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人才环境也需创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09:18 经济参考报

  为了适应自主创新工作的需要,北京市最近公布了调整后的人才引进政策,即从今年起不再把学历、职称等“硬指标”作为招聘门槛,尝试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等为主要指标的人才考核体系,以更加全面和科学地吸引和造就人才。

  建立创新型国家,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潜力的人才。北京市对引进人才政策的调整可说是恰逢其时,因为人才是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之一,没有合适和足够的
人才,一切创新活动都无从提起。所以,要真正将党中央关于自主创新的号召落到实处,使自主创新早日见到成果,就必须打破以往在人才使用和培养方面存在的种种偏见,在政策上激发人才创造发明的主动性,在制度上保护人才创新应得的合法权益。如此方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使创新机制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

  说起使用人才,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观念上的误解,即认为只要有学历或职称的就是人才;学历或职称越高,人才的身价也就越高。反映在用人方面就是不少企事业单位在录用人才的时候往往过于重视文凭和职称证书,对有学历或职称高的哪怕别的方面差点,也可以凑合使用,而那些学历不够或职称比较低的即使其他条件不错,仍然很难迈入理想单位的大门。同时,一些单位在人才的提拔和调配方面,长期摆脱不了论资排辈的老习惯,不熬到规定年头,工作表现再突出也很难得到提拔和重用,而一旦得到某种职位或职称,就基本成了“铁饭碗”。

  唯学历和职称的用人方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不知道将多少有希望有能力的人才被挡在了创造发明的大门之外,同时让不少本来很有成长潜力的人才故步自封不再努力上进。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学历和职称并非不重要,它们毕竟是每个人专业特长和工作资历的一种证明,但是这些证明代表的主要是其持有者过去的表现,况且无论哪种证书都不可能完全反映出一个人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所以单看文凭或职称用人的做法,很容易埋没人才。此外,社会用人标准的偏向对教育领域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影响着下一代的成才观。现在一些青少年努力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一纸高等学校毕业文凭,对能否掌握真才实学却不够重视。

  恢复高考制度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每年都有上百万高校毕业生走出学校大门,应该说人才的后备资源并不缺少。那为什么很多部门或企业总是反映人才缺乏呢?尤其与国外相比我国能够站在国际前沿的高层次技术或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可见问题的根源不在颁发了多少张大学文凭,主要是我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尚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

  应该说,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改革用人制度,我国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已经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不过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方面仍然有不少可以改进的空间。因此,如何发现、培养和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摆在各级政府和人事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道新课题。而要做好这项工作,打破旧有的种种不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必要的前提,要注意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中培育人才,并且以创新的制度吸引人才,而不是单纯用文凭或其他形式来“发现”或束缚人才。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