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地方保护温室还是“毒瘤”?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09:21 中国经济时报

  ■实习生马志刚

  国内汽车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诸侯割据”的状况目前仍很严重,从而阻碍了中国汽车形成规模效益,地方保护已经明显成为一颗致命的毒瘤,然而至今都无法将其彻底摘除。

  近几年来,许多地方不顾国家整体利益,纷纷从局部利益出发,以地方立法、红头文件和口头部署的多种行政干预手段,给外地生产的汽车设置政策壁垒,进行变相“封杀”。国产汽车尤其是经济型汽车、微型轿车和柴油车,在全国各地销售、使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的市场分割,国内汽车市场处于不公平竞争状态。

  上海市曾经出台

出租车行业选用车型新标准,规定新增和更新的车辆必须是发动机排量在1.6L以上的三厢车,正好把1.6L以下的一汽捷达、
高尔夫
和广州标致等排斥在外。北京、天津、湖北、吉林等地也不甘示弱,如法炮制。吉林省曾规定,地级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用车,“原则上可配备一辆国产红旗轿车,其他需要新购置和更新的,一律购置捷达车”;北京市出租车车型几乎也是清一色的现代伊兰特。

  一时间,国内汽车市场诸侯割据,条块分割,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除此之外,行政干预汽车市场竞争手段五花八门,对外地产车禁行、加收城市增容费、公安部门不予上牌照等等都是促销本地产品堂而皇之的理由。

  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诚然给各地带来了暂时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只要为生产厂商提供有效的市场,厂商就可贡献可观的税款。

  众所周知,汽车业是需要集中投资和规模经营的资金与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汽车业正在走向强强联合,实力薄弱的小企业将迅速被淘汰。然而在高关税和地方保护主义温室中成长的中国汽车业,不但没有日渐茁壮,反而疾病缠身。目前国内的110多家汽车生产企业没有一家具备国际

竞争力,众多小打小闹的企业别说无法走出国门,就是在国内市场也苟延残喘。

  中国入世了,面对激烈的国际汽车市场的竞争,地方政府提供的温室环境究竟还能不能够庇护中国汽车业的长足发展呢?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