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伊核问题牵动油市神经【油市日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02:2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本报特约作者  吴君  发自上海

  2006年1月18日,受到外盘原油的强势带动,上海燃料油期货各合约纷纷大幅跳空高开。主力0604合约开盘直接登上3300元/吨整数关口,并一举冲到3319元/吨的年度新高,距离该合约去年10月17日的3324元高点仅一步之遥,不过随后的多头获利回吐则将行情推入了震荡下跌通道,最终0604合约收于3265元/吨,较前日微涨2元,成交逾10万手,持仓大幅减
少3076手至45286手。

  1月17日,纽约商业交易所公开盘

原油价格暴涨,主力0602合约收于66.31美元/桶,高出上个交易日2.39美元,最高触及66.35美元/桶,为近4个月来的最高价。国际原油价格在进入新年度以来,掀起了凌厉的上涨攻势,其形态酷似去年1月份的行情。所不同的是,去年初引发油价暴涨的是意外的“倒春寒”,而今年则是动荡的产油国局势。

  来自全球第八大产油国———尼日利亚的消息称,本周二,该国的三角洲石油主产区有一伙长期从事绑架和破坏石油设施的恐怖分子发出威胁,要在近期发动更多针对产油区的袭击行动,并可能对石油工人发动攻击。受此影响,作为该国最大的外国石油生产商,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已经从生产基地撤离了部分员工,同时缩减了石油生产量。据估计,上周恐怖分子在尼日利亚的两起袭击行动已经使该国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22.6万桶/日,占该国总产量的10%,中断的生产本周仍不能恢复。

  伊朗问题似乎开始激化。由于伊朗与欧盟的对话不能有效解决终止伊朗核研究的主要问题,由美国和欧洲方面组成的联盟已经决定将伊朗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理,希望对伊朗实施必要的制裁。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眼下如果对伊朗实施诸如石油禁运之类的制裁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作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伊朗目前的石油产量接近400万桶/日,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同时,处在伊朗边境上的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重要的石油运输路线,全球20%的石油出口要从该海峡经过,伊朗问题的升级很可能影响该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进而影响全球的石油供应。因此,对于眼下处于高度紧张的石油

供应链来说,市场很难承受任何短暂的供应中断。

  美国

能源信息署署长近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当今的国际市场已离不开大量的石油供应,任何因素引起的石油供应中断都可能引发油价的暴涨。

  如果把天气和地缘政治等因素都视为投机资金炒作的理由的话,主导油价上涨的主要动力仍然是日益紧张的石油供应链。国际能源署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2006年中国和美国石油消费的增长会比2005年更高。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05年全球石油日平均消费量达8330万桶/日,总需求比上年增长1.3%,预计2006年的增长率还会提高到2.2%。由于全球石油的富余产能过低,欧佩克拥有的富余产能仅有150万桶/日,目前的石油供应仍然偏紧。

  不过实际的情况应该比外界想象得要好一些,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05年12月份的全球石油供应量达到了8500万桶/日,比上月增加60万桶/日,略高于石油需求量。2005年,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为5010万桶/日,预计在2006年还会再增长130万桶。欧佩克也有望在2006年扩大100万桶/日的石油产能,同时增加35万桶/日的天然气等非常规能源的供应。因此,在没有意外事件的情况下,2006年全球石油供求基本能保持平衡。

  笔者认为,现阶段伊朗局势的变化仍然牵动着石油市场的神经,但伊朗问题由来已久,牵涉的利益关系也非常复杂,当今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也与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前有着显著不同,因此,短期内引发石油危机和战争等突变的可能性都不大,油价的暴涨更多的是投机者利用了市场的忧虑情绪进行过度炒作。

  《国际金融报》(2006年01月19日第六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