级、四级甚至更多级的股东。

  据统计披露,截至2005年初,在山西的温州“炒煤团”大约有300多个,累计投入资金30个亿。

  收益性、安全性、风险性是资本逐利过程中的本能要求。温州“炒煤团”资本也不例外,尤其是处于资本链条末端的投资者。于是,在风闻温州“炒煤团”在山西的日子不好过之后,倒逼效应开始显现。

  温州市前政策研究室主任马津龙说,温州人不怕自己做生意亏本,怕的是把亲戚朋友的钱亏了,就无颜见江东父老。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