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改革的试金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 10:20 扬子晚报 | |||||||||
如果一家国际评级垫底的中国中型银行都能以两倍以上的净资产溢价获得外资入股,那么持续半年的“银行贱卖论”也该知趣地闷声了。无论广东发展银行(广发行)最高达85% 的多数股权落入哪一家外方竞标集团的手中,这家银行的股权转让与结构重组,都足以考验中国当局在金融改革中摆脱局部利益与过时观念的政治决心与智慧,并给予他们向国内外投资者与公众进一步展示这些决心与智慧的机会,正如一年以来金融重组在相关争论中所迈出的激进步伐一样。(参见FT记者报道“中国广发售股”)
内外资财团围绕多数股权的争夺战已经把这家“支持广东经济建设” 出身,不良贷款率在中国属同类最高之列的银行捧成了市场明星。收购要约中最高超过2.2 倍(甚至还可能再增加)净资产溢价不仅远高于此前外资入股建行、中行时略高于1倍的价码,甚至高于IPO受热捧的建行二级市场估值。 而在2003年11月,广发行仅获得标准普尔“CCCpi”评级,该评级在中国银行业属最低之列;截止目前,该行已深陷财务困境,重组资金缺口超过人民币600亿元。即便考虑该行立足中国第一金融大省的优势、政府财务支持与此后的IPO好景,这一溢价都远超出令该银行感到幸运的水平——主持竞标的中国当局更足欣慰,因其关键一着,在于放开了 25%的单一外资机构在银行持股比例限制。 根据最后一轮竞争三家财团(花旗— 凯雷—中粮、平安—ING、法国兴业—华闻)的出价,竞购者竟愿意以最高超过240亿元的出价获得100余亿股权(占85%)。三家主导收购者的股价都对消息作出了积极反应,这与数月前RBS(苏格兰皇家银行)和BoA(美国银行)入股中行与建行时的市场质疑与股价下跌构成鲜明对比。 广发行如何能如此受追捧?首要的解释是,85%的控股权将意味着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银行业的重大突破。如果在大型国有银行中仅能占一席之地的10%~20% 股权会被认为是受限投资行为,那么在一家中型银行,获得绝对控股地位、全面控制董事会、重新任命管理层则意味着重塑这家银行组织机构与信贷文化,使之“脱胎换骨”的大好前程。而在德意志银行购买华夏银行股权之后,悬而未决的这类标的只剩广发行一家:尽管是窟窿最大的一家,却也是战略投资者最有望获得地方政府支持、对其进行彻底改造的最后一家。 这场金融、商业与人事交织的股权争夺战看来仍扑朔迷离,但此轮重组的政策影响远为深远:截止目前的最后一轮竞标情况显示,大步伐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改造银行部门的思路在最高层并无根本分歧;地方政府(前控股股东)、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精心设计与操作重组与竞标程序,与此前中建两行主要通过管理层操作截然不同,可谓最大化股东利益楷模。 更为突出者,是其摆脱外资入股银行25%股权比例成规(这在证券业重组中已有类似先例),足可为中国金融改革突破性案例:2000年以来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研究表明,全球领先金融机构进入新兴市场给当地银行体系带来显著效率改进,应以有意义的控股权为条件——25%很难说是“有意义” 的。此前25%限制带来的市场疑虑,与此次85% 突破造就的投资者热捧两相对照,更可见广发行案例的政策里程碑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