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联营从唇齿相依到骨肉相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 02:0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本报记者 吴天一 发自上海 编辑絮语:“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所倡导的煤电联营,即鼓励煤电双方通过相互渗透建立产权纽带,通过煤电资本的相互持股、参股或者控股,实现混合经营,其核心是资源优化、资本运作。该模式被视为解决我国煤电之争的途径之一。
不过,如何使煤炭与电力这两个原本“唇齿相依”但却又矛盾重重的上、下游产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骨肉相连”?“十一五”期间的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无疑将为煤电联营这个已提出多年的概念,创造更多实现的可能性。 煤电联营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模式就已被提出。不过,以往的“联营”大都在行业内部,更多的是煤炭企业延伸产业链建立发电厂。 今天的煤电联营,却是两个垄断色彩与政府管制色彩浓重的行业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是要冲破行业垄断与行业分割束缚的合作。如今,不少电力和煤炭企业已开始以不同模式探索着煤电联营的新出路。 资本加速产业融合 从安徽省淮南市区向西北约20公里,即可到达上海电力(G上电600021)与淮南矿业正在联手打造的淮沪煤电项目核心基地———田集电厂,其建设目标是四台6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与此相配套,淮沪煤电还同时拥有一对可开采储量6亿吨、年产600万吨煤炭的矿井。该项目投资总额约为120亿元,其中电厂投资额约100亿元,煤矿投资额约20亿元。 上海电力的资料显示,首期项目计划中的两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已于2005年7月21日正式开工,计划于2007年底并网发电。田集电厂一期项目投产后,年需燃煤约300万吨,由淮南矿业集团责任公司供应。 淮沪煤电有限公司在2005年1月组建,由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淮南矿业集团各按50%股权比例出资,首期注册资本2亿元,淮南矿业与上海电力各出资1亿元。 记者获悉,淮沪煤电项目是上海电力与煤炭企业的首次合作投资。不过,该公司的相关人士表示,与煤炭企业合作进行投资,将代表着公司未来的投资方向。 当地了解项目情况的人士告诉记者,电厂上述所需燃煤,将由淮南矿业以出资方式投入到淮沪煤电的煤矿负责提供;而在核算时,煤炭以成本计价,利润由双方根据股权比例均分。 对于淮沪煤电项目合作模式,能源研究专家、能源政策研究主编吴钟瑚向记者表示,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双方通过资本融合,从而实现了产业链联合,这种战略联合显然要比其它形式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密。 河北一家中型煤炭企业的高层则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与下游的电力或是大型钢铁企业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关系虽好,但主要是业务上的合作,大家终究不是一家人,“假如市场行情一旦发生逆转,这种关系也自然会受到挑战。” “从经济规律来说,资本融合是产业联合的最高层次,这样达成的合作关系自然是牢靠的。”上海财经大学一位产业经济研究博士向记者表示。 根据上海电力与淮南矿业双方的协议,淮沪煤电的董事会将由两个股东轮流掌控。前两届(每三年一届)董事会由淮南矿业主导,同时出任董事长一职;上海电力则负责具体的经营管理,将派出总经理。此后两届反之。 而对于这种各占50%的股权对等投资模式,淮南当地另一位熟悉情况的人士告诉记者,这其实也是双方博弈后的妥协结果。 早在2003年6月,淮南矿业与华能集团以及上海电力大股东———中电投,在北京签署了“联合开发建设淮南煤电基地合作意向书”。然而,在随后的实质性谈判中,股权比例成为谈判难点之一———各方都坚持要求控股。最终,在华能退出后,等比例股权成为被淮南矿业与中电投接受的惟一方案。 “近两年来煤炭和电力都是紧缺资源,大家谁都不愿处于被动地位,但显然,谁也不想失去这次合作机会。”该人士认为。 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煤矿,淮南煤田已被国家发改委定位于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矿区现有年生产规模为3000万吨,该数字在2007年和2010年预计将分别达到5000万和7000万吨。 而2003年8月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的相关研究显示,预计到2010年,上海市所需的装机规模将由现在的1138万千瓦提高到3364万千瓦,即便考虑核电、燃机电力和西部来电的因素,电力缺口仍然较大。并且,鉴于环保、运输等方面的制约,上海迫切需要在煤炭资源丰富、输电距离适当的地区,寻找稳定可靠的能源基地。 “除了保持稳定的市场需求外,煤炭企业也希望延长产业链条、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投资电厂显然也是个好途径。”上述人士表示。 早在2004年8月,华能国际与中煤集团签订合作建设煤炭生产基地的协议,双方将在矿区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同时,山东鲁能、陕西银河以及神华集团投资百亿的项目启动;国华电力与云南合作的煤电项目开工;华电集团与粤电集团正与贵州煤炭行业合作;国电集团与东北最大的煤炭企业———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联手在黑龙江省主要产煤区双鸭山开发建设大型煤电基地,项目预计总投资231亿元。 在淮沪煤电之后,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相继出具了沪皖两地另外两个投资分别达百亿的重大电力项目工程———平山电厂和马鞍山联合电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正式审查意见,标志着申能集团在安徽投资的两大火电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全部完成。 市场煤与计划电再“顶牛” “淮沪煤电中,煤、电企业各持50%的股权比例,其实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目前煤电之间的对峙局面。”华宝信托的一位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显然这种股权比例结果是双方“谁也无法摆平对方”的结果。 “这是两个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行业,但每次的‘全煤会’上都吵得不可开交。“河北一家煤炭企业的高层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作为上下游的两个行业,人们通常用“唇齿相依”来形容煤炭和电力的关系。在我国目前发电结构中,用煤发电占总装机容量的70%以上;而煤炭行业的最大用户则是电力企业,发电用煤占全国煤炭销售量的60%左右。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没有煤就没有电,但如果发电不用煤,一半以上的煤矿也要关门。 但“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了这两个原本“唇齿相依”的行业之间“水火不相容”的另一面。 这是国家发改委放松对电煤价格控制的首个“全煤会”,标志着自 1992年以来国家为确保电价稳定而设定的国有大型电厂的电煤价格开始瓦解,煤炭的价格今后主要靠市场说了算。 之前,由于存在计划内电煤价格和市场煤价的巨大差距,煤炭企业被认为一直在作“贡献”。相关数据显示,由于近年来煤炭市场需求日趋紧张,市场煤价不断攀升,市场电煤价格与煤炭的市场价差在逐年加大。当初国家对合同电煤的指导价为每吨比市场价低10元,而现在其差额甚至高达100多元。 不过,煤炭企业提价的愿望似乎并不容易实现。 “大的电力集团几乎都没签单,”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他们不愿电煤提价。” 山西大同煤矿的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去年市场煤与合同煤的平均价格差距在50至70元之间,“我们没打算电煤价格与市场价一样,但希望今年的差距可以缩小。” 不过,从1月12日下午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举行的新闻媒体答谢会上传出的数据显示,截至当日中午12点,电力合同煤录入3.48亿吨,比预计下降17%。不过,本次会议改革的重点———电煤价格,却没能确定。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秘书长王战军指出,双方僵持的原因已不是价格方面的问题,而是煤电企业双方处于市场和计划两种体制的碰撞。 “电还是计划电,完全市场煤难以做到。”上海新资源投资分析师马建向记者表示。 煤电双方的价格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行业所能容纳、消化的程度。从1992年7月煤价试点放开,到2002年1月完全放开后,煤炭企业进入市场经济体系,而电价至今仍然是由国家严格控制,并且,煤在电力企业的成本中占到50%以上的比例。 在能源不那么紧缺的情况下,两个行业可能还相安无事,但近两年随着作为基础资源的煤炭价格一路上扬,市场价与计划电煤价差距迅速拉大的情况下,煤电双方的尴尬自然在所难免。 “煤炭涨价本来天经地义,但煤炭价格成本上调使得电力企业难以承受,毕竟电力企业的成本无法转移到销售电价去,无法转移到下游。”王弘表示。 公开资料也显示,受煤炭成本上涨影响,从2004年第四季度开始,电力板块上市公司的业绩开始大幅滑坡,尤其在2005年第一、二季度达到顶峰:有的公司净利润下降幅度超过70%。 从价格联动到产业联营 为缓解局面,2005年5月,国家发改委推出煤电联动政策。当时,全国平均电价每千瓦时上涨0.02元,约消化掉7%至8%的电煤价格上涨因素。但同期,电煤价格实际涨幅已达70%以上。 但煤电联动并不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根本解决矛盾问题的模式。 “煤电价格联动,其实是煤炭价格上涨,电力价格也跟着上涨,但电力价格的上涨有个一定的调整幅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 对于今年的电煤价格,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其结果可能还是需要国家出面协调。不过,王洪弘向记者表示,现在各大电厂投资煤炭企业的趋势,其实也是在尝试“用资本纽带解决煤电间矛盾。” “大家利用资本与股权捆绑的关系,在利益上形成统一体,这是政府所倡导的模式。”王弘说。 按照此前专家所设想的模式,煤炭企业可以与电力企业合营、或形成战略性联盟,通过煤电资本的相互持股、参股或者控股,利用不同资本的融合、兼并、重组,实现混合经营。 对此,吴钟瑚认为,煤电联营不仅仅可以避免煤炭与电力这两 大行业在体制上的纠缠,从经济上、从资源利用上有好几方面的意义。 他告诉记者,通过煤电联营,发电企业可拿到稳定的煤炭来源,由于坑口就在煤矿附近从而避免了运输环节,不仅降低了发电成本,煤的经济利用率也可得到提高。“尤其是对一些煤炭热值比较低的矿井,经济效益会明显提高。” 而对煤炭企业来说,除了可延长产业链、解决仅提供初级产品的问题,而且在煤炭供应加大的时候,稳定了市场需求。 “这样,煤、电之间的供应消费关系变得很清晰。”吴钟瑚表示。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王跃华研究员认为,煤电联营为了鼓励煤电基地集约化开发坑口电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能源转换效率来说,机组效率越大,能源转换效率越高,煤炭的利用率就越高。” 而在上述山西大同煤矿的人士看来,这种模式很大地缓解了运力这一给煤电矛盾带来了很多变数的环节压力。 “现在很大的问题是运力如何保证,煤炭供需企业之所以要提前签订合同,是因为牵涉到煤炭运力的安排。”该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获悉,目前华东地区所需煤炭的70%以上靠铁路运输,运力资源紧缺,在一定程度上也转移到了煤炭的价格上。 上述人士认为,在煤炭产地推进煤电一体化,就地变输煤为输电,不仅可缓解铁路运输压力,减少运煤对沿途环境的污染,而且拓展了煤炭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也降低了发电成本。 联营的“十一五”机缘 “煤电联营的概念其实已提出很多年了,而在新形势下,过去倡导实现不了的,在现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作用加强之后,实现的可能性增大了。”吴钟瑚告诉记者。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已经出现煤电联营企业。90年代初诞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伊敏煤电一期工程,被公认为第一家大型煤电联营试点项目。此外,一些煤炭类上市公司如西山煤电(000983)、郑州煤电(600121)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发电厂。不过,这些大都是煤炭企业自己行内所办的电厂。 “煤电是两家实际上进入市场最晚的行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两家事实上不可逾越。”开滦集团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年来煤炭企业也一直在搞电厂,包括开滦也有自己的电厂,是国家鼓励的煤矸石发电模式,但是光靠煤炭企业的实力、没有电力资本参与,规模普遍不大。 而对于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所提倡的煤电联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位姓张的研究人士则向记者表示,其核心是“资源优化、资本运作”。 吴钟瑚告诉记者,在计划经济年代,煤电联营模式好像是国家强行拉着企业在做,但往往煤不愿搞电,电也不乐意搞煤,但从现在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双方可以资本运作、可以相互渗透、可以另外组建一个独立的煤电企业集团。并且,煤已市场化,过去政企不分的电力部也不复存在,从体制上来说,双方的矛盾已比过去小得多。 去年12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务院“鼓励煤电联营,重点建设一批大型坑口电站,着力发展一批大容量高效机组,鼓励煤矸石发电。” “煤电联营是要提高经济效率、使资源更好地利用,这是‘十一五’所倡导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他向记者表示,“这也是‘十一五’所创造的政策环境。” 《国际金融报》(2006年01月17日第五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